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数学界“甄嬛”发表神级论文,这些“怪人”在拯救中国学界

2022-10-14 15: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越野兔 北美留学生观察

学术界的升级打野,可能比你想象中的更复杂。

01.

前几天,被誉为数学界“四大神刊”之一的《数学学报》(Acta Mathematica),接收了来自一位中国学者的论文。

文章题为 Representations of Lie 2-groups and 2-Vector Bundles。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论文讲什么的,大家不太关注,即使关注了也看不懂。

这件喜讯的焦点,还是人。

发表论文的人叫郇真,是华中科技大学一名副研究员。

郇(huán)真

不混学术圈的人可能不了解《数学学报》的分量。在数学领域,能在这本刊物上发表文章,可以说攀升到珠峰了。

《数学学报》作为季刊,每年刊发的文章两只手就能数的过来。若非领域质量最高的研究论文,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1933年至今,中国大陆在这份刊物上发过论文的人也只有13人,其中6位是院士。

郇真成了继中国数学家苏步青院士后,第二个以独立作者身份,在这份刊物上发文的中国学者。

很多人看到这里肯定觉得,能在数学领域做到这一步,得此殊荣的,肯定从小就是“神童”级别吧?

三岁识文断字、乘法口诀能倒背如流那种。

但翻翻郇真的过往经历,你会发现,她不仅不是“神童”,毕业后的科研之路简直可以用“坎坷”来形容。

02.

据华中科大数学中心官网显示,郇真现为该中心几何拓扑与数学物理团队成员,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代数拓扑、代数几何和数学物理。

她的求学路,格外漫长。

2006年郇真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

之后去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进行学术研究,09年硕士毕业。

而她博士毕业,却是在2017年。

这中间,是将近八年的光阴。

示意图

事实上,在IUB的研究阶段,郇真已经开始攻读博士。

但在2010年,却中途将研究兴趣转向了代数拓扑学,之后转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其实2016年的时候,郇真已经完成在UIUC长达290页的博士论文。

但答辩结束后,在导师建议下,为了让文章更具可读性,又精修了一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2017年,郇真回国赴中山大学任特聘副研究员,两年后转赴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中心工作至今。

虽然郇真不是所谓的神童,但成长过程中,备受父亲的熏陶。郇真的父亲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郇中丹。

出身“数学世家”的郇真,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人?

除了研究数学外,也喜欢练练琴,陶冶情操。

示意图

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在常人眼里,“我们多多少少是很奇怪的人。”

她曾把数学工作者的世界比作“童话”,意思却是,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

——“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其实并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付出了多少。”

这种“奇怪”,也体现在郇真的课堂之上。

除了做研究,郇真也在华中科大为本科生教授微积分与线性代数。

在学生眼里,郇真并不是一个擅长授课的人,还被形容“思维跳跃”、“不怎么会讲课”。

数学世界难以共情,时常显得研究者与现实格格不入。

但在学术领域,郇真潜心十余载,终于铁树开花。

03.

要不是这次上了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很多人不会知道郇真这个人。

和世界上多数默默无闻的研究者一样,要么籍籍无名,要么荣誉加身。

郇真如今取得的声名,也绝非一蹴而就。

据说前面她之所以从中山大学到了华中科技,是因为没发表出什么大文章,辜负了学校厚望。

这一次,同样是副研究员的身份,郇真终于熬出了大文章。

中山大学没等到的,华中科技大学等到了。

但这事儿突然吗?很多听过郇真讲课的人觉得“万万没想到”,其实这事儿不过耕耘结果,水到渠成。

短短八个字,就耗尽了好多研究学者的一生。

示意图

学术方面,除了要有些必要的天赋,很多人相差的,可能就是一股脑扎进去的劲头。

郇真说数学工作者的世界,犹如王尔德的童话世界——

残忍,世俗,为外人不解。

这种和普罗大众不同的“奇怪”,可能相伴终身。

同样表示课讲不好,不善社交,看起来有些不修边幅,时常在北大校园里,拎着1.5升矿泉水,外加两个馒头的韦神,奇怪吗?

刚出名那会儿,有网友质疑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韦神还自曝过,自己工作之外,“很多事情,处理得不好。”

甚至还有网友表示,“哪怕韦东奕是个数学天才,自己也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韦神始终只低调回应网络上的各种流言蜚语,依然“我行我素”。

韦东奕是丘赛史无前例拿到大满贯的传奇天才,凭实力碾压众人。

因为心无旁骛,几乎把全部精心都投入到数学研究上,所以对吃食、着装打扮并不上心。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奇怪吗?

他同样被世俗看作“怪人”,不通人情世故。

陈景润

但他同时也是“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在不足3平米的破旧小屋,昏暗的小油灯下,他攻克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举世震惊。

就是这些世俗眼里的“怪人”,在引领中国学术进步。

04.

在这个充满物欲的社会中,越是能沉下心的人,越能往前迈一步。

或许不是中国没有学术能者,而是我们需要给这些“少数人”更多的宽容和尊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把能量高聚集倾注到学术科学研究中,势必会少了日常交际中需要的大众话题,和与他人相似的爱好。

后辈中,中国新星们近年来也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展露头角。

95后“石墨烯驾驭者”曹原,获2021年凝聚态物理领域青年物理学家最高奖。

年仅25岁,号称Nature狂魔,已经发了9篇Nature/Science。

曹原

中国唯一的“富布莱特奖学金”获得者陈嘉澍。

2013年博士毕业后,带着从美国学到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回国创业。

陈嘉澍

包括表示科学无国界,哈佛攻读物理学博士后选择留在美国发展的尹希。

2015年,他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

尹希

这些后起之辈,都代表着中国科研能力的与日俱增。

但请记住,在学术世界里,

更多的,是那些无名之人。

是还在日复一日,做旁人眼中“怪人”的人。

我们能做的,是给人才一个更适宜他们发展的环境,留住人才,珍惜人才,等待他们厚积薄发。

ref:

量子位:华科副研究员以独作身份投中数学顶刊,曾因换方向重读博士7年

拾遗:这个数学界的甄嬛,发表神级论文竟然无人报道

原标题:《数学界甄嬛发表神级论文,这些“怪人”在拯救中国学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