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电影艺术成就展:展现新时代电影发展的精彩篇章
10月9日,“奋进新征程 电影新时代——中国电影艺术成就展(2012—2022)”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办,中国电影美术学会承办,中国影协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协办。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同不少观众一道,来到中国电影博物馆观展、学习。
展厅入口。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中国电影博物馆提供
在博物馆一楼,此次展览的大型海报先进入眼帘,如波浪般翻滚的胶片造型如一面面红旗招展,烘托出“电影新时代”喜人的丰硕成就。步入主展厅,展览前言中写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10年。主题展览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的电影精品力作,以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集中展现了新时代电影发展的精彩篇章。”
展厅内景
“展览分为历史上的‘引领者’、时代中的‘奋斗者’、苍穹下的‘追梦人’、动画里的‘中国风’、电影事业新成就以及疫情下的坚守者六大版块。展览突出思想性、艺术性与互动体验性。从思想性上讲,主要选取了中国电影这十年来的电影精品力作,用这些思想精深、内容深刻,能够弘扬整个时代伟大精神的佳片,展现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成就。”策展人、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高越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突出红色主题
展览突出红色主题,展现“引领者”们用豪情谱写的建党建军建国的华章。记者注意到,在这一展区展墙上竖体印刷了《建军大业》《悬崖之上》《古田军号》《红星照耀中国》《建党伟业》《我和我的祖国》《1921》《长津湖》等电影中的闪光台词。其中“希望下一代,活在一个不再充满硝烟的年代吧。”出自电影《长津湖》中七连神枪手平河的深情诉说。
展墙下的展柜中呈现的是上述电影中出现的道具与相关物品——《长津湖》中伍千里、伍万里两人写给爹娘的书信,以及《我和我的祖国》场记的打板,总导演陈凯歌、总出品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傅若清在其上签名。
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中主演郭晓东在片中使用过的公文包。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图
在祖国的发展建设中,各行各业英才辈出。时代中的“奋斗者”把目光投向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中主演郭晓东在片中使用过的公文包;电影《杨善洲》中李雪健饰演的主人公穿着的,浆洗得泛白的蓝色中山装;2020年电影《秀美人生》中演员郎月婷饰演女主角“第一书记”黄文秀时的红马甲。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21》中出现的古董印刷机也被搬到了展览现场,这台印刷机此前曾在电影《十月围城》中出现过。电影《1921》中,李达(黄轩饰)冒着被跟踪的危险疾奔印刷厂,执意要把他翻译的“百姓”两个字改成“人民”。他解释了自己的思考——“百姓是泛指,人民才是主人。”
展区“搭建”起一座“光明电影院”
电影院是电影与广大观众建立起情感纽带的桥梁。展区“搭建”起一座“光明电影院”。影院门口悬挂的两块黑板,用粉笔写下了“今日影讯”,瞬间将儿时的回忆拉满。记者注意到这里还标注了中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变化情况和中国银幕数量增长情况表——十年来,前者从不到5亿人次增长到了2019年超过17亿人次的高点;后者则从当初的13118块,增长到2021年的82248块。
全球银幕数统计与全球电影票房情况统计列表。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图
展览以多部红色影片的电影美术造型设计、人物光辉形象、经典台词和动态特写,揭示电影场景是如何从纸稿中诞生,呈现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向观众生动展示了革命先辈们的壮志豪情,让观众时刻沉浸在充满精神感召力和艺术气息的红色氛围中。
专业视角梳理电影特效简史
随着今年国庆档《万里归途》《平凡英雄》《钢铁意志》等影片的上映,新主流电影再次成为今年国庆档的亮眼担当。回首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开启了国产科幻大片的“元年”。该片导演郭帆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曾强调,“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去拍这样的电影。正是有了近些年来中国航天的瞩目成就,观众坐进影院才会去相信这个故事。”
在苍穹下的“追梦人”展区,观众可以一窥中国电影工业现而今对标国际的水平与实力。一架大疆“悟”2型航拍无人机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该设备为专业电影航拍飞行器,曾用于《红海行动》《影》等片的拍摄。而《流浪地球》中苏拉威西03转向式行星发动机模型和英雄宇航员刘培强佩戴的紧急通讯金属铭牌,则让不少观众对2023兔年春节档的续集燃起了新的期待。
展厅中陈列的先进拍摄设备
展览从专业角度梳理和展现了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以特效技术发展为线索,以相关代表影片为载体的中国电影特效发展简史,深入浅出地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电影的特效发展历程,特别突出了近十年来电影拍摄、后期制作、数字修复等方面的发展成就,让观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了中国电影科技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在中国电影特效发展简史的展墙上,以时间为轴,电影佳片为节点和里程碑,全景式呈现了国产电影特技,所经历的实物特技——胶片特技——数字视效特技发展过程。在这一历程中,改变的不仅仅是制作手段,更是电影创作观念的迭代与嬗变。
1928年,中国第一部大量运用特技拍摄的影片《火烧红莲寺》,令人眼前一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学习团赴苏联学习电影特技技术,包括红外幕合成、模型合成、绘画合成以及接景技术等。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了石挥导演的《天仙配》,首次研制并运用了“分色合成”的特效工艺,与天仙们腾云驾雾的物理特效相结合。
1978年,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了张鸿眉导演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部国产科幻佳作,电影最后的核爆场面想必让不少上了年纪的观众记忆犹新:原来这一场面是采用物理特效完成的——将细而干燥的黄土倒入盛满清水的玻璃缸中,拍下黄土在水中散开的画面,再把画面翻转,“蘑菇云”就出现了!
