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纪》杂志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的“美丽误会”

2022-10-12 11: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吴德胜 世纪杂志

世纪 CENTURY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背后的“美丽误会”

吴德胜

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

上海市虹口文物史料馆特聘专家顾问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隐蔽战线题材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该片成为新中国百部红色经典电影之一。电影的主人公李侠,原型人物是我党隐蔽战线的英雄李白。而我追随李白烈士的足迹,已将40年。

图 |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出品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饰演男主人公李侠,孙先生也受邀参加1987年李白故居纪念馆揭牌仪式

与李白夫人成为忘年交

我从小是看着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长大的,对英雄人物有着崇敬之心,决心要像“李侠”等英雄人物一样,为国家多做贡献。1977年,19岁的我梦想成真,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作为雷达班长的我,1981年正式退役,进入共青团虹口区委宣传部工作。

我在1983年底开启了寻找李白烈士故居的旅程。通过居委会及派出所的帮助,我很快联系到了李白烈士遗孀裘慧英女士。由于粉碎“四人帮”后很多政策未全面落实,裘女士并没有被好好安置,只是居住在虹口区四平路邮电新村的老式公房里,连许多邻居都不知道她就是电影中“兰芬”的原型。拜访之前,我认为烈士的家总有些不同寻常之处,拜访后才发现裘慧英的家再普通不过了,她虽然在邮电局工作,但家里连一台电话机都没有安装(后来我通过市邮电局局长徐志超给安装了),过着平凡简单的生活。裘慧英给我的印象是简朴而亲切,矮小的身材,留着传统的齐耳短发,俨然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妇人。我开门见山地向裘慧英表明了来意,希望能够得到她的支持,建立李白烈士故居,为后人留下应该被保留和瞻仰的历史遗产。裘慧英得知我来意后,急忙放下手中正在为孙子打的毛衣,关掉半导体收音机,激动地说:“你们年轻人还记得我丈夫李白,这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我们家属最好的安慰!”

裘慧英细细向我道来李白的生平,以及他最后的那段经历:1948年12月30日凌晨,当李白发送完四份极其重要的情报后,被国民党特务叶丹秋、史致礼等查获。后李白等12位革命志士在浦东戚家庙被秘密杀害。当时,离上海解放仅有20天。李白牺牲时,年仅39岁。

图 |20世纪40年代,李白、裘慧英和儿子李恒胜全家照

裘慧英边说边从五斗橱锁着的抽屉里拿出了用绒布包裹好的李白牺牲前从监狱内托人转给她的信。顿时,我感觉空气凝固了,我真不敢用手去接这沉甸甸发黄的“宝贝”,生怕弄破。我粗粗地看了一下,落款处写着“静安”两字。我有点疑惑,刚要开口问裘女士,她不愧为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人员,马上解释说:“哦,当时隐蔽在地下工作的同志都不能用真名,李静安是李白众多假名中最后用的一个,我也用过‘慧忠’‘兰芬’等假名。”接着,裘慧英又讲起了李白被捕时她也被带到了警备司令部,她和李白被分别关在相邻的两个房间里进行严刑拷打,只听见隔壁李白的惨叫声,自己被打得痛都不顾了。后来一个女特务把她带到了李白处,看着他受刑,想叫她这个“小姑娘”如实招来。裘慧英看着李白坐老虎凳、拔指甲、上电刑时心都碎了。李白昏死过去后,她对着敌人大叫:“你们要他死,一枪打死他好了,为什么要这样折磨他!”敌人把裘慧英也打昏过去了。

裘慧英还跟我讲起上海刚解放时,她抱着儿子到处打听李白下落的情形,最后在离上海几十里路的杨思区戚家庙才找到了12位就义共产党员的尸体,她一眼就认出了李白……此时,裘慧英悲愤的泪水夺眶而出,哽咽得说不下去。“裘妈妈!”我情急之下脱口而出:“裘妈妈,您喝口水,慢慢讲。”当时我这个20多岁的小辈,都不知如何去安慰眼前这位革命老人。

图 |李白被捕后在监狱里写给夫人裘慧英的最后一封信

裘慧英竭力平复自己的情绪。片刻,她缓缓地说到,别看李白从事的是惊心动魄的地下情报工作,其实他长得很帅,又很幽默。有年中秋节,李白带着她到南京路兜风,看到橱窗里摆放着很多月饼,有限的经费不舍得买,李白就说:“今天我们的眼福很好,各种馅的月饼我们眼睛吃过了。”大闸蟹时节,他也会说:“眼睛吃过了。”裘妈妈终于笑出声了。

最后她又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那是拍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时,饰演女主角的袁霞同志在她家里与她同吃同住,学着她的一举一动,像“跟屁虫”一样,可拍摄时,裘妈妈只能演“群众演员甲”,站在女主角旁边当纺织女工。谈着谈着不知不觉已到了吃饭时间,我只能告辞,并约好第二天上午和裘妈妈去黄渡路现场走访一下。裘妈妈让我再等一下,拿出她和李白的结婚照,在背面处写上“赠吴德胜同志”,并签了“裘慧英”姓名,这张照片我已捐给了李白故居纪念馆保存。

裘妈妈还很关心同为地下党家属的同志。陪同她走访了几家后,我发现她一个很有镜头感的动作:她每到一户人家时,都会先从门后找出一把扫帚,假装扫地把垃圾扫到门外,再东张张西望望地往后两边看。噢,原来是看后面有没有“尾巴”跟踪。这自然是她多年从事地下工作后养成的习惯,倒是弄得我仿佛也参与了地下工作,心都抽紧了!

