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逆向考研”:放下名校包袱,为了向前

澎湃特约评论员  吕京笏
2022-10-11 18:4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最近,“逆向考研”这个词火了,不仅常常在网上见到,身边的不少朋友也在走这条路径。广义的“逆向考研”,就是指在考研的时候,选择了在名气、排名等方面不如自己本科学校的大学,从“双一流”高校报考“双非”高校的也大有人在。有老师惊讶地发现:北京名校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地愿意到天津、武汉乃至兰州来读研了。一些非头部的高校也惊喜地发现,通过调剂志愿就能稳稳地收获名校的优质生源。

然而,“逆向考研”这个只有四个字的短语,并不足以概括背后无数个体的丰富人生与多样选择。

选择“逆向考研”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同学是为了降低考研难度,做出一个更有把握的选择;有的同学是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想给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节奏进行调频;也有同学是在为日后就业做准备,他们选择的一些高校,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比较低调,但在当地的认可度与影响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与大家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对于“逆向考研”这个词并不是太喜欢。有一位同学就表示,人生是多维的,并非用向上或向下、向前或向后的坐标轴就可以定义,毕竟以退为进也不失为一种人生规划,也有很多时候,退一步才能看到海阔天空。我有一位学长,前些年从中国政法大学考到了家乡的湖北师范大学,在当时也承受了很多嘲讽与压力,但他却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现在成为了当地一名非常优秀的高中历史老师,他常常说,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这位学长是勇敢的,但更多的是一边羡慕,一边纠结。一位与我同届的吉林大学的同学,在本科毕业时也想考回自己老家的211高校,然后去家乡省会城市工作。他自己目标很坚定,父母却是百般不同意。据他说,当爸妈知道他的这个打算后,经常给他发微信,表示某个亲戚家的小孩从二本考到了“211”高校,又有哪个同事家的孩子高考没发挥好却考研进了北京大学,在无形中就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也动摇的他的选择。

还有一位同学,高考时曾以全县前10的成绩考到北京理工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村长还带头放了鞭炮。然而他在进入了北京的高校后却非常不适应,虽然也很努力,但成绩一直在中游附近徘徊。没能拿到保研资格的他便产生了“逆向考研”的想法,但往日的辉煌在因现实而蒙尘后,却成为了他身上最沉的包袱。他说:“我就是害怕村里人笑话,大家当时都说我一定要留在大城市,现在撞了南墙就回头,感觉很丢人,他们无法理解现在的竞争有多么激烈。”

是啊,我们常说“逆向考研”是人间清醒,是大学生们思想更成熟、心态更包容的生动写照,意味着他们敢于与社会系统接轨,然后尚且年少的自己抛入广阔的人生尺度中进行考量。但这碗鸡汤中夹杂的苦涩,其实只有他们能懂。毕竟在学历通货膨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研热多次挤进大众视野的当下,不可能所有人都能留在金字塔尖。

好在,我身边选择“逆向考研”的朋友们,大多都抵达了自己的心之所向,也让自己成为了其他学弟学妹们的指南针,其中便包括那位“全村的希望”。现在的他,正就读于一所211高校的电气系,并打算继续深造读博。他说:“其实没必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目光,日子是自己的。再说了,强扭的瓜不会甜,等你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并且做得很好时,一切误解都会消散”。成长的本质是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构,通过“逆向考研”,很多大学生实现了自身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和解,在现实的裹挟中守住了自己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比如希望就业单位应该在招聘时破除一刀切的“唯学历论”,把目光更多地放置于求职者的个人素质、职业能力方面,形成更科学的考察体系,这就可以让大家不必要一定要“卷”在学历的圈子内,去挑选其他的成长路径。还有同学希望高校能加强自己的优势学科建设,这样就算自己考入了一所名气较小的学校,但依然能在强势学科中锤炼自身竞争力,倘若如此,也可以分流考研竞争,实现压力的软着陆。

名校出身是光环,也可能成了包袱,年轻的生命就是为迎接挑战,放下包袱是一种选择。

    责任编辑:沈彬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