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给企业的净零承诺镀上真金

石毅 武毅秀/上海浦东益科循环科技推广中心
2022-10-12 20:33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数以千计的企业承诺净零排放目标,其中的含金量如何鉴别?

一个简单粗暴的企业气候承诺检查机器人

今年4月22日地球日之前,推特上出现了一位名为“净零追踪者(Net Zero Check)”的机器人,只要有公司推送有关“地球日”的信息,在其中表明自己机构的净零排放目标和行动,他就会对其气候承诺做一番检查。

比如,机器人对安联人寿(Allianz)的气候宣言作出如下反馈:

✓ 设立了净零排放目标;

X 没有详细列明如何实现目标;

〇 没有以年度报告形式表明减排进展;

X 没有列明减排的温室气体种类; 

✓ 明确包含范围三排放 

在4月份,机器人回复和检查了700多家公司和机构的气候宣言,并宣称“下次有全球环保大事的时候,我还会回来“。

虽然机器人的检验方法略显简单粗暴,但企业净零排放承诺的含金量的确成为一个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问题。今年七月,《经济学人》刊登文章,抨击ESG(环境、社会及治理)已成为炒作和争议的缩写。另外,一些环保机构也注意到,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加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洗绿”愈发值得警惕。这个词用来指那些夸大自身环保行动的做法。为了迎合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喜好,给自己“洗绿”的企业屡见不鲜。

 许多企业自身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净零排放”,通过购买碳汇抵消一部分排放就成为常见的做法。但这种碳抵消却成为了“洗绿”的重灾区。一些碳抵消——比如植树造林的作用往往大大低于预期。此前媒体的调查就发现,一些大型航空公司依赖的碳抵消项目,其评估方法存在缺陷,还有的航空公司依赖于过去有毁林历史的公司来植树护林,这就使得这些项目有“洗绿”嫌疑。

科学家们承认,不论用植树造林还是其他技术,实现碳捕集和封存,对实现净零排放都是必要的,但其作用有限,这些技术本身也面临许多未知风险。有观点提出,碳移除手段应该主要保留给那些无法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重工业。更重要的是,碳抵消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真正的减排,不能成为企业拒绝尽快淘汰化石能源的挡箭牌。

主流的净零目标框架及其共同点

随着气候风险愈演愈烈,设立净零排放目标的企业数量在全面增长。但对于企业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净零排放、如何设立清晰、有雄心、可落实的减排路线图却没有一项全球统一的标准。 

《巴黎协定》并没有约定企业如何制定净零排放计划。企业间、行业间的净零计划当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何鉴别企业减排计划的含金量是监管者和公众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低碳智库益科双碳中心近期发布的报告《奔向净零——企业净零方案设计指南》介绍了当前为企业主流采用的三个减排目标框架:由联合国发起倡议的奔向零碳(Race 2 Zero)、由投资机构发起的气候行动100+(Climate Action 100+)基于科学的目标倡议(SBTi)

 其中,基于科学的目标倡议受到最为广泛的采纳。这是一个由多家非政府组织倡议成立的项目。它为企业设定与《巴黎协定》相一致的减排目标提供框架,并通过验证确保这些目标具备雄心。2021年7月开始,基于科学的目标倡议要求企业的碳目标须与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而不是与2℃的目标相一致。

总的来说,不同标准的减排框架至少有以下几大共性,这可以帮助人们对一个企业净零目标和行动的含金量做出基本判断。

首先,企业的目标应该直指立即开始的减排效应。一份今后数年才计划减排的承诺和一份即刻开始减排的承诺含金量是完全不同的。人类排放越多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就越明显,而科学家普遍认为,地球已接近或达到气候变化的“临界点”,也就是说,即便人类今后再将碳移除,但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变化,在很长时间内是不可逆转的。达到控温2℃或1.5℃目标所能排放的二氧化碳限额已越来越少。

其次,一份有雄心的减排计划,应该纳入企业范围三的减排。范围一、二的排放指的是企业直接控制以及外购电力产生的排放,范围三则是企业上下游伙伴所产生的间接排放。以农业食品行业举例,范围三产生的排放往往在企业排放中占大头。比如,食品巨头雀巢曾测算其范围三排放占全价值链排放的90%。对这样的企业来说,如果不将范围三排放纳入减排目标,则其实现减排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将大大减轻,其减排承诺的分量也大打折扣。

再次,企业设定实现净零目标的年份应不晚于2050年,这也是当前具有雄心的公司的做法。在这一目标下,还应设定可以核查的中期目标。科学研究认为,为实现控温1.5℃的目标,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须下降45%,因此,未来几年对于减缓这一趋势的任何努力都至关重要。这就像国家在长远目标下要设定五年、十年的中短期目标一样,它有利于检验当下减排的成果,并据此不断调整企业的行动。

有了这些基本准绳,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效仿机器人,在看到下一份企业承诺时为其“验明正身”了。

全球监管机构反“洗绿”行动升级

企业在气候行动中的“洗绿”,已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新的监管措施逐渐落地,以帮助投资者和消费者获得更准确、透明的信息。

 今年6月,欧盟原则上通过了《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简称CSRD),要求在欧盟运营或上市的大型企业编写更详细的报告,披露其业务和母公司的社会、环境影响,包括企业的排放和气候行动。而且,这项规定要求所有的报告要通过第三方审计。

 这项新规则被视为欧盟一揽子打击“洗绿”行为计划的一部分。计划还包括重新定义的绿色投资分类,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的 ESG信息披露,以帮助欧盟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

去年气候大会期间宣布成立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简称ISSB)也在夏天时就两份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准则发起公众咨询。这两份准则中一份与可持续性一般性信息相关,另一份则关于气候行动披露,它们都计划于今年年底正式推出。

除了上市公司和一些已经就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立法的国家和地区,可持续性报告过去多为企业的自愿行为,而现在向强制性可持续报告进行转变的趋势愈发明显。全球知名的几大会计师事务所分析说,这将减少在以投资者为重心的报告里的“洗绿”行为,开启了可持续性信息披露,尤其是气候信息披露准则的新时代。

尽管这对企业来说可能不是好消息。一些公司抱怨,新规不仅会增加他们的成本,而且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信息披露的标准不同、数据公开程度不同,还会增加企业的违规风险。但是,长远来说,企业不应该将可持续性信息披露看成一项负担,相反,随着气候风险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威胁,企业在可持续性和气候行动上的表现将会成为不可或缺的竞争力。

自中国政府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宣布了碳中和目标。然而,净零追踪(Net Zero Tracker)对全球最大的2000家上市公司的扫描发现,中国企业减排承诺的含金量普遍不高。只有极少数中国企业的路线图包含了减排的中期目标,其中一些中期目标设定为碳强度减排,而非更有力的绝对排放量减排;设定净零目标的企业也寥寥可数。中国企业仍需不断提升减排努力,使自身发展符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在可持续发展上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