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落成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黄渡路107弄15号,李白在上海共有六处工作地,黄渡路是最后一个工作地,在上海解放前的三年在这里,直至被捕。1985年11月13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故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 |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内景,右为李白塑像

虽然已列入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当时还居住着三户居民,为了更好地供后人瞻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虹口区政府牵头下,我和我的“裘妈妈”先后联系了上海市国家安全局局长丁升烈、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局长徐志超,当听说要建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丁局长和徐局长都异口同声地说:“李白烈士是我们战线上的同志,是我们的前辈,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后商定,由国家安全局、市邮电管理局各拿出两套好房子,共四套,三户居民各一套,同时也解决了李白家属的住房问题。我好高兴啊,我亲爱的裘妈妈能住上好房子了,能告慰李白烈士了,英雄为国家献出了生命,我们不会忘记,一定使你们的后人过上好日子!

图 |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外景

此时,近30岁的我已调离团区委到曲阳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了,区文化局局长张乐竺又借调我继续联络建馆事宜。

出乎意料的是,三户居民对重建李白烈士故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说自己也是看着《永不消逝的电波》成长的,居然不知不觉在这光荣的地方住了三十多年,真是无比的自豪。再说,我们的父母亲都曾是地下党员,也是李白、裘慧英三年多的邻居,要建纪念馆,无条件服从。在得到住户的支持后,我们的干劲更足了,不到一年时间,修缮一新的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正式建成了。材质上乘的柳桉木上镌刻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亲自题写的“李白烈士故居”,六个大字金光闪闪。

1987年5月6日,值李白烈士牺牲38周年纪念日。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正式建立并迎来了首批参观者。在庄严的《五月的鲜花》少儿合唱声中,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罗青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教为故居纪念馆揭幕。中顾委委员、我党首部电台的创建者李强,国家安全部部长贾春旺,邮电部副部长申光等参加了开馆仪式。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曾庆红代表市委讲话。

图 |1987年5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罗青长(前左)、时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教(前右)为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揭牌

前一天,我打电话给曾庆红确认开馆仪式上的讲话,曾庆红亲自接电话说参加,他还让我帮他准备一个小纸条,因为北京来的两位夫人名字要和她们的丈夫对上号,他讲话时要对她们表达感谢。这两位夫人分别是我们红军电台创始人王诤中将的夫人秦岩和刘寅中将的夫人李应祥。王诤和刘寅被毛主席称作“半部电台”起家的红军电台鼻祖,为红军无线电台培养了无数专业人员,李白就是1931年第二期无线电专业班的学员。新中国成立后,王诤任总参谋部副部长兼通讯兵部部长,刘寅担任副部长。延安时期,两位部长的夫人都是党中央电台的报务员。秦岩对我说:“我没有见过李白同志,但李白同志发往延安的电报大多是我接收的,他的电台呼号声非常小,干扰又很大,但李白同志重来没有让延安台换手过(即换人)。他非常耐心,发报手法非常清晰。我很感谢他。当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我老头子王诤评了中将,老头子说:如果李白活着,军衔绝对比他高,太可惜了!”李应祥也说到,丈夫刘寅是李白无线电训练班的教员,李白学无线电报务时任班长,学习成绩很好,被同学们誉为学习上不知疲倦的人。学习班快结束时,毛主席、朱总司令在王诤、刘寅的陪同下看望了全体学员,毛主席说:别小看这个电台,它能顶过千军万马,它是我们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

裘妈妈在开馆仪式上说,李白是个有信仰的人,在长征中,他提出了“电台重于生命”这个口号,成了他的座右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贯穿他一生的座右铭。

图 |1987年5月6日,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开馆仪式后,李白夫人裘慧英(前排左四)与作者(后排左一)等年轻人合影

报务员苏采青的“美丽误会”

2019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了一档系列专题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首期就是李白专题。编导文静女士自始至终与我沟通并核实史料,当初是想邀我作为主讲人之一的,因我在央视多个频道拍摄的纪录片中有讲述,所以推荐了李白烈士的孙子李立立前去讲述。

