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评“加班文化”:爱岗敬业不应以加班为荣

范思翔/北京日报
2018-03-16 09:02
舆论场 >
字号

爱岗敬业的内涵,是务实高效、张弛有度。少加不必要的班是“扩大再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北京日报3月16日报道,“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流传于网络的这句话,现在看来似乎并不只是某个人的调侃。数据显示,全国每周工作时长41-48小时的职工占比31.3%,超出48小时的更达21.6%。面对过度加班之“怪现状”,政协工会界多名委员呼吁遏制“加班文化”,拒绝以加班为荣。

此言一出迅速引发舆论共鸣,许多人感慨“于我心有戚戚焉”。这些年,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各行各业加班加点甚是普遍,“程序猿”“公关狗”“媒体民工”及基层公务员群体均“压力山大”。尤其是基层公务员,随着改革力度加码,群众诉求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强度直线上升,俨然已成为“五加二”“白加黑”的代言人,“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成为一种常态。

曾有人给“连轴转”的公务员画了一幅群像:项目调研,起个大早走街串巷、征询意见、寻找项目,等歇下脚步回到家已是夜半时分;社区工作,前脚刚给人找着狗,后脚又得劝导乱停车,一会儿社区活动又该开始了,马不停蹄、脚不着地,周末还得坚守阵地。还有诸如,计划刚刚上交,总结马上就要,上午刚从会场回来,下午仍有会议要开,晚上部门会议再碰头……大家似乎总有干不完的活儿,许多人往往还是“多核”运行,更是身心俱疲,个别人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

一说公务员,大家首先想到“人民公仆”。的确,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的本分,公仆本色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但也要看到,保障权利与履行职责并不矛盾。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基层公务员也是普通人,脑力体力同样经不起透支,也同样需要合理休息。若无节制地倡导“疲劳战术”,甚至提倡“加班为荣”,实质就是“竭泽而渔”。长期透支运行,很难形成正向上班文化。而这一代年轻公务员,普遍成长于80年代、90年代,权利意识显著增长,加班过度甚至可能影响队伍整体稳定。

社会运行千头万绪,职业也都各有其特殊性,可以说无论在哪个行业,肯定都有急难险重的任务,都有应急性的临时加班。该加的班当然要加,但爱岗敬业不是以加班为荣,加班是为了应急,不应成为一种常态。要看到,现实生活中,“火上了房”、“水进了门”的情况毕竟不多,很多加班其实存在不小水分,大有调整优化的空间。或许,应该改变的是只做“加法”的惯性思维和错误认知,多做做务实科学的“减法”。比如在工作统筹、人员分工、流程规划这些层面设计更科学,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压缩一些不必要的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的东西等等,都值得好好考量。

爱岗敬业的内涵,是务实高效、张弛有度。少加不必要的班,保障公务员群体的基本权利和身心健康,是“扩大再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持活力满满的状态,才能更好为人民服务。 

(原题为《爱岗敬业不应以加班为荣》)

    责任编辑:刘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