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智库报告︱民众获得感调查:五线以下城市最高

谭旭运、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
2018-03-12 10:1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 良好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那么民众是如何理解获得感的?目前民众的获得感状况如何?为了了解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王俊秀研究员及其团队历时一年时间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研究结果“民众获得感调查(2018)”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社会治理研究部、智媒云图于2018年3月2日联合发布。该调查报告是国内第一次关于获得感概念、结构的系统研究,这也是民众获得感连续调查的第一次。

本次获得感报告中的相关研究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字词联想、原型枚举等心理学研究方法,解读民众如何理解“获得感”,探讨获得感概念的结构和指标;第二阶段选择典型的获得感测量项目,进行全国调查,了解当前我国民众的获得感现状和特点,并初步探索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民众心中的“获得感”表征

研究团队采用自由联想方法,于2017年1月和3月分两次实施调查,请民众围绕“获得感”充分展开联想,共获得了12952个有效词语。其中频次最高的100个词语课件图1。2017年6月,研究团队进一步采用原型枚举方法,请民众写出最能揭示“获得感”内涵的词语,共得到1334个有效词语,累计频次5688个。其中频次最高的100个词语课件图2。

图1 “获得感”自由联想高频词(100个)

图2 “获得感”原型枚举高频词(100个)

二、获得感概念结构的初步探索

在前述研究结果基础上,研究团队选取了155个高频词,请501位民众结合自己对“获得感”这一词语的理解,评价这些词语与“获得感”关联。并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探索获得感的概念结构。研究结果发现,民众心中的获得感概念表征主要涉及5个方面。一是获得的内容,既包括物质需求的获得,比如收入、金钱、加薪等,也包括成就性需求的获得,比如事业成绩、荣誉等;二是获得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为民众需求满足所创设的现实条件,比如公平、安全、反腐、共享、合作等;三是获得体验,伴随民众需求得到满足时的积极心理体验,比如幸福、愉快、知足等;四是获得途径,即民众追求需求满足过程中的自主性,比如努力刻苦、勤奋等;五是获得支持,主要是家庭环境因素对民众获得的支持比如孩子、结婚、二胎等。

图3 获得感概念结构分析图

三、获得感调查(2018)测量项目的基础分析

研究团队于2018年1月利用智媒云图研发的问卷宝手机app调研平台,面向全国各省市(除港澳台)推送16个项目的获得感调查问卷,并请调查对象从过去五年的获得体验、未来五年的获得预期和项目的重要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匹配样本,并在北京、上海等19个城市增加样本量,最终获得有效样本4001人,其中男性2166人,女性1935人,平均年龄31.27岁。

1. 总体情况分析:民众对未来五年有较高的预期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五年,即在“获得”维度上,民主、优美的生活环境、公平和良好的教育条件以及社会安定有序方面,带给民众的当前获得感最强;而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的公共服务、法制、正义以及满意的收入方面,带给民众的当前获得最弱。

图4 过去五年,民众的“获得”情况

未来五年,即在“预期”维度上,民众对民主、公平、安定的生活环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以及稳定的工作方面的预期最高;而对法制、正义和可靠的社会保障方面的预期最低。

图5 民众对未来五年的“预期”

在“重要性”维度上,民众普遍认为安全的生活环境、社会安定有序、法制、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可靠的社会保障方面,非常重要。

图6 民众对“重要性”的认知排序

整体来看,民众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是存在差异的,且“重要性”维度的得分最高,而“获得”维度的得分最低,说明人们在认为重要的内容上还未从实际中获得,但是“预期”维度上的得分又普遍高于“获得”维度上的得分,说明人们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并未获得,但是对未来的预期还是比较高的,心态较好,对国家的和社会的发展颇有信心,同时也相信自己在未来五年后能够真正的获得,这一点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方面体现得最明显:虽然在过去五年,民众的“获得”较低,但因其重要性广获认同,人们对五年后的预期却是非常高的,这也意味着,如果未来五年能对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注重改善的话,民众的获得感将极有可能得到显著提高。

