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医者仁心,桃李满园,对话“癌症诱导分化之父”王振义
原创 医学 可凡倾听
曹可凡与王振义合影
不拘一格,攻坚克难,他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注重教育,桃李满园,“一门四院士”传为佳话;心底无私,情系患者,他以满腔大爱成就医者仁心。他,就是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
本期导演:吕庆云
Vol.1
1924年,王振义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一个颇为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家中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因而在八个子女中,有七人都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并且在各自领域里有所建树。
王振义与兄弟姐妹(后排右二为王振义)
1942年,王振义以优异成绩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童年时代祖母因患伤寒而去世的经历,使得他萌发了从医的理想,自然而然选择了医学专业。
少年时代的王振义
在校期间,王振义与其他六位同学志同道合,成为挚友。他们常常在一起听音乐、学乐器,彼此在学习上也是互相激励,你追我赶。其中一位和王振义同样学医,同样成绩优秀。尽管互为竞争对手,但王振义却在一次老师算错成绩的时候主动站出来纠正,“要诚实,我不能偷他的第一名,我要自己争取第一名。”
就这样,凡事实事求是的王振义在1948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进入广慈医院,也就是后来的瑞金医院工作,师从著名内科学专家邝安堃教授,开始了自己为医学奋斗一生的事业。
邝安堃与王振义
Vol.2
白血病,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曾几何时,得了这种疾病,几乎等同于被判了死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是其中极为凶险的一种。当时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国际上治疗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五年存活率仅有10%到15%。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王振义的研究重点之一。经过八年的奋斗和探索,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王振义团队最终发现并确认,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也因此,王振义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王振义团队在工作中
王振义团队首创的“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法,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成人白血病类型,并且形成了世界公认的“上海方案”。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患者受益,当年王振义主动放弃了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满腔大爱令人肃然起敬。
Vol.3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者,也是一位桃李芬芳的伯乐。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医学教育工作,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在他的诸多学生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的三位院士学生陈竺、陈赛娟和陈国强,“一门四院士”传为佳话,也足以证明王振义的慧眼识人、教导有方。
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
王振义与学生陈国强
“他们主要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勤奋,做事认认真真不造假;第二实事求是;第三好学创新;第四乐于帮助人家。他们成为院士有依据的,并不是因为王振义带着他们来了,我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如今,王振义的学生们早已遍布海内外,绝大多数都已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头专家和中坚力量。而98岁高龄的王振义,依旧奋战在医学教育第一线,他多年来雷打不动的公开查房和“开卷考试”(指由年轻医生们出题,王振义查阅资料并予以解答的教学方式)仍在进行着,并且还将继续下去。他的科学精神、高超医术、师德情操和人格风范,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2022年10月15日周六晚19:10,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可凡倾听》,破解血液密码——王振义专访。
指导拍摄
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
特别鸣谢
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
场地提供
上海科学会堂
原标题:《医者仁心,桃李满园,对话“癌症诱导分化之父”王振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