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昨天我哭够了,今天心情好愉快啊
今天我们如何养育孩子?是希望他(她)和自己一样成功,还是不要再走自己过去的老路?口头说着只愿他/她健康、快乐、幸福——事实上已是近乎完美的期许——而常因现实的落差而焦虑不已?……
几乎每一对父母都终将面临这些难题。即便翻过了数百本育儿指南,身临其境时也可能依然手足无措。学者胡泳在新书《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中无意于找寻标准答案,却希望提供一个不焦虑的、直抵心灵本质的解题样本。
书里没有“鸡娃”指南,没有必选清单,有的只是一对〇〇后龙凤胎男孩、女孩的第一个生肖年轮的成长点滴记录,一个中年人苦乐兼备、五味杂陈的心得体会,一份温暖而鲜活的“多孩”家庭教育样本。在下文写给孩子的信中,他在儿子末末的一次次哭泣中,反思其对于儿女不同的期待——男孩一样可以哭,女孩不必做公主。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推送。
/ 男孩,你一样可以哭 /
亲爱的未未、末末:
你俩并不是大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力气。
你俩和妈妈仅仅团聚了一小会儿,就被护士抱到保温箱里去了。妈妈怀你们时是高龄产妇,患上了妊高症;分娩时大出血,用了三卷医用纱布才保住命。你们早产,加起来总共才8斤。
回到妈妈身边以后,在出生的第十天,爸爸观察到,小孩睡着了其实会做梦,有时哭,有时笑……
不过,关于哭,故事更多的是男孩末末。
得自奶奶真传,末末长了一对漂亮酒窝,可偏偏爱哭。
末末只要一哭,小脸只如红苹果一般。一见他酝酿情绪,姥姥就会喊:“快来,末末又要变红了!”
“变红”的理由有很多:早晨醒来先哭上两嗓子,呼唤大人去抱;睡觉的时候更糟糕,抱着就睡,放下就哭;吃奶时候是个急脾气,快了慢了都叫唤,甚至还会对妈妈拳打脚踢……几乎总在末末身旁的未未,常常会被哥哥突然亮起的高音吓着,也随之大哭。出生大半年,爸爸自嘲,家里常有鼓乐齐鸣的气象。
再大些,末末哭,未未会严肃地看着,对哥哥喊“嗨!嗨”(妈妈的翻译是:“有什么好哭的,小孩!”)表示抗议。有时候,还真管用,末末被妹妹镇住,立即不哭了。
更多的时候是镇不住。妈妈说,小末末好似一只冲锋号——嘹亮的冲锋号划破夜空,召唤你马上行动。听多了,爸爸妈妈发现,末末的哭声是依次递进的:先是小声哼哼,没有人理,就把声音提高一个八度;如果搭理得仍不及时,会骤然提高第二个八度,哭声嘹亮,声震屋瓦。
家住三楼,一楼住着一只大狗。曾经,大狗每天早晨的狂吠令邻居侧目。而今,小末末中气充沛的儿童男高音彻底地压倒了大狗的气势。它只敢在末末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吠几下……
爸爸妈妈懂得,一开始,婴幼儿时期,新生儿只能用哭泣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那时,大人努力把宝宝的哭声当成一种很难懂的语言来学习:有“饿哭”,典型的声音效果是低音调,有节奏,持续;还有呼唤人的哭,一声比一声高;如果“哇”的一声大哭,可能是身体感到疼痛,或被什么东西伤着了。除了分辨哭的音调,还可以观察身体动作:饿了哭,头会偏向一侧,脑袋不断转动,嘴巴蠕动;哭时腿往胸前靠,则说明尿了。打个比方,新出生的婴儿就好像刚到外国的游客,无法表达清楚自己,别人也会对他们的表达会错意,因此父母需要很多的观察和倾听。
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末末爱哭依旧。回翻爸爸某一天普通的记录:
末末一天哭若干回:摔倒了,额头上起了包,哭;捡完树叶,回家不洗手,被爸爸强行洗手,哭;晚上吃饭前,非要吃“葡萄味”的咳嗽药,妈妈不准,哭……
爸爸说:儿子一天眼泪的“流量”是一定的,必须让他流完才行。
妈妈嘲讽:爸爸真是互联网专家。
