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二十大时光|上海高校师生收看开幕会:为科教兴国贡献力量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期间,澎湃新闻推出“二十大时光”专栏,深入企业、高校、街道社区、红色场馆、机场车站码头等,关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聆听讨论二十大报告的生动场景,展现人民群众爱党护党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以及对国家繁荣稳定发展的满满信心。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来自上海的高校师生们齐聚线上线下,收看开幕会盛况。师生纷纷表示,对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欢欣鼓舞,对党的二十大描绘的未来发展蓝图倍感振奋,要踔厉奋发,不忘初心跟党走,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定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在提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党的二十大列席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报告。她表示,从历史新方位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时代十年历史性胜利、发生历史性变革,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信心满怀、激情满怀,不断增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志气、骨气、底气。从理论新境界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我们必须把握好、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实践新征程看,报告宣示了党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本特征,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全面部署。特别是拿出一整个篇章,阐述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引领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路径。
“我们要把建设‘第一个复旦’、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奋斗融入新征程的时代洪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厚植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依靠顽强斗争打开发展新天地。”焦扬说。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回顾总结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了全面部署。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征程中责无旁贷、使命光荣,面向未来将顺应时代新要求,坚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有效结合起来,全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积极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重大需求和科技问题,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贡献高校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师生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式。 华东师范大学 图
“今天恰逢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1周年的校庆日,对华东师大全体师生而言,这个校庆日,无疑是令人振奋、意义非凡的,是双重喜悦,更是双重激励。”上海市第十二届党委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71年前的今天,华东师大以“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办学起点为荣;71年后的今天,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学校以“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锚。
梅兵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令枪”已经打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命在肩、责无旁贷。全校上下将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以最新精神部署为指导,推动学校“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各项任务走向深入,推动卓越学术、卓越育人、通识教育“三大纲要”提质增效。面向未来,保持“四个不动摇”的战略定力,更要把握“三个抢抓”的历史主动。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奋发有为”,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为实现“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作出华东师大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成功创造和丰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思想、伟大实践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共赢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借鉴,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的愿望更为迫切。”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谈到,学校将着力构建基于区域、国别、族别、语别、群别的全球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快培养能够更好服务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领军人才,为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提供更好的学科专业支持和人才支撑,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新贡献。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轩福贞表示,二十大报告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倍增干劲。华东理工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要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新生态,以有组织科研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化学化工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作为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上海大学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新征程上,上海大学将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以高质量党建、高质量发展砥砺奋进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上大力量,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法学》编辑部主编胡玉鸿说:“这是关键时刻的重要会议,新征程上的战略擘画。‘民主’是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举措。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拓展民主渠道,创新民主形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通过民主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得者陈新军教授说,在今天的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的讲话令他精神鼓舞、倍感振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将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精神落实到行动中,结合我国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努力增强我们海洋渔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我们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特色大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强国有我”,贡献青年力量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呼唤未来。聆听二十大报告后,上海高校的学子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成绩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作为青年人希望能贡献一份力。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祁乐表示,作为学校的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会更加努力地学好大会精神,引领更多青年学生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者和宣传者,用实际行动接续奋斗;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坚持以学科视角探国情、社情,对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敏感度,扎实做好调查研究的实践,深入基层一线求实求真。把小我融入大我,以赤诚之心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为人民城市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2019级物理学专业李宜阳同学目前正在河南省郑州一中实习,在学校的组织下观看了直播,她说:“这段实习岁月,充实而充满惊喜,无论何时何地,同学们青春的朝气、奋斗的热情无时无刻都在感染着我,我由衷得觉得自己的工作是一桩意义非凡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身为一位准老师,我一定谨遵教诲,立德修身、教书育人,用华东师大教给我的扎实学识武装自己,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站好家乡三尺讲台,为建设教育强国接续奋斗!”
复旦大学化学系2021级博士研究生孙理博表示,个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浪潮得到成长,“我从党的十九大时一名刚刚迈入复旦校门的本科新生成为了一名研究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且坚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未来,我们青年党员还要更加紧密地围绕在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矢志创新、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全部的力量。”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马文亮,和“星火”队友们齐聚《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观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他表示,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一名青年党员,理应将自己的个人发展融入党的伟大事业发展洪流中去,让人生价值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焕发光彩。作为一名“星火”队的讲解员,他将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并融入场馆讲解中去,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宣言精神相融合,把真理的故事讲得更好、更精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