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 | 深港双年展策展人:何以共栖,探索城市生息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实习生 刘畅
2022-10-21 12:0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从近日举办的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UABB”或“深双”)新闻发布会获悉,此次深双主题为“城市生息”,在延续“城市即展场,展览是实践”这一原则的同时,将重点关注当代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应对策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在深双开展前,《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先后专访了三位总策展人,谈及了此次双年展的策展理念和展示亮点。

第九届深双的主题为“城市生息”,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者鲁安东、青年建筑师王子耕和设计策展人陈伯康(Aric Chen)三人共同担任本届总策展人,主展览计划于2022年11月下旬开幕,展期3个月。

第九届深双主视觉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深双的主展场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粤海城·金啤坊,该展场为原金威啤酒厂,是深圳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同时,这也是深双主展场首次落地罗湖。除主展场外,还设有前海合作区粤港澳青年创业产业园、南山区南头古城、龙岗区国际低碳城、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坪山区大万世居、深汕合作区新厝林古寨6个分展场。

近期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推广会现场

对于此次主题“城市生息”,总策展人之一的鲁安东认为,城市生息的核心内涵首先是强调人和其他生命的共同存在;第二,超越环境和空间的概念,关注“生息”时间性——“之前一直强调‘生、生、生’的增长态度,我们希望有一点批判性,有生有息。”第三,是希望有一点中国性,生息是中国文脉里的观念,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就是有一种呼吸、循环的节律,生息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城市生息实际上是提出一种以生命为中心的态度,所谓天人合一的共同生命感,这是对于单向发展观的一种批判态度。”

对于城市生息的英文“Urban  Cosmologies的”解释,鲁安东说,是特意让中英文呈现出些许区别,形成中英文之间潜在的对话。“Cosmologies是一个场域,形成了一个小宇宙,而生息有趣的是有一点点时间性的,它不完全是一个此刻、当下的状态,有一种绵延的连续性。我们希望这是一场东、西方对于什么是自然的观念探讨的对话。”

主展场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实景图 ©粤海置地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策展结构,策展团队,2022©️UABB

在“城市生息”的主题下,本届展览共设置五大主板块(分别为:“何以共栖”“物灵之旅”“寰宇对话”“未来聚居”“共同行动”)、一个特别板块(包含六个单元:“万籁之迹”“图书策展”“寰宇制服”“循环共创”“流浪动物之家”“美术馆联动计划”)以及一个常设板块(“即地制造”);并且有深双品牌馆、香港馆、罗湖馆三个专题馆。

据悉,展览除本土参展人外,还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瑞士、荷兰、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丹麦、冰岛、芬兰、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印度尼西亚等14个国家的数百位国际参展人参与,所呈现的作品主题从宏观生命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多样的生态认识论、跨领域的对话与实验,到环保理念下城市与建筑实践者持续的创新和行动;聚焦城市气候、生态变化等全球性的议题,同时也关注当下生活方式、流浪动物等日常相关的话题,共同探讨未来城市新前景。

在深双开幕前,澎湃新闻特此专访了三位总策展人,谈及了此次双年展的策展理念和展示亮点。

总策展人(从左至右)王子耕、陈伯康和鲁安东

对话|王子耕、陈伯康、和鲁安东

以“超越人类”为中心的观点,思考生态平衡

澎湃新闻:本届深双的主题是关注“双碳”和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与今年夏天人们对干旱、火灾等异常自然现象的经历与关注不谋而合。您认为在这次双年展中,有哪些相应的案例?可以请您介绍一下几个重点项目吗?

陈伯康:不幸的是,我们一直看到的“不正常”的气候事件——如今年夏天的干旱和火灾——在未来将是常态。一方面,我们需要建成新建筑来适应这些极端气候,建设对洪水有更强适应力的城市,更多地利用被动冷却,在建设、使用和维护方面更具有循环和再生性等等。此次展览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

