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丹燕地理阅读30年全记录:大地与书本彼此映照
以前我们总是说走就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没想到现在一切都变成了非必要不离开。
可是旅行,就是一场必要啊。
时代变迁,全球旅行已失去太多可能。尽管阅读和旅行无力解决庞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双看过世界的眼睛带我们去游历他方,借此获得一个向外看的机会。
有人说,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如果身体无法行动,就让阅读代替脚步,去看看世界。
旅行是源于文学的地理阅读
“我读过的书通常极大地影响了我对旅行目的地的选择。在计划去哪里旅行的时候,往昔阅读带来的感受和方位感,使我常常在好奇心中带着明显的熟悉,我似乎总是前往一个梦中熟悉之地,它对我来说永远不会全然陌生。”
——陈丹燕
1990-2022,陈丹燕用30年记录“地理阅读”旅行历程。带上珍爱的书去旅行,从大西洋里的岛屿,到亚欧走廊的边缘地带:
在意大利读壮游时代作家们的诗与小说
我去的第一家咖啡店,就是瓦萨里十六世纪在阿雷佐老城设计的咖啡馆。然后,穿过彼特拉克写下《歌集》的窄街,去看弗朗西斯科画了满墙湿壁画的教堂。湿壁画正在修缮,所以我得以爬上为壁画修缮搭建的脚手架,很近地端详圣人们拂起的衣襟。少年时代,我以为所谓爱情,就是我会成为彼特拉克诗歌里的劳拉,或者但丁诗歌里的贝,或者勃朗宁先生的勃朗宁夫人。意大利壮游时代旅行过的作家,在意大利各地为我储存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疯狂的阅读,破旧的小说书,五原路路灯光照亮的数不清的长句,鲁迅翻译的《死魂灵》,傅雷翻译的《高老头》,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
在意大利,我才慢慢知道,这里有条伟大的旅行线,从十六世纪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终,四百年来欧洲的作家们前赴后继来这里旅行,以获得心灵的营养。我才慢慢发现自己少年时代疯狂阅读的,正是这些作家的著作。
在爱尔兰读《尤利西斯》
从 2005 年开始到 2013 年,我在都柏林发现地理阅读的可能性,然后在爱尔兰各地摸索着自己合适的地理阅读方式,并一路走,一路读《尤利西斯》,然后回来写读书笔记。再去,再看,再写。都柏林每到初夏时分的布卢姆日,是一众《尤利西斯》书迷渐渐创办起来的阅读节日,也是世上最著名的地理阅读节日。刚刚参加布卢姆日漫游时,我还没能力为自己设计一次辽阔大地的地理阅读。布卢姆日是我的阅读老师,那些在都柏林大街小巷里菜色的铜牌和街道上被磨得金光闪闪的《尤利西斯》地面标志,就是我的地图,我的指南,和我的向导。
从都柏林往爱尔兰岛的西面去,是因为乔伊斯小说里的一句话—“雪花无声地落在香农河畔黝黯的沼泽地里。”那是一个诗意的指引,因此我去了香农河边上的沼泽地。浓绿的岛屿上长风猎猎,仙乐飘飘。绿色笔直的海边悬崖那深蓝色的浪涛旁,一艘沉船好像大海的纪念碑那样伫立在长满古老苔藓的石灰岩上。那个六月,苔藓开着成千上万朵小花。这就是爱尔兰长生不老的心脏,在六月如少年般跳动着。
在塞尔维亚和土耳其读《哈扎尔辞典》
到了 2015 年,我将土耳其与塞尔维亚连接在一起旅行,这是《哈扎尔辞典》中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四十天风尘仆仆的长途旅行,有时我觉得自己好像捕梦者马苏迪一般,在梦中日行千里,晨昏兼程。这一次,在土耳其找到了哈扎尔人的墓地,在塞尔维亚,帕维奇遁去梦乡的正午,我得以在他当年睡午觉的床上躺下,在那里再次读完了关于捕梦术的那一章。帕夫人在外面起居室帕维奇写《哈扎尔辞典》的巴洛克小书桌上,手里捏着帕维奇留下的烟斗,用塞尔维亚语朗读着她丈夫小说中的捕梦者词条。“捕梦者能释读别人的梦,能在梦里日行千里选择住处,能在梦里捕获指定的猎物—人和物或者野兽。一部最古老的捕梦者的札记曾被保存下来,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在梦里,我们一如水中的游鱼。我们不时游出水面,望一望世界的沿岸,随即又拼命地快速下沉,因为只有在水底深处,我们才感觉良好。”这对她何尝不是一种仪式,一种与丈夫相连的可能性。朗读的间隙,她用自己的牙齿扣在丈夫当年咬住烟斗时留下的齿痕上,在伊斯坦布尔买的贵重烟斗嘴上有小小的凹槽,那就是齿痕。我记得在卧室里有一道自大地边缘反射上来的白光,那正是帕维奇在小说里对梦乡的描述。
