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宝生两会“关键词”:重点解决百姓对新时代教育的十大期盼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将于今天10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生减负、高校人才争夺……2018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教育关键词”层出不穷。作为教育部掌门人的陈宝生对此有哪些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梳理了陈宝生部长两会期间的关注话题。
“三点半放学”现象:
问题将解决,红包会更加厚实
3月3日,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有记者向陈宝生提问,有学校下午三点半就放学,家长接送孩子成了一大难题,此外还催生大量校外托管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陈宝生表示,“三点半现象”之所以会成为年轻父母和整个社会关心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陈宝生提及,2017年2月教育部曾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要求学校利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据我掌握的情况,已经有25个省份已经下发通知,制定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措施。”
谈到解决办法,陈宝生说,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方法。
“比如,上海规定中小学校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一百全覆盖,服务的时间是3点半到5点,参与这项服务的老师在效益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北京规定3点到5点期间是校后服务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每个学生每年补助700-900元;南京探索了一种弹性离校时间,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做出安排进行托管;广西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托管问题。”陈宝生称。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二是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陈宝生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给年轻父母们的一个大红包,这个红包下一步将会更加厚实。
传统文化进校园:
让校园成为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园
3月6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上,陈宝生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三件事。
首先,老师的培养很关键。“要让各个学段的老师喜欢优秀传统文化,能有这方面修养,开口就能‘白日依山尽’。”陈宝生说。
其次,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特别是经典名篇的比重。“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必须把教材建设这件事做好。”陈宝生称。
同时,要建设校园文化。“如何让校园成为学生们学习、交流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园?这是教育部一直探索的课题。我们正在做的一项工作,是把戏曲、传统舞蹈、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要素引入校园,目前取得很大进展。未来,还要进一步做好这件事。”
其实,早在2017年两会,陈宝生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已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表达了肯定。他认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第一件事是教材体系建设;第二件事是扩展校园文化;第三件事是加强研究和阐释;最后一件事是推进国际传播。
教师队伍建设:
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在3月3日的“部长通道”上,谈到教师队伍建设时,陈宝生指出,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做好“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六件事。
一“提”,提高地位,提高待遇;二“改”,就是要改革教师编制配备制度;三“育”,就是振兴师范教育;四“用”,让他们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五“保”,就是保障、保护;六“尊”,全社会都提倡尊师重教。
2018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陈宝生认为,这是十九大之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文件。“对于这样一份文件,教育部一定要把它学习、贯彻好,使它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陈宝生在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部长之声》时称,要培养好未来的教师,要解决“办好师范院校、有条件的名校和综合类大学开展师范教育、拓宽和畅通教师供给渠道、改善优化教育环境”等问题。
“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基本条件,我可以把它叫作‘教师铁律’。你想成为令人羡慕的人吗?你想让教师成为社会令人羡慕的职业吗?你想使自己成为引领未来的人吗?那么请你一定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师德,这个特别关键。”陈宝生称,正在制定教师教育行动计划。“我们要采取十大教师振兴行动,将来这些都要公布。”
“双一流”建设:
不搞终身制
在3月5日参加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时,陈宝生总结了“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的“双一流”建设思路,强调不搞“终身制”,也不搞靠几个指标来评估,而是借助第三方和专家进行评比,最后服务于国家战略。
3月6日下午,陈宝生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谈到高校关注的“双一流”建设,他表示,根据国务院的具体方案,教育部制定印发了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办法,由专家委员会确认了建设名单。“各省份都给予了相当规模的投入,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次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上,陈宝生称,“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目标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向着世界一流而建,要总结“211”“985”工程的成功经验,也要吸取其中的教训。
当天会上,不少委员最关注的,是怎么遴选的问题。对此,陈宝生说:“请大家放心,肯定是由第三方来遴选。”他表示,遴选工作将立足高校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综合指标进行评选。
陈宝生重点谈了四句话:一是竞争优选,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一起报名参评。二是专家评选,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定,评价的专家也会以战略学者为主,尽可能做到公平。三是政府比选,在专家评选的基础上和国家战略需要对接。四是动态筛选,不搞终身制,一个周期不合格,也不留级,直接出局,重新确定。
部省合建:
给中西部地区打造一批高水平高校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和河北大学校长康乐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表达了对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流失问题的担忧。
陈宝生对此回应称,“人才问题去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应当说遏制了恶性竞争,但是这个势头并没有完全扭转。我们要继续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陈宝生称“要建立一种机制,既考虑到人才流动,又考虑到西部‘造血’”。“在这二者间找一个均衡点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努力去找,在现有条件下解决好问题。”陈宝生说。
陈宝生提及教育部不久前推出的高校部省合建模式。“所谓合建,就是隶属关系不变,同时教育部把这些学校列入部属高校序列,和部属高校一视同仁,地方政府继续加强对高校的领导和支持。”陈宝生说。“我们想经过几年努力,给中西部地区打造一批高水平高校,逐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根据教育部官网3月1日消息,教育部将通过部省合建这一新的机制和模式,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支持河北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等中西部14所高校建设。
中小学生减负:
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后面还会有动作
“教育部最近出台了包括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在内的几个文件,社会上一片叫好声,后面还会有一些动作。”3月6日,陈宝生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称。
在接受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部长之声》采访时,陈宝生进一步称,“这次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就是要整顿规范教育秩序,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外负担”。他特意对“负担”做了说明:“我们这里讲的负担,主要指的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超过了教学纲要的这一部分负担。孩子要成长、要成才,不付出努力、没有负担是不可能的。”
“这是针对教育培训秩序而采取的一项措施,是规范这个秩序,而不是要关闭校外培训市场。这次只是整顿违规的这一部分、增加负担的这一部分、扰乱培训市场的这一部分。责任落实在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是一线指挥部。”陈宝生称。
据其介绍,治理内容包括一下几方面:法规层面查违规、查资质;硬件层面查安全;教学层面上查大纲;管理层面查行为;落实上查责任。
“短于教学、短于培训,长于广告、长于宣传,用升学率、用所谓包装的成绩在家长中营造焦虑,这是绝不允许的。”陈宝生说,老师在课堂上不按大纲讲、课外超越大纲去讲,这是不允许的……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成绩不能和招生挂钩。
陈宝生称,将要出台一个全面建设规范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正在研究制定之中。
新时代教育:
老百姓的10个期待
据中国教育部3月15日报道,同样是在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部长之声》时,陈宝生表态称正在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我更关心当下我们的老百姓对教育有什么期盼。他们盼什么?这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重点问题。”陈宝生说。
他进一步称当下老百姓对我们教育的期盼是多种多样的:第一个期盼,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就近上一个又好又便宜的幼儿园。
第二个期盼,小学、初中生希望不要择校,不要出现“大班额”,能够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个期盼,高中阶段的学生,希望自己都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还能轻松一点,为走入社会或者走进高校打下基础。
第四个期盼,有的大学生希望未来的就业渠道能够多一点。
第五个期盼,有的大学生希望能顺利考研,沿着学术的路子前进。
第六个期盼,随迁子女在随迁地希望能够和当地的孩子们一样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当地能够参加高考。
第七个期盼,留守儿童希望能够得到关爱。
第八个期盼,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原来希望能有学上,现在希望能上好学。
第九个期盼,老师们家长们都期盼校园欺凌少一点,校园周边的环境安全一点。
第十个期盼,全社会都期盼好老师,都期盼好老师能给自己的孩子上好课,自己的孩子能上好学校。
“这就是新时代老百姓对教育的十大期盼。怎么回应?怎么落实?怎么办?这些期盼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陈宝生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