还可以看出,法制在“重要性”维度的得分较高,但“获得”与“预期”维度的得分都较低。表明法制建设与运行的公众获得感与未来发展预期,都无法满足民众的需要。法制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益的工具。提升民众的法制获得感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此外,丰富的文化生活在“重要性”维度的得分最低,但“获得”与“预期”维度的得分都处于中等水平。因此,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仅仅依靠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投入是不够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力量源泉,为此要增进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省市排名情况:西藏、青岛的获得最高;五线及以下城市的获得和预期都非常高

在全国各省份中,“获得”得分前三名的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并且在前十的排名中,就有四个自治区,除西藏外,还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时,这四个自治区也出现在了“预期”得分的前十名排行榜中,其中西藏自治区稳居榜首,可以看出,自治区人民在充分感受到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发自内心的满满的获得感。

图7 省市“获得”前十

图8 省市“预期”前十

从区域来看,华东地区“获得”得分最高,华中地区“获得”得分最低,而其他地区的得分相差不大;同时,在“预期”得分上,西北地区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华南地区“预期”得分最低。

图9 各区域“获得”与“预期”排名

在各大城市中,“获得”得分前五名的是青岛、沈阳、上海、南京和天津,“预期”得分前五名的是青岛、杭州、上海、长沙和厦门,综合来看,青岛、上海的民众获得和预期相对都比较高。

图10 各城市“获得”排名

图11 各大城市“预期”排名

在不同城市类型中,“获得”得分最高的是五线及以下城市,其次是三线城市,准一线城市的“获得”得分最低;同时,四线和五线及以下城市的“预期”得分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由此可见,并不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获得感越强,与此正相反,那些奋斗在五线及以下城市的民众,他们的获得体验反而最高,并且他们对未来的预期也普遍偏高,这可能与人们越来越偏好慢节奏的生活有关系。同时,还可以看出三线、四线与五线城市的“获得”与“预期”均较高,特别是四线城市获得与预期的差距特别突出。这显现了四线城市发展带给民众的收获与希望,但也为四线城市建设与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12 不同类型城市民众“获得”与“预期”情况

1. “重要性”“获得”和“预期”三个维度上的人口学差异

(1)改善女性的收入情况或可提升她们的获得感

从获得感数据分析得出,男性在16个项目上的获得得分均高于女性;而在除了“优美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项目之外的14个项目上重要性得分低于女性;男女两性在“满意的收入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公平”等项目上的差异较大而且获得都较低,说明在目前的生活中,男性的收入获得比女性的高,这可能并不是基于人力资本本身的差异,而是存在劳动回报和职业晋升的不公平及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改善女性的收入,消除性别差异可以提高她们的获得感。

(2)年轻一代人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较高预期

分析结果显示,21岁-30岁在“获得”维度上的得分普遍较高;而在“预期”维度的得分上,30岁及以下年龄阶段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而且41岁-50岁的“预期”得分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在21岁-30岁这个年龄段正是人生打拼的时候,不论是事业还是学业,都处在起步或重要阶段,需要更多的付出与努力,说明“越努力的人获得感越高”,而且年轻一代对未来的预期也较高,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相比之下,处于41-50岁年龄阶段,虽然家庭事业已经趋于稳定,但是与此面临的各种生活和社会压力也较大,因此对未来的预期可能会有所降低。

除此之外,调查发现,各年龄段在“社会安定有序、安全的生活环境”两个项目上的“重要性”和“预期”得分都较高,说明社会的安定与安全是人们重要的生活保障。

(3)给低收入群体实实在在的权益保障,以提升他们的获得感

从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月收入在5001-7000元、1.5万-5万的群体的“获得”得分较高,月收入在3001-5000元与7001-1万元的群体的“获得”得分较低。且在“满意的收入、公平、正义”三个项目上的获得差异较大。各月收入段群体在“满意的收入、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公平”这三个项目上的获得较低。说明目前收入不平、收入差距大的的现象依然存在,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获得低。努力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给他们实实在在的收入保障与权益保障,提高他们的获得感。

