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濑户内海边的孙文纪念馆

2022-10-24 19: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徐静波

【编者按】:在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30年的革命生涯中,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日本度过,横滨、东京、神户、长崎、荒尾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和身影。在神户,更有一座“移情阁”,是日本目前唯一一处表彰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公共设施,开设于1984年11月12日,1993年被指定为兵库县重点有形文化遗产,这座纪念馆也是中日友谊的象征。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值此之际,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邀请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徐静波教授带领读者一起云游东瀛,透过文化学者的视角,了解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渊源。

2011年2月,在神户大学任教的我,接到山田敬三教授的联系,邀请我去孙文纪念馆去做一次小型的演讲。山田教授曾在神户大学文学部任教多年,专攻中国现代文学,我与其初识于1989年4月初的复旦大学,是我尊敬的师长,2005年前后退休后,他担任了孙文研究会的理事。我早就知晓濑户内海边,有一座名曰“移情阁”的孙中山纪念馆。虽说都在神户市,我居住在滩区的六甲山上,差不多在神户市的东端,而舞子则在最西端。神户市有点像香港,背靠苍郁的六甲山,南边只有狭长的一条平地,因而市区的东西两端拉得很长,我来到神户已近一年,竟然一次也没有去造访过,获得这样的机会,当然很开心。

2月20日是周日,我照例去了大学的研究室,午饭后沿下山的坡道步行至JR六甲道站,坐轨交(日本称电车),一路向西,近一小时后抵达舞子,距离和车资都超过了去大阪。孙文纪念馆就坐落在舞子公园的西南端,面对濑户内海,紧挨着通往淡路岛的明石海峡大桥,很好辨认,由一幢两层的洋楼和一座八角形的楼阁组成。

面对濑户内海的孙文纪念馆(移情阁)维基百科 图

洋楼最早是明治时期来日本发展的浙江商人吴锦堂在此建造的“松海别庄”,1915年春天,吴锦堂从商界隐退,又在洋楼的东侧建造了移情阁,虽有八面,远观却是一个六角形的塔状建筑,当地又称为“舞子的六角堂”。说起它与孙中山的缘分,其实不算很深,1913年3月孙中山来到神户时,当地的华人华侨曾在松海别庄举行过一次欢迎午餐会。大概也就仅此一次吧。后来这一建筑也在岁月的风雨中渐次颓败,1984年神户华侨总会就将其捐给了兵库县政府,由公家出资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一年后在孙中山的生日那天,正式对外开放,定名为“孙中山纪念馆”。1994年,因在近旁要修建明石海峡大桥,不得已将原建筑进行解体,之后在原址西南方向200米处加以重建,2000年4月建成。现在我所见到的,就是那时落成的建筑了。世事沧桑,好歹还是完好保存了最初的建筑样式甚至大部分的建材,因移情阁是日本最初的钢筋水泥建材构造,又加上与孙中山的因缘,因而在2001年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2005年改名为孙文纪念馆,一直使用至今。孙中山与日本的因缘虽然极深,此地却是日本纪念孙中山的唯一设施。

从移情阁就可以看到濑户内海明石海峡和跨海大桥。  维基百科 图

年逾七旬的山田教授已在门口热情迎候,将我带入了馆内,先登楼上了移情阁。最高的三层楼上,有八个面的高大窗户,东北方向是逶迤绵延、郁郁苍苍的六甲山,向南是碧波万顷的濑户内海明石海峡,稍稍移向东面,便是桥身长达3811米的显得既壮伟又轻盈的跨海大桥,一个多月以后,我从神户坐船回上海,轮船就从桥下通过,在甲板上遥遥望见海边的移情阁,海风拂来,一种亲切之情油然而生。

纪念馆内,自然陈列着各色纪念物,不过由于风雨沧桑,岁月流逝,当年的原物已经留存很少,唯建筑的外观和内部,尽可能留存了当年的风貌,墙上的壁纸,是根据文献重新制作粘贴上的,隐约间,似乎依旧浮现着孙中山当年的音容謦欬。馆内设有一个孙文纪念馆文库,也是一个颇有规模的与孙中山相关的图书馆,最初是由神户大学孙中山最早的研究者山口一郎教授所捐赠的私人藏书,以后又陆续搜集新购了不少与孙中山相关的文献,成了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天堂。

入口处的孙中山铜像     徐静波  图

移情阁内,用金唐革纸装饰的墙壁。   维基百科 图

说起来,神户是一个与近代中国有着密切因缘的港市。1867年正式对外开放以后,先是西洋人陆续在此登岸,不久中国广东、福建、浙江一带的商人也纷至沓来,至今元町还保留着华人集聚的“南京町”,如今已成了中华料理的美食天堂。而孙中山在日本最初的登陆地,就是神户。

