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美院的具象实验:回到绘画,寻找新的出发点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2-10-16 13:2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10月15日,“师道——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师生作品交流展”在上海周浦美术馆举行。展览汇聚了姜建忠、周胤辰、石至莹等近20位艺术家的布面油画、纸本油画作品约50件。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姜建忠说:“学院艺术不是保守的代名词,应该找到一个新的出发点。学院不是铁板一块,具象绘画的实验有许多可能性,我们不是要复制传统,而是激活传统,我们要面对美术史,当下和自我。目前正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师道——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师生作品交流展”展览现场

2016年以来,由姜建忠领衔主持的“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每两年均会举办一次展览以呈现工作室同仁的创作和学术理念。他们在当代艺术思潮之下,实践和回应着“在传统里颠覆传统”“让绘画回到绘画”的价值。但相比过去以工作室名义为主的展览,此次交流展以“师道”为题,尤为强调“师生”与“交流”。

姜建忠,《上海面粉厂旧址No.2》,60×50cm,布面油画,2022

据悉,姜建忠从教近40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此次参展的艺术家都是姜建忠不同时期的学生。如今,他们中很多也成为了人民教师,传承师道潜心耕耘在各大艺术院校的三尺讲台;有的成为了知名艺术家,活跃在国内外的各大艺术展览中并屡获殊荣;有的已走上各大艺术机构的领导岗位;也有的还在求学阶段,是蓄势待发的年轻学子。

“我尽力给年轻人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遇。我们是一群集体个人主义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我相信上海油画的将来是属于他们的。”姜建忠说。

周胤辰,《江南No.1》,布面油画,120×250cm,2021

以集体个人主义,呈现师道传承和学术追求

此次参展艺术家中,石至莹、唐天衣、潘文艳是大学本科同班同学。姜建忠作为带班老师从大二开始负责教学工作直至毕业。如今石至莹是上海油画雕塑院专职画家、唐天衣和潘文艳任教于上海美院。虽然她们有着相似的学院背景,作品却是不同的面貌。

石至莹,《陨石1》, 布面油画,50x40cm,2020

石至莹作品中学院的痕迹相对少些,此次展览她以各式石头入画,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观念,在书写性的笔触中,还能看出其对传统的理解,继而又大胆地抛去一些传统的图示。唐天衣的《青山横斜》偏于抽象,她将自己的艺术判断融于点线面的疏密关系之中。潘文艳的作品能看出扎实的学院派功底。

唐天衣,《青山横斜6》,综合材料,30×42cm ,2022年

潘文艳,《木偶》,布面油画, 80×100cm,2021年

周胤辰的《江南》《遥远》具有大视野和大用笔,虽然用笔是传统的,但审美却是当代的,她似乎在重构“心灵的风景”,也提供给油画新的视觉经验。

周胤辰,《遥远No.3》,布面油画,40×50cm,2021

马楠有着书法篆刻的童子功,又受到当代艺术的影响,硕士考了油画专业,博士师从姜建忠。他的作品让人想到了八大笔下的石头,有一种古今中西的融合。如果说马楠带着出世的意味,任璐的作品则是入世的,她以游泳题材描绘了生活的色彩。游帅来自广西,几年前姜建忠在网上看到他的作品,主动联系他进入具象实验工作室。他的经历辗转南北各地,作品中带着地域性色彩。

马楠,《空石: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100×120cm,2019年

汪一的作品,像是童话抑或是传说,除了造型的妙趣,在材料上他以麻袋布代替了油画布,构成一种新的空间。王蓓祺9月在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办了个展,她此次展出的作品与个展一脉相承,iPad笔刷中既有对传统学院美术理念的尊重,也有形式语言上的突破。从小浸润在艺术中的姜岑,以速写的线条画着人物众生相。

汪一,《一根针》220×75cm,布面丙烯

作为师者的姜建忠,认为自己既是老师,也是艺术家和实践者。回忆自己在1970年代末进入大学,经历过陈腐的学院油画教育,也直面了改革开放后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尤其面对“85新潮”后当代艺术观念的涌入。姜建忠说:“我既在学习、又非常警惕;既不入场、也不走远。在安全距离中,批判性地学习。”他的这些观点隐隐埋在学生的作品中,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徐明松认为,展览作品中看见了一种“隐藏的东西”,这也或是“师道”传播的硕果。

游帅,《野地海滩》,80×80cm,2021年

创新与传统:不抛弃技术、不反对观念

一直以来“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将当代文化背景下学院油画艺术的改造与推进作为研究课题,在疏理中外油画历史轨迹的基础上,既专注于经典油画造型的深入研究,又注重具有当代性视觉文化特征的具象艺术开拓。

庄婕,《1980's的一天》系列贰 ,80×100cm, 2020

对于传统与创新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具象实验工作室”以实践给出了“不抛弃技术、不反对观念”的答案。他们对传统有继承、有致敬、也有质疑。姜建忠将其概括为“质疑传统,致敬经典”。

任璐,《在香港嘉里酒店》,110×90cm

德加曾经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在大师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回顾西方美术史,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艺术家都在向古代大师学习,比如文艺复兴向古希腊学、更多早期艺术又可追寻至古巴比伦和两河流域的传统;文艺复兴后,瓦萨里敦促后人“在各个方面模仿米开朗基罗”,鲁本斯向提香学、凡戴克向鲁本斯学,一代代直至巴黎美院依旧是向意大利学。到了印象派和现代艺术,艺术家将视野转向了东方,开始反思西方中心主义。