图13 不同收入群体的“获得”情况

不同收入的群体,在16个项目上的“预期”得分呈现两端偏高的现象,即月收入1.5万-3万元及3-5万元和1000元以下群体的预期高,而月收入3001-5000元的群体的预期较低。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与1001-3000元群体的获得在“重要性”得分上高于其他收入群体,且这两个收入群体在“可靠的生活保障、安全的生活环境、法治和社会安定有序”四个项目上的得分出现峰值。给人民营造一个安全和法治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可以提高民众获得感。

图14 不同收入群体的“预期”情况

(4)着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提高他们对未来的预期

对不同学历的群体进行分析发现,在“获得”和“预期”两个维度上,硕士和博士学历的人得分较高,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得分较低,可以看出,学历的高低确实与人们的获得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紧密相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增加,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收入和工作的预期就会有所提高,有了良好教育和稳定收入的保障,可以说学历的提升为他们的职业、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提供了积极预期,因而对社会环境会持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

相比之下,拥有大专及本科学历的人们,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其“获得”和“预期”得分都有所下降,并且在“满意的收入”上得分都较低,这可能与他们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有关,因此着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是提高大学生获得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获得感调查项目的三维度交叉分析

随后,我们可以对16个测量项目的3个维度进行两两匹配的交叉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重要性—获得两维度的交叉分析

图15 16个测量项目三个维度交叉分析

按照16个项目的重要性与预期的评分与各自均值的关系,可分为四个象限。(1)高重要—高获得的项目:公平、良好的教育条件、可靠的社会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安全的生活环境;(2)高重要—低获得:稳定的工作、法制、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满意的收入;(3)低重要—高获得:民主、优美的生活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4)低重要—低获得:丰富的文化生活、受人尊重、完善的公共服务、正义。从重要性与获得的差值来看,项目的两者差值低于总体差值均值的项目升序依次为(M=1.248):稳定的工作、可靠的社会保障、正义、社会安定有序、安全的生活环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法制、满意的收入。说明在这些项目上民众需要得满足水平,是低于平均水平的。特别是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法制、满意的收入是满足水平最差的三个项目,可见,着力完善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调查也为精准提升民众获得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建设与治理内容。

2、重要性-预期两维度的交叉分析

图16 重要性-预期两维度的交叉分析

按照16个项目的重要性与预期的评分与各自均值的关系,可分为四个象限。(1)高重要—高预期的项目有:公平、稳定的工作、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条件、安全的生活环境;(2)高重要—低预期的项目有:良好的教育条件、法制、可靠的社会保障、满意的收入;(3)低重要—高预期的项目有:民主、优美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4)低重要—低预期的项目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舒适的居住环境、受人尊重、正义。从重要性与预期的差值来看,项目的两者差值低于总体差值均值的项目升序依次为(M=0.863):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满意的收入、正义、良好的教育条件、安全的生活环境、社会安定有序、可靠的社会保障、法制。这些项目上重要性与预期的差距低于总体差值的均值,说明相关项目上的获得的信心不足,需要进一步梳理其中的原因,提升建设质量,加强供给结构与制度改革创新,循序增进民众相关项目的获得信心。

3、获得-预期两维度的交叉分析

图17 获得-预期两维度的交叉分析

按照16个项目的获得与预期的评分与各自均值的关系,可分为四个象限。(1)高获得—高预期的项目有:民主、公平、优美的生活环境、安全的生活环境;(2)高获得—低预期的项目有:良好的教育条件、社会安定有序、可靠的社会保障、舒适的居住环境;(3)低获得—高预期的项目有: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条件、稳定的工作、丰富的文化生活;(4)低获得—低预期的项目有:完善的公共服务、满意的收入、受人尊重、法制、正义。从获得与预期的差值上看,项目的两者差值低于总体差值均值的项目升序依次为(M=0.386):法制、正义、安全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稳定的工作、完善的公共服务、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满意的收入。可以看出,完善的公共服务、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满意的收入是最为突出的项目,三方面的的体系建设与供给制度改革任务依旧任重道远。

(作者谭旭运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心理学博士;王俊秀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