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30岁以后,请学会修炼松弛感

2022-10-17 12: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近特别流行一个词,叫“松驰感”。

知乎上对“松驰感”的高赞定义是:

不纠结、不焦虑、不拧巴、情绪稳定、随遇而安、舒适自然。

对于现代人来说,要达到这个标准并不容易。

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身体、工作的业绩都要兼顾,哪项出问题都难免失控;

收入的波动、帐单的增加、竞争力的下降都让人紧绷,哪项摆在眼前都难免焦虑。

人到中年,想要松驰,太难了!

不过1600年前的一位古人,倒是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这位古人,在世时官做得不大、名望也不高,生活还时常需要接济。

但千百年来,人们追慕他、赞美他,只因他活出了一种:

敏感而不多愁,清贫却不沮丧,生活简单却精神丰富的松弛境界。

这位圈粉无数的古人,就是陶渊明。

他用云淡风轻的一生告诉我们:

只要不与自己为难,人生的每刻都是良辰。

陶渊明参加工作晚,29岁才出仕为江州祭酒。

虽然年纪有些大,但他仍坚信自己退可“独善其身”,当一名快乐的隐士。

进可“兼济天下”,当个 “济黎民于倒悬”的好官。

可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

自己既没有忠言直谏的机会,也没有让上司刮目相看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也不怎么擅长。

可能是没有遇到“明主”吧,郁闷的陶渊明决定暂时隐退。

六年后他再次出仕,结果和上次一样:领导算不上“明主”,自己也算不上“能吏”。

越干越憋屈,只得再次回家。

他就这样游走于出仕与归隐之间。

直到41岁任彭泽县县令时,留下“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名言。

然后彻底告别官场,朝田园的方向欣然而去。

“我的性格不适合官场,不妨去追求田园。”

认清了自己的陶渊明,不再以事业无成为念。

而是放过了自己,欢喜地开始下一段人生。

在大多数文化中,放弃都是可耻的行为,陶渊明却告诉我们:

当你被无意义的人和事折磨时,放弃,才是积极的选择。

《放弃的艺术》中,作者曾将放弃分为两种:

有人为逃避频繁跳槽,每份工作都以负面情绪过多结束;

有人碰见破事,第一反应不是断舍离,而是在无数次反刍中折磨自己。

这些行为都属于消极放弃。

有人结束了一段长跑关系,很多人惋惜,但他知道自己在这段感情中消耗大于收获。

有人放弃了原本舒适的工作,很多人觉得不明智,但他知道自己能在挑战中获得新的激情。

正确地评估自己与目标的适合度,再就此调整规划,这些行为都属于积极的放弃。

害怕不确定性,在不喜欢的事上咬牙坚持;

担心沉没成本,不愿结束一段糟糕的关系。

最后只会浪费了时间,也消耗了自己。

一条路,走不通,就转弯;一段感情,留不住,就随缘;一件事,想不通,就忘记。

与其处处较劲纠缠,不如放过自己,看开看淡。

陶渊明26岁的时候,长子阿舒出生。

初为人父的他,激动地写下了《命子》一诗: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孩子,我们的家族了很不起,你将来一定要延续家族的荣耀!

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突然转念一想:如果儿子就是一个普通人,那怎么办呢?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如果你不能成才就算了,前面就当我没说!

多年后,他又在《责子》一诗中吐槽道: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老大不爱学习,老二比他更懒,老三老四连六和七都分不清。

老五就是个吃货,也不像有出息的样子,怎么办呢?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既然命该如此,我还是继续喝酒吧。

你看,一不为难自己,二不为难他人。陶渊明的“接纳”,比一般人来得彻底。

熟读“老庄”的他相信:

人生的夭寿穷通,就像四季变化一样自然,无法干涉、也无从抱怨。

所以人也应该像顺应四季一样,接受人生的风雨变化,按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心理漫画集《抱住棒棒的自己》中,一位来访者生下二胎后,发现丈夫出轨并转移财产。

一边要打官司,一边要照顾孩子,强大的精神压力让她陷入了严重的抑郁。

朋友的开导让她得到了一时的轻松,可时间长了又陷入焦虑。

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

在熟悉的家里、在父母面前,无论是想哭、想偷懒、想逃避,她都会得到一句“你可以。”

这种彻底的接纳也让她开始放过自己:

“或许现在的状态很糟糕,但我会重新工作、融入社会,可能过程很慢,但我相信自己值得一个更好的未来!”

很多人之所以活的累,就是神经太紧绷:

工作要做到完美、孩子要上最好的学校、生活要比别人都强......

这种紧绷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我不够好,我的家、我的孩子也不够好。

下面这段话,你可以经常拿出来读一读:

抬起双手,交叉环抱自己,拍拍你的肩膀,告诉自己:

过去的,我已经做得很棒了。剩下的,我真的可以慢慢来。

孩子成绩不好,没关系,带着孩子慢慢来;

人到中年,学习新技能很吃力,没关系,允许自己慢慢来;

和伴侣总是拌嘴,结婚多年还在磨合,没关系,允许我们都慢慢来。

只有彻底接纳自己、心疼自己、关照自己,允许一切慢慢来,我们的心,才能真正地松弛下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与大部分隐士选择隐居的初衷不同。

陶渊明的隐居,是建立在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的基础上。

所以他的诗歌里,没有过多的愤懑与不平。

只有错落的村庄、袅袅的炊烟,街坊邻居相互串门、知己好友共赏奇文。

就像一部优美恬淡的风光记录片。

这也正是陶渊明的可爱之处:

活得很辛苦,但依然“会生活”。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中,有一位叫安妮的顾客。

平时工作忙,她会通过购物来减压,但这些东西她却很少真正享用。

某天她看着长长的账单,忍不住失声痛哭。

后来在服务员凯茜的启发下,她终于弄清了:

工作、外在,那些所谓的圆满,只是满足了别人眼中的“优秀”,并不会让自己持久地开心。

想通了这点,她开始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天都留出1小时,去挖掘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比如读书、远足。

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面对长长的账单了,对物质的依赖,也随着热爱的实现发生了改变。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这代人比起以前更富足,也更“贫乏”了。

你有多久没感受过虫鸣花香,有多久没有观察过天上的星河?

你又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思考一个问题,或者陪孩子读完一本小书?

我们好像习惯习惯先谈“活着”,再谈生活。

觉得钱攒够了退休了,才有资格让自己快乐。

于是日复一日,疲于奔命,渐渐麻木。

走的太快时,记得等等灵魂。

不要因为生活的疲惫,戒掉你的思考、趣味、热情和分享欲;也试着在休息的片刻,忘记“考核、绩效、DDL”。

就像有句话说的:

你不要只是路过,你要感受;你不要只是活着,你要生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想告诉世人的,从来不是凡尘有多吵、归隐有多高。

而是在凡尘中,也能达到内心调和之境,让心中的幸福感常驻。

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松驰感”吗?

它不需要大动作,而是在于稀松平常的每一个当下。

松弛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能力。

成为幸福的人,比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容易得多。

遗憾的是,很多人总是搞反了。

原标题:《30岁以后,请学会修炼松弛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