节目中最让人感动的是苏采青老人的部分。她出场并讲述道,她16岁参加革命并在西柏坡党中央所在地担任报务员,收发上海李白电台三个多月,记得是1948年12月30日凌晨,她正在接收上海台发的紧急电报,这天速度比平时快,突然,她收到了三个“V”字,是约定的紧急信号,也就是说“危险!危险!危险!我这里发生危险了”。她马上报告领导上海台出事了,领导让她坚守三天接收上海台信号,三天后仍然还没信号,上海台就这样关闭了。“我的对方是谁?他后来怎么了?”一直是苏采青的心病。2009年,全国评选100位“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有李白的介绍,会不会她联系的就是李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苏采青专门走访了上海李白烈士故居,当看到介绍李白是1948年12月29日至30日凌晨向西柏坡党中央发报时被捕的,苏采青眼圈红了:“是李白!介绍所说的时间,正好是我值班并收发报的。我的对方一定是李白!”就这样,苏采青写的回忆材料很快被媒体报道出来,因此,中央电视台《故事里的中国》立马请苏采青做了这档节目。

图 |《故事里的中国》李白专题现场。节目的最后,苏采青用明码电报再给李白发一次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全国又兴起了一股学习革命烈士李白的热潮。可是,2021年6月,国家安全部披露了一份绝密档案,指出1948年与李白负责联络的,是中央情报部电台的报务员李康将。李白被捕前最后的电报到底是苏采青接收,还是李康将接收的?苏采青着急了,她与丈夫黎虹(92岁,曾担任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时的保卫人员,是胡乔木的亲戚,后任胡乔木秘书,离休时享受公安部副部级待遇)亲自到国家安全部询问。国家安全部经过查阅档案,最后公开了这个封存70年的档案,是李康将与上海李白联络的,苏采青在同一时期是与上海局的秦鸿钧联络的。

“小吴同志,这是个美丽的误会,李白的电报确实是李康将大姐收的,我联络的对象也是上海,是秦鸿钧烈士。我要向你说明的是,当时我们中央电台所有的报务员都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这是纪律,保密工作的需要,因我是党员,领导只告诉我联络的是上海台。所以我误认为是李白电台。”苏采青得到国家安全部的答复后,立即给我来了电话。

电波,永不消逝

苏采青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是真诚且真实的。2020年苏采青在老伴黎虹的陪同下,专程来到上海李白故居,是我接待了两位老人。苏采青在李白的烈士雕像前泪流满面,轻轻地抚摸着李白的雕像,轻轻地对李白说:“李白前辈,找了您70年了,今天终于来到您身边,没想到您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为党工作,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都是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干同一件事。虽然您牺牲了,但我要告诉您,您所期盼的黎明已经到了!”

图 |2020年,作者吴德胜与苏采青在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前合影

今年的8月24日,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又打电话给居住在北京的苏采青奶奶。苏奶奶今年刚好过了90岁,腿脚不灵,每天还要走2000步路,她说现在安装了电梯,可以下楼走走了,耳朵也点背,让我说话大声点。苏采青在电话中再次强调她收李白电报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她跟我讲了一些她的经历:

我和刘胡兰是同乡,也是校友,1947年1月刘胡兰壮烈牺牲,我很感动,半年后我写了入党申请。当年我只有15岁,在文水念小学六年级,已经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我看到学校门口有征兵的广告,就毅然报名参了军。1948年6月我开始学习无线电报务,仅三个月就实习联络东北战场。到10月中旬,领导调我到西柏坡党中央电台开始联络上海台,现在才知道,我联络的对方是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和副书记刘长胜领导的秦鸿钧电台。1948年12月30日凌晨,我确实收到上海台的三个“V”字紧急信号,经国家安全部核实,当时我和李康将分别在两个农民的园子里收发报,李康将联络的是李白,而我同时联络的是秦鸿钧。真是有那么的巧合,上海两个台同时发生了紧急情况。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再从时间上推算,我误认为我收的是李白台,真是“美丽的误会”啊!现在全国许多媒体要采访我,我一再申明,收李白台的是李康将。

李白之子李恒胜曾多次对媒体说:“电影是以我父亲的电台工作经历为原型,融合了许多地下工作者的情况,是一个原型,也是一个群体。”这个总结太准确了,也是对苏采青同志“美丽的误会”更好的诠释。

我追寻李白烈士的事迹至今近40年,现在还担任继裘慧英、李恒胜后第三任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我深刻意识到,红色故事需要李白这样的英雄。1958年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使“李侠”在年龄50岁以上的人家喻户晓;2008年的电视剧《潜伏》,使“余则成”在年龄30岁左右的人家喻户晓;2017年的郭富城、赵丽颖主演《密战》再现了李白在电台线圈上做手脚自我营救的历史细节;2019年,由上海歌舞团创排的舞蹈《永不消逝的电波》一举获得四年一度的艺术节大奖——政府“文华”大奖。李白烈士虽然牺牲于1949年,但是他的精神永垂不朽,陪伴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人。电波,永不消逝!

(文章有所删节,全文参见《世纪》2022年第5期)

END

原文刊于《世纪》2022年第5期

责任编辑 | 杨之立

新媒体编辑 | 杨之立

编辑助理 | 尹佳佳

往期精华推荐 | 《世纪》2022年第1期品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附2022年第1期目录) | 品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原标题:《《世纪》杂志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的“美丽误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