CG技术(Computer Graphic)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战争片成为我国特效数字制作的第一批应用者。1999年,北京电影制片出品了陈国星导演的《横空出世》,使用数字合成技术成功地复原了上海老城、核弹引爆等历史性场景,是这一时期的电影特效数字合成技术应用的代表性影片。
说到电影特效,开启“中国大片”元年的《英雄》,就不能不提。该片导演张艺谋和美术指导霍廷霄设计制作了250多个二维和三维电影视觉特效镜头,拍出了“秦军箭阵”和“剑穿水滴”等特效场面。随着我国电影特效制作工业化初见规模,终于有了《流浪地球》在国产科幻电影发展中迈出的一大步,也代表了国产电影VFX工业在追赶国际顶级标准过程中的一大步。
“动起来”的电影海报增加观众获得感和互动性
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十分注重观众体验,以源于电影作品的、直观而生动的电影美术设计,让观众切身体会到电影所表达的精神,获得深层次的感受。
如用影片中的原创人物造型和场景气氛图,展现影片的美术创作过程和特色。取自电影《守岛人》的场景“做一个守岛人”,以实景搭建升旗台和小岛环境,使用LED屏再现片中的不同天气,展示电影原型王继才与妻子32年坚守祖国边陲开山岛、坚守奋斗为国奉献的感人事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守岛人”的世界,身临其境地感受“守岛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奉献。
《守岛人》场景
为了增加观众的互动性和获得感,展览专门挑选80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电影精品力作,印制成精美的电影海报明信片,作为展览内容的同时,观众可以免费限量领取,把“展览”带回家。展区还特设“以你的声音为电影添彩”专业配音室,两位女性观众饶有兴趣地挑选出《中国机长》电影片段,模仿乘务长袁泉的声音,“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家。”
为了贴近年轻观众,用“动起来”的方式丰富和创新展陈形式,展览还特别展出了优秀国产动画电影动态海报作品,展现十年来佳作频出的优秀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意与活力。动画里的“中国风”展区呈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姜子牙》《大鱼海棠》等动画电影的经典形象与场景,在动态海报的形态中,艺术特点更加鲜明,更具有表现力,让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成就更加感同身受。
以电影的视角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绩
此次展览主题是电影艺术成就展,但并没有局限在电影艺术本身就电影说电影,而是通过“奋斗者”“追梦人”等角度,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航空航天等事业取得的全面胜利和伟大成就,展现了电影作为思想文化宣传载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电影事业新成就”版块,展览从电影行业发展数据、影视基地发展、各大电影节、电影博物馆建设等多角度展现中国电影“这十年”在电影市场、基地建设、电影节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情况和所取得的成就。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坚守也在展览中充分展现。
疫情下的坚守者展区。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图
数字说话。在全球电影观影人次情况统计中,列表清晰显示2016年,中国观影人次首次超越北美——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间,2020年、2021年中国观影人次依然高居世界首位;在全球银幕数统计中,截至2021年,中国以82248块银幕数傲视同侪,远超北美的43646块和日本的3648块;而在全球电影票房情况统计中,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尚不足北美的四分之一,到了2021年,国内电影票房以74.38亿美元,超过了北美的44.80亿美元。
据了解,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电影博物馆还配合该主题展览,在馆内开展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影片展映活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