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韩剧爆火之后,韩国文学呢?

2022-10-12 11: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利拉 硬核读书会

《情书》剧照。

一直以来,相较于隔壁的日本,华语世界都较少关注韩国的文学作品。2016年,韩国作家韩江的旧作《素食者》获得国际布克奖。韩江作品的获奖,逐渐打破了人们对韩国文学的认知桎梏,也将韩国文学带到大众视野。

在她的作品中,读者能够看见鲜少被作家触及的生命中最坚硬与柔软的部分。韩江的新书《白》更像是一场文字的实验性写作。

世界上一切白色的事物,都在提醒着她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时刻铭记住,除了黑暗与绝望外,人类的生命还有尊严与亮光。

✎作者 | 利拉

✎编辑 | 张文曦

她也许是韩国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2016年,韩江的写于2004年的旧作《素食者》获得国际布克奖,从此将其引入国际文学的视野,也让我们开始熟悉邻国的这位女作家。

韩江。/Wiki

虽然有着接近的东亚根基,但是华语世界对于韩国的文学作品一直很陌生,直到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韩国的女性文学才备受关注。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副院长崔一认为,韩国文学一直以来倾向于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不够大气”。

然而韩江的作品,却做到了将宏大历史与个体故事相结合。

出生于1970年的韩江来自一个文学之家,她的父亲韩胜源是韩国著名作家,两位哥哥也都是小说家。在书海中成长,她认为这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不过也如她所说“文学是一条必须以非常个人的方式才能踏上的路”,从她的作品中也能看出,她的写作是个人的。

在小说创作获得佳绩后,她的新书《白》是一场颇具实验性质的写作,选取63个与“白”相关的事物,探讨人的生与死。

《白》

[韩国] 韩江 著 / 陈允然绘,胡椒筒 译

磨铁图书 |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9

未被玷污的“白”

2014年8月,因受到熟识的翻译家邀请,韩江与十四岁的儿子登上飞机,前往波兰的首都华沙。一个月后,她渐渐习惯了在异乡的生活。当韩江走在瓦津基宫的林荫路上,构思自己的作品《白》时,一段关于母亲的历史闪烁起来。

1966年的秋天,她母亲二十三岁那年,生下了一个七个月大的早产儿。在这个不幸的早产儿离世的两个小时内,韩江的母亲一直低声说着:“一定要活下去。”

这句话让她联想到自己的另一部作品《少年来了》——在韩国历史事件的背景下,幸存者对身患重病的人说:活下去。

《少年来了》

[韩国] 韩江 著,尹嘉玄 译

漫遊者文化,2018-1-3

很巧的是,此刻韩江身处的城市也曾遭遇一场关于生死的劫难。二战期间,希特勒下令毁灭华沙,因此这座城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建筑都曾被摧毁,废墟如同皑皑白雪,无边无际。而如今城市重建,这段历史被放进华沙抗争博物馆。

一段人类历史上关于生死的集体记忆,与个体面临的生死碎片遥遥相望。

《钢琴家》剧照。

当城市被摧毁,在废墟之上,人们终将重建、复生,并继续下去。而韩江意识到,那个早逝的婴儿是自己的姐姐,而自己正是姐姐的续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成为了姐姐的另一种生存形态。

只存在于这个世上两小时的姐姐,在韩江的笔下,是如同半月糕一样纯白无瑕的婴儿,“幼嫩的哺乳类中最幼嫩的动物,像半月糕一样白皙、美丽的孩子。那是一个我在她死去的地方出生、长大的故事。”

白色在韩语中分别指向两个词,一个是颜色,另一个渗透着生与死。

韩江感受到纯洁无瑕的白色指向了生命的珍贵和坚韧,比如坚硬的白色骨头、粗粝的盐、茫茫大雪、月光,甚至白色的床单和被子,它们仿佛在说:“你是珍贵的人,你的睡眠是纯净的,你活着并非一件惭愧的事。”

《情书》剧照。

为何是姐姐死去,为何是自己活下来?韩江感觉自己仿佛是活在一场死亡的废墟之上。如果当时父母住在城里,能够及时用救护车把姐姐送到医院,那么她就能存活下来。

在与自己活下来的这一事实交战之间,她渐渐明白到好好活下去是唯一答案。

如同侥幸逃脱死亡的幸存者,如同在二战中差点被完全摧毁的城市,要在死亡的废墟之上,珍视活着的分分秒秒,将伤痛内化为骨血,让死亡的幽灵化为白色的光芒。

纪录片《风之电话亭》剧照。

“我必须相信我们内心没有破碎的、没有被玷污的、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被破坏的那一部分。我只能去相信。”