哭多了,末末开始遭大人“嫌弃”:“就这点事还值得哭啊?”接下来是不耐烦:“你要愿意哭就先一边哭去吧,什么时候好了再过来。”然后是责怪,尤其是公共场合,末末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让爸爸妈妈总是悬着心,回到家,就会因为“丢人”遭到批评。
令爸爸妈妈常感烦恼的是,孩子没什么来由就哭。
其实,仔细想来,孩子们情绪上的发作,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想法无从表达,造成了挫折感:烦恼没办法说出来,有时说不清,有时不敢说,所以诉诸流泪及尖叫;常感到无力,也缺乏生活技巧来处理不舒服的感觉;累坏了的时候,并不知道该怎么办;不了解为什么有些事不能照自己的意思来,只知道很难过,难过到受不了的程度。
可叹的是,这时爸爸妈妈的耐心渐少,疲惫感日甚一日,很难做到全力投入,和孩子们心意相通……
有一次,末末和妈妈冲突,负气出门,爸爸到外边去找,末末看到爸爸,撒丫子就跑,爸爸在街上追了半天,气喘吁吁没追上。回来末末还笑话爸爸:“你现在是一个old man。”爸爸顾不上生气,只忙着教育末末:“以后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往外跑。”末末说:“我本来就是想在外边清静一下,看到你出来我才跑的。”
在父子追逐中,爸爸看到邻家的狗汪汪叫,不禁担心起末末怕狗的事情。后来父子俩在屋里谈心,末末说,我知道见了狗,即使害怕,也不能跑,要慢慢地走过去。
但接下来,儿子哭着说了一番话,让爸爸大为震惊:儿子觉得自己连狗都不如。爸爸一开始错会了,以为儿子是想表达自己不受待见,其实末末的意思是说,连狗都会听话,和妈妈好,自己却做不到。
末末:我觉得只有我的小螃蟹(玩偶)爱我。我只能信任我的螃蟹。
爸爸:爸爸又没和你发脾气,为什么不信任爸爸?
末末:我不知道,也许是因为你老也不在,我和你不熟。
爸爸:那爸爸在的时候,每天和你聊天,可以变得亲密吗?
末末:也许吧。我对妹妹的信任有90%,对爸爸妈妈的信任是60%。
爸爸妈妈顿感无能,原来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比不过一只小螃蟹。
妈妈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也爱哭,曾因此被送到厢屋,大人吓唬说里面有红眼睛耗子,再哭就出来了,还真被吓得够呛。爸爸妈妈这一代人,从小就被灌输,哭不对,哭不好,哭是丢人的,哭是软弱的,对爱哭的孩子必须呵斥和制止。
后来,妈妈恍然悟到:“其实我们对末末的哭没有很好的认知,他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孩子,需要哭,把心里的委屈和负面的情绪释放出来。以往他释放的时候,我们却把上一代的错误理念又加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于是,2021年圣诞节,给末末送礼物的时候,妈妈决定附上一封信,信中说:
2021年快过去了,这一年我俩的冲突前所未有地激烈。
妈妈学习了如何“倾听孩子”,发现自己并没有理解你很多。你哭,是你情绪的宣泄,是人的自我保护和修复机制。你发脾气,应该也是同样吧。哭不丢人,也不难堪。你需要哭泣来修复自己,所以下次要哭的时候,你可以哭,妈妈会和你在一起,修复你心中的情绪。
你会想不到,哭却是为了以后越哭越少。你是个能洞察事物本质的孩子,像个小禅师。希望你从2022年起,学会更好地修复自己,妈妈的爱也会一直陪着你,我们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个新年里,妈妈告诉末末,以后可以哭。
另一位妈妈,有同样爱哭的孩子,发信息说:“刚才我女儿专门来说:昨天我哭够了,今天心情好愉快啊。”
哭也能带来愉快吗?令人意外的是,哭的确可能让人放松。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从四个不同的动机来分析小孩的哭泣:满足、痛苦、愤怒和悲痛。
就满足动机来说,哭是孩童快乐的源泉,因为像任何运动一样,它行使了某种重要的功能。爸爸不由得想起久经战阵的月嫂在末末小时候说的一句:“孩子哪有不哭的?哭就是干活。”真是至理名言!