1895年11月,29岁的孙文遭香港当局的驱逐,匆忙间与陈少白等乘货轮“广岛丸”流亡日本,约在9日船靠神户港,在此停留了几天后,12日离开,翌日抵达横滨,经当地华商安排,在横滨暂住下来。期间与陈少白访日本旧友菅原传。后来陈少白由菅原介绍认识曾根俊虎,由后者而认识宫崎弥藏。这是孙中山等在日本与日本人士相交之始。后来孙在日本认识的最重要的日本友人就是弥藏的弟弟寅藏,即宫崎滔天(1870-1922)。1897年宫崎滔天一行结束了在香港和广东的游历,9月上旬返回横滨时,与平山周在陈少白的寓所邂逅了孙中山,这是两人的第一次会面,从此结为终生同志。为方便孙在日本活动,平山为孙取了日本姓名“中山樵”,后来中山成了孙文的号。

1913年3月14日,孙中山与中日人士在“松海别庄”前合影。 

出生于熊本的宫崎滔天,受其兄长的影响,少年时即有侠义之心,在接受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同时,也奠定了良好的古汉语基础,约在20岁前后,受其兄长的熏陶,对中国和革命开始抱有兴趣,以后计划到中国去,在长崎开始跟随一位中文教师学习现代中国语。滔天与孙相识后,成为莫逆之交。 1904年11月认识了自上海流亡到日本、来到滔天表演曲艺的广市场亭乐屋访问他的黄兴(华兴会的创建者)。经滔天的介绍,孙与黄兴相识,决定将兴中会与华兴会合并,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7月30日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地黑龙会本部内田良平的寓所召开了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79人参加,包括滔天、内田良平等4名日本人。

滔天在当时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眼中,形象颇佳,宋教仁在日记中留下了初次相见时的印象:“良久,一伟丈夫,美髯椎髻,自外昂然入。视之,则滔天君也。”而滔天一生,则对孙中山最为景仰,他对年轻的宋教仁说:“孙逸仙之为人,志趣清洁,心地光明,现今东西洋殆无其人焉。”(《宋教仁日记》,中华书局2014年,第80-81页。 )对于孙中山的中国革命,宫崎滔天几乎倾囊相助,对在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也竭尽全力予以照拂,孙中山后来委任他为中国同盟会的日本全权委员。

1905年7月19日,经日本友人宫崎滔天的介绍,孙中山(左)与黄兴(右)会面,商讨联合组党问题,为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视觉中国 图

另一位倾其全力支持孙中山的日本人,是梅屋庄吉(1868-1934),出生于长崎,15岁时到海外闯荡,1893年来到香港开一家照相馆谋生。1895年春与孙中山相识,结为同志,并自费为孙筹得500支枪,助孙的广州起义。梅屋后来投身电影事业,颇为成功,积累了相当的财富,支持孙和菲律宾的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梅屋组织摄影队前去拍摄纪录片,并捐助17万日元。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孙再次来到日本,秘密住进东京大久保梅屋的私宅,居住了三年。 1915年10月25日,在梅屋庄吉的帮助下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喜结连理。孙宋婚礼在其家举行。梅屋与孙结为义兄弟,其夫人与宋结为义姐妹。1925年初获悉孙在北京病重的消息,梅屋庄吉焦虑万分,委托萱野长知(1873-1947)前往探视。闻孙逝世,梅屋即致电宋庆龄、孙科,称赞孙"乃中国革命之大恩人,世界之伟人"。为了缅怀孙,梅屋克服种种困难、阻挠,集资铸造4尊孙中山铜像,分别赠予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广州黄埔军校、广州中山大学、中山县孙中山故居。

中山大学的孙中山铜像,由梅屋庄吉所赠。      维基百科 图

孙中山与日本的因缘,始于神户,也终于神户。1924年11月14日,应段祺瑞等商议国事的电邀,孙中山一行自香港乘坐日本“春洋丸”轮船北上天津,先到上海停留数日,为征询日本友人对时局的看法,并唤起日本国民对中国时局的同情,决定由上海绕道日本转往天津,24日轮船抵达神户,在码头受到中日人士四五百人的欢迎,下榻在东方旅馆。28日下午,孙中山出席神户商业会议所、神户新闻社等团体在神户高等女子学校的演讲会,在此发表了著名的《大亚洲主义》的演讲,其中说到:“我们讲大亚洲主义,研究的结果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为亚洲受痛苦的民族要怎么样才可以抵抗欧洲强盛民族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要求为被压迫的民族来打不平的问题。你们日本民族既得到了欧洲的霸道文化,又有亚洲王道文化的本质,从今以后对于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鹰犬,或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就在你们日本国民详审慎择!”据当时的报道,演讲之后近千听众鹄立会场,向孙中山脱帽欢呼。30日,孙中山离开神户前往天津,此后再也未能在日本登陆,翌年3月12日,因肝癌而病逝于北京。

(徐静波,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副理事长。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出版专著有《梁实秋:传统的复归》、《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解读日本:古往今来的文明流脉》、《和食的飨宴》、《同域与异乡:近代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图像》、《魔都镜像:近代日本人的上海书写(1862-1945)》等16种,译著《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魔都》等16种,并策划主持岩波新书“日本近现代史”10卷本的翻译出版,编著《东亚文明的共振与环流》、《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等12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曾在神户大学、东洋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7所大学担任聘任教授。)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