人类世界,还有尊严和光亮

2016年,世界三大文学奖之一国际布克奖首次颁奖给单部作品,这一桂冠最终被韩国作家韩江的小说《素食者》拿下。

《素食者》

[韩国] 韩江 著,胡椒筒 译

磨铁图书 |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9

除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作品《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水死》、中国知名作家阎连科的《四书》,候选名单里还有同为女性题材、在全球大火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终曲《失踪的孩子》。

作为第一位获得国际布克奖的亚洲作家,法国文坛领军人勒克莱齐奥评价韩江为“极有可能成为韩国当代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人选”。她的获奖作品《素食者》极其特别地构思了一个女性用变为植物的方式反抗社会的阴翳。

韩江的书写直接而暴烈,隐喻又尖锐地指出女性受到的压迫:“瞧瞧你这副德行,你现在不吃肉,全世界的人就会把你吃掉!”

《雪国列车》剧照。

但韩江也在接受采访时表明,虽然这个故事有女性主义的层面,但其重点关注的仍是“抵抗人类暴力”的主题,思考的是根本性问题,“我想把自己的感觉、身体和生命都借给我笔下的角色们。驱动我写作的,就是我心里关于人性、生活和世界的根本问题”。

在布克文学奖颁奖典礼的致辞上,韩江说自己经常思考,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

在她的另一篇长篇小说《少年来了》中,也体现了韩江怀抱着对人类的暴力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最终,她以“活下去”作为最后的出口。

韩江所经历的生活让她思考,除了黑暗与绝望,人类的生命还有尊严与亮光。她意识到,当为了保有人类的尊严时,“拒绝(一些看起来不算好的结局)”并不是其中唯一的方式,我们也有张开双臂去“拥抱”的时候。

宁静被风暴打破,风暴又总是会带来宁静。/《白鲸记》(1956)剧照

韩江的新书《白》是一部极具个人色彩的散文诗化的轻小说,在对生命中白色的事物的列举中,在感官的碰撞中,她的文字导向了带有微微曙光的色彩上。

这种文字导向其实一以贯之地存在于她的思路中。韩江曾在2015年接受关于《少年来了》的采访时提到, “洁净的白雪以不可抵挡之势洒落覆盖我们整个世界,随后又悄然消失,雪的这种形象在我的内心和灵魂是交叠在一起的”。

《情书》剧照。

“女性的声音还是被隐藏”

虽然韩江的写作并未刻意聚焦于女性,但是毫无疑问,她的作品中依然展现了让读者感到共鸣的女性经验和女性视角。

比如,生产是女性身体专属的体验。

羊水破了,阵痛,剪断脐带,然后一个沾有血迹的小生命就此诞生。韩江在《白》对母亲生产的描写,是女性书写的独特视角。

“由于浮肿得厉害,女人很难睁开眼睛,全身每一个关节和肿胀的手指都刺痛难忍。忽然间,女人感到胸部胀得发痛,她坐起身来,笨手笨脚地挤起了奶水。最初是稀的、淡黄色的奶水,之后才流出了白色的奶水。”

《产科医生鸿鸟》 剧照。

在女性书写踊跃出现的今天,人们广泛探讨女性写作应该是何样的。

一方面,女性写作者的书写将更多的女性经验引入人们的视野,关于月经、怀孕、生产,这些曾经被视为羞耻或少数的体验得以被更多人看到。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女性写作不应局限于性别,而应突破性别,伍尔夫就曾说“任何写作者,念念不忘自己的性别,都是致命的”。

《成为简·奥斯汀》剧照。

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曾着力于写作历史小说,原因就在于不想被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

在她看来,女作家的标签局限了她的写作范围,人们对于女性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有固定的想象,而她就要写一些人们认为属于男作家书写的领域。即便如此,女性视角也是无法抹去的,曼特尔在书写王室历史时,就写出了生育对王室女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书写是无法抹去的标签,但这恰恰代表了少有人踏足的多元视角,代表了更丰富的发声。也因此,所有的女性书写,都是值得被鼓励的。

《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近年来,韩国女性文学在国内引发关注,《82年生的金智英》《给贤南哥的信》《请照顾好我妈妈》等作品,均是出自具有个体性的女性经验和感受而书写的内容,而这种个体感受却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读者也被《素食者》中塑造的姐妹关系深深吸引。

究其原因,还是对于女性个体经验的书写依然太少。

韩江也表示:“20世纪90年代,韩国曾经有过一阵女性主义的风潮,而到了今天,‘女性主义’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一个过时的称谓。有很多韩国的女性在职场大获成功,但要到达性别的真正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天的韩国、亚洲甚至全世界,女性的声音还是经常被隐藏。”

也唯有书写能够改变。

原标题:《韩剧爆火之后,韩国文学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