张笛扬,《终点》,综合材料 120×150cm,2022年

“面对美术史,面对当下,面对自我”是姜建忠反复强调的,在这里,具象实验不仅要对古典绘画的法则和精华学习和理解,通过“对传统绘画的点线面、平面性、边缘线、空间、色彩、画面结构等的重新配置和组合,赋予其新的内涵”;然而,“绘画与永远是绘画,不要把绘画作为一种观念的图解。”

黄菁菁,《漫步平江路》, 布面油画,30x24cm,2022

“师道”展的参展艺术家们,力图将绘画的视觉传达和油画语言的纯粹性结合于一体,注重油画造型与本体语言的发掘和当代思想的表达。

王蓓祺,《小红书》,75×45cm,数码版画,2022年

附:“师道展”前言(文/姜建忠)

为师已近四十年,每每看到那些稚嫩而富有朝气的学生入校,便觉自己又增添了一年教龄。 美院已经成为我第二个家,在美院,我从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渐渐步入了人生的下半场。艺术生涯风风雨雨,一路蹒跚而来,伴随着我的是你们。

而今你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业界的新秀和中青年艺术家群体的中坚力量,已为人母为人父。可喜的是我们的团队不断有年轻人充实进来,我们的队伍正在壮大。

姜建忠,《解读戴安.阿勃兹NO.8》,布面油画,170×130cm,2017年

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举办多次学术性讨论和展览,学院艺术不应该是保守的代名词,应该寻找一个新的出发点,这正是我多年思考的问题。“85”新潮伊始,美术界便风起云涌,各地勇士纷纷举旗与传统割袍断袖“逃离”学院。在急流与漩涡中我既不是传统卫道士,也不是一个弄潮儿。也许对绘画趣味性的痴迷最终是我坚守岗位的初衷,改造“陈腐”的学院模式是我的理想,具象实验工作室的建立正是实践和传播我这一理念的平台。我始终观望当代艺术,却保持安全距离N米,既不入场也不走远,学习的心态和警惕的心理始终交错并存。什么是自我?也许在判断和选择中才能发现自己,选择本身就是你智慧和本能的综合体现。

姜岑,《遥远的记忆》,23×24cm,纸本油画,2022年

当下,一个批评的时代似乎远去,当年的先锋斗士和后起的年轻先锋们已经站在一个战壕,昔日的勇士不少已沉沦在商业成功的喜悦中。对艺术思潮的争论,惊愕、质疑都已经偃旗息鼓。“当代”一词语意变得复杂而难辨,它既是前卫的象征又成为“新八股”的代名词。它垄断、排他、消灭审美,它已形成了新的封闭墙。当代艺术已经不是当年躲在幕后的小媳妇,而是高高在上的新“权威主义”者和主宰者……

刘见谷, 《玩家》,45×42cm ,布面油画,2021

经过自然的分流、归类、出走、迁徙之后,不少艺术家开始逃离中心,各自寻寻觅觅地找到了相应的坐标。于是一切看似安静下来,工作室便成了每一个艺术家心灵的栖息地。

由此,多元又被重提。提倡创新与个案切入,理论上非常正确,只是提倡个人经验需要有制高点,警觉跌入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所以面对自己的同时必须面对美术史,油画创新与当代艺术是有所区分的,这里存在着一条永不消失的“边境线”,尽管这条“边境线”会局部渗透,彼此影响。

廖湘展 ,《自喃2》,140×150cm,布面油画,2022

许多人以为,当代艺术的图式仅仅是放弃绘画技术,提供新思想、新观念、新材料、新手段。似乎当代艺术已是一部单纯颠覆前人观念的颠覆史或思想发展史,然而埃因霍夫一生的作品恰恰推翻了国内“先锋者”们的逻辑。他提供了个人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视觉享受,观念只是悄悄地隐藏在审美的背后。他综合而隐蔽地选择了美术史的技术,在看似简单的图式中却包涵了艺术的一切元素,他不呐喊、不激烈、在随意涂抹中横跨东西,通晓古今,一伸手浑身是戏。

金卿,《浮生No.1》46×38cm,2019

近30年来的中国美术状况形成了这样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传承改造;另一条是切断、颠覆、另设跑道。其实,国内当代艺术家依然是纠缠在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政治与艺术的窠臼中。“究竟涅槃”,如何获得重生?其实无论当代与否,提供视觉审美依然是首要的。观念与艺术不能剥离,黑格尔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观念恰恰是通过审美而获得的。

黄小军,《高桥老厂》,60×80cm ,布面油画,202

面对美术史如果你没有突破,没有融入自己的理解,那只是传统文化的复制粘贴而已。非常有意思的是具象绘画在我的团队中正在得到不同的诠释,不断地演化,正在成为都市文化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作为老师我能够传授给学生的是对艺术的热爱、开放的心态、学习思考的习惯和勤奋的工作作风。坚守底线、合而不同、开放却不妥协。艺术是生命的表达,需要视觉的感受,不是概念!(2022年9月姜建忠于韫玉书屋)

陆廷,《三月》,50×60cm,布面油画,2019

注:此次展览由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办,周浦美术馆承办,将持续至11月14日。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