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七)

2022-10-23 20: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城市漂流是奇妙的。在布加勒斯特,星罗棋布的博物馆如同锦缎上璀璨夺目的明珠。在无数主题不同、规模各异的博物馆大厅,陈列着罗马尼亚几乎所有惊奇世界的事物——我看到了来自黑海的古生物骨架、被时间遗忘的原始石器,甚至还仔细端详了罗国各时期遗存的贵族宝藏。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和折戟沉沙的历史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在这场时空旅行里,我试图感知历史对当下的无尽凝视。

本文采用日记体形式,整理并记录了个人今年2月的异乡见闻,前篇可参见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一) 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二) 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三) 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四) 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五) 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六)

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游客的“到此一游”和东欧剧变的迷思

2022年2月

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就在大学广场地铁站侧面的出口附近。这是一幢装饰精美的两层建筑,大厅的穹顶嵌有图案描金的天花板。在楼梯的拐角处,还有孩童形象的青铜雕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这栋建筑其实本不出奇。由于当时周围居住的都是城市贫民,所以它被冠以“宫殿”的美名并延续至今。

这间博物馆介绍了布加勒斯特的城市发展概貌,收藏了很多具有时代痕迹的旧物。在大门的入口处,玻璃展板内陈列着大量考古挖掘所得的泥塑和陶器。这些器物造型别致,显露出对女性生殖的崇拜。此外,狐狸面庞形状的瓷片、倒置蘑菇型的碗状容器同样引人注目。在展品旁的介绍宣传板上,我看到了来自考古工作人员的纪念合影。在照片里,他们戴着太阳帽、衣着休闲且晒得黝黑,笑容无比灿烂。

穿过一扇窄门之后,我发现有间专门介绍凯旋门(罗马尼亚语:Arcul de Triumf)的展厅。罗马尼亚也是有凯旋门的。其中,第一座凯旋门修建于1878年罗马尼亚独立时期,为木质拱门;第二座凯旋门则修建于1922年,并在1935年被拆毁。现在的凯旋门高约二十七米,在1935至1936年整修,并于2014年再度翻新。它更像是一座纪念碑,用来铭记罗马尼亚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往。或许是被誉为“东欧小巴黎”的缘故,罗马尼亚的凯旋门与法国的凯旋门在外观上非常相似。

名为“服饰与贵族”的专题展出对罗马尼亚贵族参加聚会、赴宴婚礼以及去剧场看戏的着装搭配进行了介绍。即使光阴已过百年,缀着金线、镶着珠子、花纹繁复的礼服仍然气派得体。最经典的配饰当属白手套和羽毛扇。放在化妆箱上的白手套虽已蒙尘,精妙的纽扣设计却表明它曾拥有身份超群的主人。羽毛扇用料考究、做工细致,扇页折口处还有漂亮的云母镶边。想来罗马尼亚贵族爱好广泛,听剧看戏必然是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除了日常服饰,戏剧服装和道具也在展览之列。1890年,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奥赛罗》。介绍演出场次的画报被单独陈列在玻璃展柜内,可见戏剧艺术在上流社会中备受重视。

1-1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一层入口处 照片由笔者自摄

1-2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内介绍考古流程的展示牌 照片由笔者自摄

1-3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内的考古发现 照片由笔者自摄

1-4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内形如蘑菇的泥胚器物 照片由笔者自制

1-5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内连通大厅的楼梯(其一)照片由笔者自摄

1-6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内连通大厅的楼梯(其二)照片由笔者自摄

1-7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内位于建筑顶层的天花板 照片由笔者自摄

1-8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内天花板上的精致吊灯 照片由笔者自摄

1-9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内介绍凯旋门的展示牌 照片由笔者自摄

1-10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内介绍凯旋门的展厅 照片由笔者自摄

1-11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1890年《奥赛罗》歌剧宣传画报 照片由笔者自摄