但我们也需要超越纯粹的技术统治论。也就是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只考虑所谓的 “解决方案”。我们的环境问题太过复杂,无法“解决”;我们往往无法预见“解决方案”通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而实施“解决方案”往往只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宇宙论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用线性的、技术统治论的方法来寻找“解决方案”,因为这样做有时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我们需要从复杂的、相互关联的、重叠的网络和行动者以及实体的网络,不同种类的知识(技术、传统、人工智能等),不同的有机体、元素和生命等入手,以及思考如何使它们保持平衡。这实际上是用一种不同的世界观来思考和设计。我们应该记住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是一个相对近期的发明。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通过技术统治的现代主义来控制和利用自然,这也正是我们环境危机的根源所在。我们需要转向以“超越人类”为中心的观点,像策划的“物灵之旅”(More-than-human Adventure)展览板块就是来介绍这个概念的,而对于“寰宇城市(Cosmic Cities)”板块,我们邀请一流建筑师来重新想象我们如何通过宇宙学的视角来设计城市。

“寰宇对话_再寻他乡”展陈设计,PILLS,2022©️UABB

“寰宇对话_寰宇城市”参展项目《声圳》,柳亦春,殷漪,2022©️UABB

王子耕:我们很多展品都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特别是“何以共栖”板块,在开篇将围绕全球数十个最有代表性的实验室和机构针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展开。其中导演兼建筑师Liam Young的作品《Planet City》通过设想一个拥有100亿人口的虚构大都市探讨可持续对于地球的意义;艺术家周力的作品《我们》探讨了万物与自我之间的关系;Design Earth的作品《气候遗产》将九个世界遗产地视为警示故事;艺术家刘佳玉和绿色和平组织的合作作品使用深圳前线电子制造工厂的废弃材料,通过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呼唤我们从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出发,以新的视角直面现代社会不断倡导的城市低碳发展。

“何以共栖”参展项目《气候遗产》,Design Earth,2022©️UABB

“寰宇对话_日常再造”展陈设计,studio 10 周实,2022©️UABB

澎湃新闻:作为策展人,您是如何选择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对所展示的建筑师和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陈伯康:这种发展“超越人类”观点的概念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很大的关注,世界各地有许多从业者因其在该领域的贡献而闻名。因此,我们主要是与他们中的一些人讨论,看看可以展出哪些项目,以及在这个展览的背景意义下,我们可以委托哪些项目。当你在谈论“超越人类”的宇宙观时,背景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的是多样化的声音,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想法与深圳及中国的本地专长、知识和思维结合起来。

王子耕:对于挑选建筑师、艺术家,首先要符合这个板块的预期。我们把整个展览分成5个板块,它是一个线性的,从宏观的人与环境的危机,到具体的行动纲领,每个板块会对应到具体的展示空间,再具体落实到每个空间到底要表达什么。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做一个综合的预判,看谁能做什么事情。对于如何选择作品,主要是看作品与所在板块能否匹配。

“何以共栖”参展项目《星球城市》,Liam Young,2022©️UABB

“物灵之旅”参展项目《反方向的构筑》效果图,陆轶辰,2022©️UABB

其中,“何以共栖”板块作为展览的序幕,面向未来向自我提问,意在激起人类对未知的敬畏,反思人类应该如何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和谐共处。通过跨领域、多学科的全球研究、作品和影像,该板块希望激发观众对人类在现行社会的生产关系结构的反思,重构人与自然的边界,展开面向未知时代的想象。“物灵之旅”板块旨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探索多视角的生态系统与城市环境。该板块结合场地现状,通过建筑师、设计师的装置作品,向我们习以为常的人类和非人类、自然和人工、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原材料和废料、建筑和其他专业领域之间划定的二分法提出疑问。“寰宇对话”板块包含“日常再造”“似曾相识”“再寻他乡”“寰宇城市”和“共栖之地”五个子展览。我们鼓励通过多维度的跨界对话,反思惯常的认知方式,激发新的创新思维,并通过后人类的视角来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未来。“未来聚居”板块以“未来实验室”的形式展示建筑与城市专业领域对绿色低碳、高品质的未来城市生活的创新探索。该板块围绕“未来聚居图谱”,通过交互式的“生息导览系统”,融合线下实验展场和线上虚拟深双,让观众在了解前沿创新成果的同时,感知深圳城市的大自然基底的脉动,同时参与植物社区和人类社群网络的互动和构建。“共同行动”板块围绕青年、在地、附近三个关键词来讲述关于“行动”的故事,呈现青年设计师和研究者对大湾区未来的多元思考、探讨双碳时代的个体感知与日常创新、展示大湾区正在发生的“作为行动的设计”。

