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晚清幕僚︱赵凤昌:佐建共和的无名豪士

李志茗
2018-10-07 10:4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被遗忘的民国元勋

1938年4月14日,赵凤昌在上海去世。当日,报纸上刊登了他事先拟就的遗嘱:“今与知交亲故长别矣,后事概从简约,嘱吾子不发讣,不受吊,不收一切赙仪礼物及赐挽文字,省诸公烦费。幸共鉴之。民国廿七年四月十四日。赵凤昌留启。”该遗嘱刊出后,并未引起什么反响,新闻舆论界也没有予以关注和跟进报导,曾经的名幕、东南要人、调人领袖就此悄然而逝,显得落寞冷清。

时来往于香港、武汉间的黄炎培看到登有赵凤昌遗嘱的报纸后,特地剪下来,贴在27日的日记上,并记下其所撰挽联:“闳识布成妙算,一堂系天下安危,平生荦荦大端,溯庚子以迄辛亥;高龄雅具深心,百箧尽阳秋纪录,抵死惓惓忠爱,付佳儿遍告亲朋。”对赵凤昌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这幅挽联是否寄出不得而知,但赵凤昌之子赵尊岳确实遵从其父遗愿,丧事一切从简,谢绝赙吊。

对此,李锡纯、汤涤、江导岷、刘树森、沈恩孚、庄清华、徐国安、刘垣、冯诵青和许超认为不妥,决定于5月15日在上海南阳路154号太平寺举行追悼仪式。5月3日起,他们连续三天在《申报》第二版刊登《追悼赵公竹君启事》:“武进赵公竹君齿德俱崇,颐养海渎,不幸于四月十四日归赴道山。令嗣叔雍先生恪遵遗命,恳辞赙吊,同人则以公邦国重望,天不慭遗,苟无桂椒之荐,曷申焄蒿之思,爰订期在太平寺举行追悼,凡与公生平有雅故者亦请于是日枉临行礼,共致哀敬。此启。”不过,公祭当天出席人数多少,有哪些人,具体情形如何,不见记载,无从得知,只有发起者之一的沈恩孚留下一篇公祭文和一首挽诗。挽诗云:“共和建国佐群贤,功在清廷逊位前。岂料沧桑经老眼,海滨未睹再兴年。”(沈恩孚著、薛冰整理:《沈信卿先生文集》,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页)可见,即便开了追悼会,赵凤昌仍没有享受到哀荣,应该说这与其民国元勋、共和功臣的地位很不相称。何以至此呢?

一方面,当然是特殊的时代背景所致。其时抗日战争烽火连天,上海已成为孤岛,大家更关注前方紧张激烈的战局、更在意举步维艰的经济生活,无心也无力去打探一个寿终正寝耄耋老人的往事。另一方面,与赵凤昌的个人经历有关。首先,他高寿。赵凤昌生于1856年,卒于1938年,享年83岁,与他年龄相仿的故交朋辈多已凋零,知道其人其事的已很少了。其次,他淡出政治舞台多年。自1919年调停南北和议失败,他即参禅学佛,不问尘劳事,过着隐居生活,远离了观众的视线,因而不太被人关注。第三,他是个进入新时代的旧人物。自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改组起,中国政治以党为中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新人代起,……旧势力亦均倾覆。”(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6册,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970页)作为与旧势力有关系的人,赵凤昌被新派人物忽视或遗忘自在情理之中。

赵凤昌,摄于1920年代

无名豪士,坐镇东南

尽管身后冷清,但不能抹杀时人公认的他在辛亥时期闳识妙算、佐建共和的事功。实际上,这仅其荦荦大者。黄炎培曾对人言,清末民国四十年间,东南之局,有大事必与赵凤昌有关。然而,“有关”的事实在哪里,黄炎培并未多说,亦不见完整的记载和论列,即便赵凤昌晚年写有《惜阴笔记》,也没有过多吐露,所以能详言者甚少,更遑论专门的研究。但借助近年出版的一些重要档案史料,佐以家谱、文集、日记等相关资料,还是可以如拼图一般,勾勒出赵凤昌传奇的一生,搞清与其有关的东南大事,从而纠正坊间以讹传讹的一些不实说法,揭开长期披在他身上的神秘面纱,还原其庐山真面目。