接下来是痛苦的哭声,这是对身体不适的嘈杂宣告,常常由饥饿引发。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哭甚至有一个进化的目的,因为它是在向附近的人发出信号,表明孩子需要帮助和安慰。
愤怒的哭声指的是发脾气,孩子被愤怒所征服,哭到脸色发青。无论愤怒的孩童多么难以控制,愤怒自有其积极的一面:至少意味着孩童对他人存在某种程度的信任,相信后者有能力对愤怒的哭声做出反应,改变当下令人愤怒的状况。尖叫更是表现出孩童对改变的渴望。
最后,还有悲伤的哭声,它标志着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悲伤的哭声可以看作一种最低限度的诗意姿态,可以说是音乐的主要源泉之一:它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尝试,是孩子为自己唱的一首不快乐的歌,以表达令人难过的损失,并在面对这种损失时,勇于与自己为伴。
原来,哭有这么多功用,爸爸作为一个男人,看到我的小男孩涕泗滂沱,简直可以当作一场育儿的胜利。
听起来很奇怪吗?并不。
对末末的爱哭,爸爸妈妈从不接受到接纳,是因为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其实总在以不同的方式控制(鼓励或阻止)孩子的情绪——特别是男孩——因为传统上更不接受一个情绪丰富的男孩。而当我们在这样做时,甚至可能都没有意识到。
我们在文化上继承的许多养育子女的语言,都植根于努力减少儿童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消极的情绪。
比如,当孩子哭泣或心烦意乱时,我们就说:“嘘,好啦好啦,安静点,并没有那么糟。”
如果孩子受伤并因此痛哭,我们会说:“别哭,擦干眼泪,你是个勇敢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自以为说这些话都是出于好意。我们只是试图用多年流传的语言来提供安慰。但是我们其实暗地在说:“不要悲伤或脆弱。如果你真的那么难过或者难受,一定要学会隐藏它。”
这些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是非常混乱的信息。如果他们的情绪不能自然流淌,就只会越来越多地淤积起来……特别是在男孩身上。
有一项研究考察了母亲和30~35个月大的孩子如何讨论过去经历的情绪,发现母亲和女儿使用的词汇要复杂和细微得多,而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对话,往往集中在一种情绪上:愤怒。
这意味着,我们对男孩的情绪往往描述得很单一、缺乏多样性,也因此存在很大的偏见。
爸爸由此反思自己,过去经常对末末说两句话:“末末,遇到事情,第一不要哭,第二不要怒。”其实是爸爸错了,爸爸潜意识里也接受了这种偏见,认定男孩比起女孩,体验丰富的情感的能力要差许多。然而情感多样性,早已被证明为心理健康和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感多样性的忽视和匮乏,不仅仅影响男孩的心理健康。我们的社会传统,也长期要求女孩顺从、温柔、安静,来回避她们的愤怒和欲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女孩的父母,已经开始对这种“标准”非常警惕。但我们却仍然在告诉男孩不要哭。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鼓励我们的男孩“坚强起来”,如果他有姐妹,我们就鼓励他做个榜样,“成为一个男子汉”。男孩的眼泪让我们感到不安。他的悲伤,让我们觉得他无法担负重任。
其实是我们做父母的,混淆了指责与负责。我们自己常常表现出指责和愤怒(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而很少负责任地表达脆弱(虽然我没做好,但我尽力了)。于是我们养育的男孩,也被我们有意无意地鼓励了这样做。
指责和负责是截然相反的。指责是对不适和痛苦的排解,是释放愤怒的一种方式。经常指责的人很少有毅力和勇气去真正负责,因为所有的精力都被花在了愤怒上,企图找出事情到底是谁的错,然后把责任“摘”出去。
实际上,责任的承担,反而意味着对脆弱的接纳。根据社会工作专家布蕾内·布朗的说法,要鼓励责任心,必须首先愿意接受羞耻、匮乏、恐惧、焦虑和不确定的体验。当完美主义倾向(或者那种强烈保护自己免受指责的愿望)一直受到鼓励,我们就不可能有脆弱性,也不可能有责任担当。
这就来到了允许哭泣的关键所在:不要害怕脆弱性。
脆弱不总是一种轻松、积极的体验,但它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黑暗情绪。事实上,脆弱是所有情绪和感受的核心。情绪就是脆弱。感受就是脆弱。认为脆弱是弱点,就等于认为情绪是弱点,感受是弱点。如果由于害怕脆弱,由于担心代价太高,从而选择逃避责任,那就会扭曲我们的生活。
亲爱的未未、末末,爸爸妈妈要改正自己,再也不能一味指责你们哭泣。爸爸妈妈也希望你们,勇于接受自己的脆弱……
一个小孩子不可能事事完美,同样地,父母也不需要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完美的。
而所有不完美的人,都有权利哭泣。
本文节选自
《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
作者:胡泳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标题:《昨天我哭够了,今天心情好愉快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