2022年2月

沿着市政博物馆大厅的楼梯拾级而上,有间狭窄的画廊。在这里,供游客留言的手册安静地躺在桌上。我随意翻看这本写满字迹的记事簿,观察他者以文字形式表达的情绪。游客们声明“到此一游”的方式五花八门,各有特点。从签名字体中,可以猜到他们是成人还是小孩。很多人在本子上留下手绘,大概想用涂鸦作品向艺术家们致敬——有的人索性大笔一挥,直接描摹了大尺幅的人像留念,颇有行为艺术的潇洒不羁;有的人画了自己和同游者的卡通头像,还饶有兴致地联合署名;有的人以艺术字体工整地用大写字母写下“Mulțumesc”,意为感谢。

虽然多数人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博物馆的喜爱,但少数人却言辞犀利地写下对博物馆的批评。有位游客的字写得认真而用力,圆珠笔尖在纸页背后留下的印迹清晰可辨。留言者是来自锡比乌的私人博物馆馆主,对市政博物馆没有为罗马尼亚独特的民俗乐器设置常驻展览而感到失望。他遗憾地表示,似乎杰出的人只有出名后才能被纪念,比如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和音乐家乔治·埃内斯库。

约摸两三年前,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还能见到中国人的身影。留言的记事簿里写有中文,到访者用“博古通今”“琳琅满目”和“丰富有趣”来描述参馆感受。有位学习西班牙语、韩语和日语的罗马尼亚游客,特意用西班牙语写下了伟大艺术家的名言,为字迹各样的记事簿增添了一抹亮色。

“艺术的目的是从我们的灵魂中洗去日常的尘埃。——语出毕加索。”

2-1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陈列艺术作品的展厅  照片由笔者自摄

2-2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供游客留言的记事簿  照片由笔者自摄

2-3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的游客参观留言(其一) 照片由笔者自摄

2-4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的游客参观留言(其二) 照片由笔者自摄

2-5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的游客参观留言(其三) 照片由笔者自摄

2-6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的游客参观留言(其四)照片由笔者自摄

2-7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的游客参观留言(其五)照片由笔者自摄

2-8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的游客参观留言(其六)照片由笔者自摄

2022年2月

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占地面积不大,却功能分区极多。位于建筑顶层的隔间,除了能看到瓷制的啤酒桶、精致的针线包和造型夸张的自行车,还能看到批判共产主义和苏式极权、抨击齐奥塞斯库当权的大段文字介绍。

布加勒斯特在罗马尼亚计划经济时期贯彻严苛的城市法令。这直接导致公民经历了生活不确定性高、缺乏社会保障的紧张时期。彼时食品和衣物需凭配给卡才能领取,但每人分发所得的口粮数量并不相同。由于物资匮乏,人们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获得所需商品的购买资格。即使能买到冰箱、汽车和电视机,也得在支付货款后等待数年。在社会主义政权时期,人们习惯于强制性的工农劳动,罗马尼亚的娱乐生活被减少到几乎不存在。

政治宣传是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时期的关键词,被认为是复杂权力机制的映射。在博物馆的展示牌中,“宣传”被赋予了“官方真相”的标签,不再具有“历史真相”的价值——政治宣传往往伴随着演讲活动,试图孕育出领导者虚无而高大的形象。统一制服、集体游行和表彰仪式则成为塑造理想秩序的手段,使领导阶层借此操纵和控制人民。

策展人希望年轻的罗马尼亚人能够试着“回到过去”,从文字、图片、影像和实物中感知历史事件对危机的暗示和警告。对于国家而言,任何成功或失败都有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成功的决策可以力挽狂澜、成为向前跨越的关键一步,反之则会导致无休止循环的低迷不振。走向未来,即是走向未知。谁也不知道,要如何应付层出不穷的困难。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下,我们可以选择回到过去。

在策展人的文字陈述中,对苏联极权的控诉和对计划经济的不满极为显见。无论偏颇与否,罗马尼亚的确经历着迷茫的阵痛。时间向来无情,不需告知世人就可拽动历史的车轮。蒸汽火车不再鸣笛,收音机不再吱吱作响。取而代之的,是眼花缭乱的新生活。

(作者:李曾桃子,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