赵凤昌(1856-1938),字荣庆,号竹君、惜阴等,谱名坦,江苏武进县人。他出身于耕读之家,本来家道殷实,因太平军兴而中落。读书不成,又家计艰难,赵凤昌不得不早早出外谋生。年方弱冠,他前往湖北游幕,后入湖北按察使姚觐元幕府。1880年,他随升任广东布政使的姚觐元赴粤。两年后,姚觐元被革职回籍,赵凤昌失去了藩署幕僚的职位,只得四处谋差,漂泊不定,生活非常窘迫。1884年8月,他进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担任文案处缮校委员,兼充文巡捕等职。凭借为人处事稳重慎密、细致周到,他逐渐获得张之洞的赏识和信任,成为其亲信幕僚,并由此走出低谷,迎来人生转机。1889年,张之洞移任湖广总督,也奏调赵凤昌随其赴任。赵凤昌并未如坊间传言那样升任总文案,除继续担任督署文巡捕外,他还兼办笔墨事件、军械采购等,更受张之洞器重和倚任。其门如市,奔走者络绎不绝,他因此遭忌恨,被造谣中伤。1893年,徐致祥奏参张之洞时,连带赵凤昌,赵凤昌不幸中箭落马,受到革职回籍处罚。

晚清是个幕僚的时代,由幕而官是当时最为风行的仕宦捷径,许多名臣大员都起家幕僚。赵凤昌就职于张之洞幕府,又深得张之洞的信任,前景一片光明。他的亲朋好友都对他期盼甚殷,认为他指日飞腾在望,很可能像左宗棠、李鸿章那样位至封疆。但突如其来的参革断送了他的官场梦,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历史又赋予他一个新的机遇,这就是甲午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奇耻大辱,但就赵凤昌而言,是个新的人生起点。

这一年,他因养病来到上海定居。上海自开埠以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座闻名世界的工商都市,不仅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而且信息灵通,中外交流方便。当时积极备战的张之洞请赵凤昌利用上海的天时地利,为他搜集情报,购买枪械。赵凤昌精明干练,长袖善舞,趁此机会,与汇聚上海的中外绅商接触交往,建立联系。当然,上海的中外绅商因为他是张之洞的亲信,为张之洞办洋务,也很愿意与他交结,以获取一些机会和利益。这样,赵凤昌很快就在上海打开局面,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尤其状元实业家张謇对他很尊重,两人关系笃厚,更使他跻身东南精英行列,社会地位很高。

于是,赵凤昌一方面投资上海绅商兴办的实业,成为股东;另一方面与他们时常来往,谈论天下事,趣味相投,关系融洽,各方面利益渐趋一致,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诉求。戊戌维新期间,上海绅商支持变法,但对政变后被囚禁的光绪除了私下的同情外,不敢有任何表示。仅过一年就不同了,由于清廷实施的政策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使他们非常不满,政治参与意识迅速增强,所以1899年秋,当他们听说朝廷欲行废立,便造舆论企图阻止。次年1月24日,清廷正式下诏立储,史称“己亥建储”。消息传到上海,“一时绅商士庶纷然轰动,皆谓名为立嗣实则废立”。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乃领衔1231名上海绅商联名电禀总理衙门,恳求奏请光绪抱病亲政,不要退位。

此举引起深宫震怒,欲查拿经元善。赵凤昌是经元善好友,赞赏其行为,帮助他出逃。奉命捉拿经元善的盛宣怀认为赵凤昌有袒护之嫌,威胁要弹劾他,赵凤昌毫无惧色地说:“予已无可参劾矣。”后他也拒绝了两江总督鹿传霖请他诱劝经元善回沪的要求。(赵凤昌:《经莲珊电请收回立大阿哥成命》,《人文》月刊1931年第2卷第6期)这是赵凤昌第一次亲身涉入政治事件,既反映了他联系官绅的居间地位,也体现出他鲜明的政治操守和立场。

在随后的义和团运动中,赵凤昌参与发起“东南互保”,维护了东南地区的稳定,使中国免遭瓜分之祸;又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积极宣传立宪,主张改革政体,实行宪政。这些都是关系国家危亡的大事,赵凤昌在其中所表现的胆量见识、深谋远虑和获取高层内幕消息的能力,令上海官绅刮目相看,无不钦佩,所以他一跃而为东南社会的核心人物,凡有大事,一定找他商量。正因为此,从1911年辛亥和谈起至1919年的南北议和,他都能够折冲樽俎,充当调人。尽管有成功,有失败,但其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众口交赞。除了上述黄炎培、沈恩孚的盖棺论定外,熊希龄在其生前也曾作词赞曰:“共和初幕,有运筹帷幄,无名豪士。苦口调和诸领袖,独尽其心而已。视国如家,为而不有,高洁其如此。滔滔天下,算惟有使君耳。”(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10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47-348页)