在选择参展人上我们也更倾向大湾区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或者对大湾区的生态问题有研究积累的学者。总体上,我们希望兼顾深圳的本地性和这个领域最前沿的全球视野。

“未来聚居”板块参展项目《未来社区2060 》,gad,2022©️UABB

鲁安东:我是根据“议题”来选择参展人,每个议题只有一件参展作品,换句话说,希望参展作品成为对议题的注解。我希望学术和社会之间有更加互惠的关系。在“未来聚居”板块,有不少大众未必熟悉的专业议题,希望借由深双引起关注和讨论,例如收缩城市、3D打印花园、声景、棕地、游牧空间、可再生材料等等,同时也有冬奥会延庆赛区这样大众已经非常熟悉的项目,但采用了从2062年的未来视角来思考和想象。在“共同行动”板块,侧重在地性,包括带有鲜明行动特征的“看见最初500米”、观星行动、“每个人的城市”等等。“青年深双”子板块的作品是通过专家评选的形式进行了多轮挑选。

“物灵之旅”参展项目《种子花园》效果图,Studio Ossidiana,2022©️UABB

澎湃新闻:从介绍中可知,在深双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中,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占到了60%以上。您如何看待年轻一代的建筑作品?

鲁安东:期待年轻一代建筑师有勇气质疑和改变。在青年深双板块,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与上一代相当不同的价值观和设计方式。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从个体经验出发的感受的敏锐和思考的深度。它们更少受到源于现代主义的“建筑本体”的束缚,而更加深刻地拥抱了社会现实和新的媒介与技术。

陈伯康:我觉得年轻一代的人都是非常成熟的思想家。80后和90后是第一批出生的数字一代,我发现中国的这几代人非常擅长网络化、非等级化的思考(或许是宇宙论的思考!)——而我认为,这正是我们需要摆脱我们所处的生态困境的原因。相比之下,我这一代人,以及之前的那些人,仍然被训练成线性的、等级的方式,这就是我们首先陷入困境的原因!所以看到年轻一代给我带来了希望。

王子耕:青年是本届深双的重点之一,不仅策展团队青年化,参展人我们也向更年轻的参展人倾斜。我认为展览不仅是展示行业最成熟作品的场所,也是发掘新人、新思想的试验场。我们也鼓励青年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走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建立对话,发现问题,并且以多媒介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议题的理解,以思想者的身份来呈现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局限于实际的项目。

“特别板块_流浪动物之家”参展项目《非猫勿入》,刘治治,2022©️UABB

“共同行动”板块《青年深双_平衡即是多》海报,GBA Lab,2022©️UABB

工业遗产改造的展场与“虚拟深双”

澎湃新闻:本届深双的展厅是一个工业遗产(啤酒厂)的改造案例,旁边是一个商业综合体。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出现了很多工业遗产改造的案例,有些变成了美术馆,有些变成了商业空间。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工业遗产改造现象?随着这些案例的增多,是否会出现同质化的趋势?

王子耕:从这次的展场来说,都市实践的改造在保留旧有工业遗存的城市记忆的同时,创造性地整合了场地并提供新的使用。深双作为这个项目改造的第一次重要呈现,我们也希望这个场地在深双之后继续保有活力。在策展过程中我们也时刻考虑着这个问题,比如如何与场地保持恰当的关系,如何建立不同机构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如何给场地留下合适的作品等等。当然,这个地方用来做展览还是有很多挑战的。我们的策展和改造是同步进行的,场地交付和展览进场需要做到无缝衔接,部分场地的布展难度大,施工难度大,包括疫情的反复,都给策展工作和组织动员工作提出更多的挑战。

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实景图 ©粤海置地

改造后的深圳粤海城·金啤坊效果图 ©URBANUS都市实践

改造后的深圳粤海城·金啤坊 西南侧鸟瞰效果图 ©URBANUS都市实践

陈伯康:在中国,工业遗产地的再利用产生了很多伟大的事情。但是,有时采用的策略确实变得有些公式化,结果不仅同质化而且不成功。归根结底,我认为这又回到了中国“硬件”和“软件”发展以及投资之间长期存在的差距问题上。也就是说,重点和资源都放在建筑上,而不是放在建筑之内所发生的事情上,因此你最终会看到许多用于艺术或“创新”的大空间,它们看起来都一样,而且往往价值可疑。尽管如此,近年来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对空间内容和程序的理解(不仅仅是文化,还有社会功能方面)变得更加复杂,容纳它们的空间也会变得更加复杂。

鲁安东:目前由于用地性质等因素的原因,工业遗产改造大多还是用于创意产业或者公共文化用途。但也有很多其他可能性,例如伦敦国国王十字街区更新中将工业仓库改为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的教学楼、维也纳郊区煤气储罐再生为集合住宅等等。

澎湃新闻:本届深双的另一亮点是“虚拟深双”,它展示了元宇宙与现实城市之间的对话。对于建筑双年展来说,虚拟世界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它们能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鲁安东:在今天,虚拟正在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它带来全新的时空关系、社会关系、人地关系。本届深双特别设置“虚拟深双”的板块,不是在虚拟空间中再现展场,而是通过创造一个元宇宙的森林,让观众用游戏的形式,用动物的视角,与展览场地、与展品有全新的、多线程的参与形式。

“共同行动”板块参展项目《虚拟深双-植物生长》,庄慎,2022©️UABB

王子耕:目前,这一板块还在筹备中。我觉得虚拟是对实际的物理空间的一个补充,让人们能从中获得不同层面的信息和媒介手段。不过我认为,深双的意义是它让人和人处在同一个空间和场域里的交流成为可能。这也是疫情后,双年展带给公众一种态度,一个信号,一种面向正常生活的希望。

陈伯康: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元宇宙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很多都是炒作。但对我来说,在建筑双年展的背景下,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参与的方式,也是一种测试新现实的方式。

“共同行动”板块参展项目《外国居民的社会生活塑造和地方归属感》,李云,2022©UABB

“深双模式”与“深双价值”

澎湃新闻:自2005年以来,这已经是第九届深双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您如何看待“深双模式”和“深双价值”?“深双”是如何突出地方特色,又是如何与国内乃至国外的建筑特色相联系的?

陈伯康: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之地,也许是最能证明向世界展现令人惊讶的事情的城市。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球合作和交流的时候——包括在实现“深双”的目标方面——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继续下去。

王子耕:在我看来,深双的确有其独特的模式。这一独特模式取决于深圳的建筑师群体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密切联系和良好互动。学委会机制保证了很大程度的决策专业性,同时,策展人也会有较大的工作空间。政府、策展人、建筑从业者、公众等多方之间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互动关系,这才能让深双在深圳这片土地持续稳固的发声。

鲁安东:深双最重要的特点是与深圳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的共同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深双很自然地成为 “城市化”的理念和创新的“显示器”和“实验室”。人类正在面临巨大变局和深刻挑战,未来城市和未来人居环境需要不断探索新理念、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深双应该继续发挥其城市“实验室”的精神,立足在地经验,回应全球问题。

2017深双主展场南头古城——俯瞰图 (@都市实践)

南头古城密集的自建楼

澎湃新闻:“深双”在未来还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陈伯康:我希望“城市生息”的主题展及其对“超越人类中心”观点的关注所带来的主要启示之一是,我们将需要合作——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合作,以确保我们星球的长期生存。为了应对环境危机,我们需要更多想法和观点的提出,而我希望深双(UABB)能够成为一个可以公开讨论和辩论的地方。

鲁安东:在未来,“深双”也应该关注城市与个体的关系,例如城市更新、场所营造、空间叙事、儿童、老人、移民等等。我们习惯采用宏观视角,未来可以更多增加微观视角。

2017深双主展场南头古城街道(白天)

据悉,在即将到来的深双还将举办“深双学堂”。“深双学堂”是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公共教育平台,旨在搭建专业界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打开“城市/建筑”的知识壁垒,让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人们相聚一堂,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免费课程与公众活动,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其中,重点活动包括人类学家项飙与建筑师何志森共同发起的“看见最初500米”工作坊,“发现围岭山”系列主题活动等。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计划于2022年11月下旬开幕,展期3个月。

第九届深双主视觉海报

    责任编辑:徐明徽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