然而,对这些赵凤昌始终不愿多说,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与张謇保持一致,张謇在辛亥革命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但他在自编年谱中“没有详言其内容”,甚至“从未向其子孝若提及”。第二是因为民初政局动荡混乱,令人大失所望,赵凤昌觉得自己所做事与愿违,不足为外人道;第三是他长期闭关却扫,行事低调,不想重提旧事,博取眼球,从而破坏其“无名豪士”形象。

赵凤昌手迹

绝意进取,甘居幕后

其实赵凤昌本可以不做“无名豪士”的。被罢归后,其朋友为他鸣不平,提醒他“必以开复为第一义”,张之洞也劝他无论将来出山与否,为了面子也要“先将功名开复”,但他觉得在官场束缚太多,并不热心,认为“反不如在沪经商糊口,较为得计”。张之洞见劝告无效,转而积极为他创造开复机会。1896年12月26日,张之洞致电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托其“就近委派一事”给赵凤昌,盛宣怀当日回电:“必当设法位置”。1901年,盛宣怀出任商约大臣,张之洞再次致电他,请务必为赵凤昌“委派一事,以为将来开复之地”,盛宣怀依然马上应允。1906年12月,京汉铁路开保案请奖,盛宣怀即将赵凤昌列入保案内,赵凤昌获悉后,予以婉拒,并于26日密电张之洞代为推辞:

密。昨○谈及京汉路工即开保奖,并即交部。昌历年糜费薪水,藉以挹注,已深惭感,保奖则万不敢受。思年已五旬,病断未愈,无可希望,不如另奖有功可资鼓励,切勿以有用之功名奖昌病废无用之人,务祈俯鉴真忱,并告○切勿以昌列奖,曷胜万祷万感。昌禀。真。(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4册,第109页)

电文中的○代指盛宣怀。张之洞接电后,觉得京汉路工关涉三省,列保必多,赵凤昌恐难得到优奖,便爽快答应其请求,致电盛宣怀照办。同时因为赵凤昌前年已辞去商约随员之职,又电盛宣怀补发委任状,“先行咨部立案”。办妥这些事后,张之洞致电赵凤昌说,准备将他列入商约保案,因为“商约案内列奖最好”,“此事千万不必再辞,进退一切仍可自主,无碍阁下寓沪养疴、淡泊谦退之本怀也”。对于张之洞的关怀备至,赵凤昌心存感激,但仍坚辞不受:

密。真电谨悉。昌破甑不顾已十余年,绝意进取久已内决,无论何案均不愿列保。○处今日复往辞绝,务望宪台曲谅。昌禀。元。(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4册,第108页)

上述电文中的○仍指盛宣怀。鉴于赵凤昌绝意进取的决心如此坚定,张之洞只得尊重其意见,没有再勉强,但其他的清末民国政要则继续向他伸出橄榄枝。第一个是端方。1906年9月,端方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抵达南京接篆几天,他就函请赵凤昌出任其幕僚,未见赵凤昌复信,但显然他被婉拒了。

第二个是赵尔巽。1911年4月,他奉任东三省总督,赴任之前,连上几个奏折谈东三省官制、财政等问题,其中附奏片请开复赵凤昌原官,调东三省供其委用。清廷5月6日下谕允准,次日他即电告赵凤昌:“久耳公名,亟思亲炙。东事需才,敬借尊衔用先荐剡,荷蒙俞允。原折叙明礼聘来东备谘要政,俟到任后再以蒲轮奉迓,尚希顾全大局,惠然肯来,感纫无极,谨先电闻。”(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4册,第111页)8日,赵凤昌复电婉拒:

钧电谦挹,惶悚万分。凤昌本无学识,加以廿年病体,近益衰慵,每值寒暑,怯不出户,更何能远涉府庭,辱承下问。公仁人也,必容方命之愆,俾获余生之赐,天日昭鉴,只字不欺,伏乞矜恕。凤昌叩。蒸。(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4册,第114页)

尽管赵尔巽礼聘赵凤昌未果,但帮他开复原官成功,办到了张之洞没能办到的事。6月5日,赵尔巽所上奏片被刊在《时事新报》上,题为《赵凤昌开复原官》:

东督赵制军日前附片奏请,开复革牧赵凤昌原官,略谓:已革湖北候补直隶州知州赵凤昌,前随升任湖广督臣张之洞襄办要政,精细干练,颇著能声,卒以任怨太多,遭时疑忌,经前浙江学政徐致祥奏参革职,士论惜之。该员罢职后,即回江苏原籍,闭门读书,不求闻达,而关心君国,讲求时务数十年如一日。庚子之变,长江上下,各国交涉,危机一发。刘坤一、张之洞创议保全东南大局,悉赖该员赞助之力。开濬黄浦,载在和约,嗣幸收回自办,稍换利权,亦出自该员擘画。臣前在奉天筹办善后,上年边藏交涉,均经派员密询办法,该员所陈之策,和平正大,切中事情,至今赖之。而成功不居,翛然物外,实当今奇杰之士。东事孔亟,待商之政甚多,合无仰恳天恩,准将已革湖北候补直隶州知州赵凤昌,开复原官,由臣礼聘到东,备谘要政。奉旨:著照所请,吏部知道。(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4册,第113页)

据上,除了开复原官外,赵尔巽还为赵风昌平反昭雪,恢复其18年前被奏参的名誉,并枚举其关心君国的种种表现,如在东南互保、黄浦江修浚、边藏交涉等方面的擘画之功,盛赞他功成不居,翛然物外,是当今奇杰之士。这些鲜为人知内幕的公开披露,提高了赵凤昌的知名度,扩大了其影响力,因此他特地将这部分内容裁剪下来,精心收藏。

晚年赵凤昌

入民国,尽管已改朝换代,但赵凤昌依旧受到新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和热心延揽。1912年2月9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致函赵凤昌,聘其为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函曰:

竹君先生执事:民国初基,余膻未洗,万方多故,正待经营。文以薄质,谬承重任,思力未精,丛脞堪虞。非有硕彦相为扶持,愳负国人推选之意。素谉执事器识宏通,体用兼备,儗藉高远之识,以为切磨之资,敢奉屈为枢密顾问,执事智珠在握,天下为心,想当慨然惠顾,共济前途。临楮驰心,毋任伫眙,即颂兴居,惟希照詧。孙文谨肃。(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4册,第117-118页)

这封信写在总统府专用信笺上,信末还盖了“孙文之印”的私章,可见孙中山是诚心诚意邀请赵凤昌出山的,但遭赵凤昌婉辞:

昨奉手书,迴环庄诵,具仰虚怀若谷,不弃刍荛。○等学殖荒落,识短才庸,谬承奖饰,益用汗颜。窃维我公数十年困苦艰难,为四万万同胞力图乐利,○等亦国民之一分子,即无责任,犹当殚竭智虑,以赞高深。惟是枢密为最高机关,必须学识宏通,德望优裕,方足以副谘询,○等何人,敢膺斯选。矧昌体弱多病,久在洞鉴之中,顾问一席,万不敢当。但此后遇有重大事件,苟有所知,无不据实直陈,以为泰山土壤之助。区区之愚,想荷原鉴。专此肃复,敬叩台安。○○○谨启(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4册,第119-120页)

这封收在《赵凤昌藏札》中的复函没有抬头,○指待补的赵凤昌人名,显系草稿,非正式文本。4月9日,新当选的、接替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致也致电赵凤昌、汤寿潜,聘请他们为北洋政府顾问:

赵竹君、汤蛰仙两先生鉴:国基甫定,凯以棉薄,谬荷公推,夙夜兢兢,深惧始谋弗臧,无以范垂久远。倘非大雅宏达,匡其不逮,何以广集众思,裨补阙漏。兹敬屈先生为顾问,以资矜式。而备谘询,庶几勉策进行,幸无陨越。伏望念国步之艰难,不以肥遯而忘天下,非凯一人之幸,海内同胞实共赖之。临风延竚,敬迓高车。袁世凯。青。(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4册,第121页)

赵凤昌同样复电婉言谢绝:

袁大总统鉴:青电敬悉。辱加奖饰,甚为感悚。民国新立,五族一家,实大总统之苦心组织。昌得列公民,已属幸福,乃荷不遗葑菲,昌顾何人,感膺是席。且近年来衰庸多病,未离申沪,有违台召,愧歉良深,谨电恳辞,想蒙鉴纳。惟祝大总统励精图治,巩固共和,受赐多矣。凤昌叩。(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4册,第122页)

总之,自革职回籍后,有很多复出的机会摆在赵凤昌面前,但他均不为所动,一概拒绝,就此可知赵凤昌的确是塞门不仕,绝意进取。可他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以运甓惜阴为志,跌宕文史,关心世事,张元济曾钦佩地对他说:“公奔走国事,贯彻始终,实堪钦佩。”因而他能够充当无名豪士。于他而言,在幕后出谋划策、影响政局,人生同样精彩成功。某种程度上,这种幕后操纵比台前挥斥方遒更易博得人们的钦佩和尊重,收获想象不到的温情和敬意。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