小说描绘的是现实世界,更是心灵世界,所以身体在地理上移动时,五官七感都在探索,心灵也在打开。
陈丹燕是资深的阅读者和旅行者,我们透过她机智、敏锐、细腻的观察之眼,看到外部世界的美好,意识到旅行和探险,迷人的景观和晴朗的天气,人的耐心和善意,都犹存于世界。
我们在地理阅读的文字中,去努力拥抱和爱惜这个世界。
“带着自己的身体走进小说环境里,这样的阅读总是激起读者心中奇异的梦幻感。而将自己的身体带到贝尔格莱德,带到作者的家里,来到小说最初出发的源头——作者的床上、枕上、笔记本边,短暂占有这些私人领地,一个读者疯狂的梦想实现了。”
——陈丹燕
回顾过往30年,是告别也是重新出发
陈丹燕,作家,电影导演,塞尔维亚旅游局中国形象大使,上海辰山植物园文化园长。她的上海系列非虚构作品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长期畅销。她的青少年作品获奥地利国家文学奖金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文学金奖,是中国青少年基础读物。她的旅行文学作品获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她是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得主,也是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背包客。
1993年,当陈丹燕站在风雪交加的圣彼得堡旧火车站月台上,看着火车喘息着开进站台时,就在那一刻,安娜·卡列尼娜的身影在她眼前一闪而过,这或许是她第一次将自己的阅读爱好与旅行地理联系在一起。在她后来的旅行中,自然而然要去看看小说里描绘的那个世界。
陈丹燕自幼热爱读欧洲小说,也是一个持续地热爱在小说中寻找两级地作者。一方面是热爱小说强烈地历史气息,另一方面是热爱小说承载的各种精微的细节。在她看来,一部好小说就是阅读岁月人心的导师,它教你能具体而微认识文化与历史的形成,也教你如何体贴而仁慈地观察生活中那些意味深长但被大多数人忽视地细节。
读书读得精微与敏感,好小说最终会给予读者礼物——令一个人能保持一双能独自流下慈悲之泪的眼睛。这种个人的、隐秘而完美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人生的礼物。
也因此,陈丹燕被训练成为一个地理阅读者。《告别》则是陈丹燕作为一个地理阅读者的梦想与实践。
她曾在都柏林跟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乔伊斯爱好者一起,沿着布鲁姆日步行路线从早走到晚;她曾在有着七百年历史的修道院中过夜;她还曾躺在一片拥有七千年历史的麦田上仰望天空……
以文学解读文学,以地理解读文学,发现一个词语以及她背后的世界,探寻文学背后更深层的地理和历史源头。
陈丹燕说:
旅行作家就像故事里的那只鸽子,不知道我们能带回来的,是大洪水还在的消息,还是一条橄榄枝。
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旅行文学
“如今我回望那漫长的旅行,从叙利亚边境上的古城一直旅行到多瑙河,到亚得里亚海边上的杜布罗夫尼克,然后,从波兰边境上的古城克拉科夫到维也纳……漫长的地理路线,纷繁的战乱历史,我想要过许多年,旅行者才能无所顾忌地做这样漫长的旅行规划,并得到无数当地人的帮助和爱吧。”
——陈丹燕
地理阅读一本书也是阅读大地,读与理解又总是与爱惜联系在一起,渐渐地,让人剧烈地爱上这座城市。
文字组成的世界,要对文字有足够的领悟力才能真的进入,可是到了地理上的故事发生地,可触及的世界与可感知的世界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融合,对读者来说是至高对心灵体验:自己的身心及回忆,与感官交融在一起。是最难忘的阅读经历。
地理阅读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礼物:一个向外看的机会。它提醒我们,美好的日子、旅行、探险、晴朗的天气依然存在,并给予我们耐心和善意去找寻它们。
在隔离和封闭的时候,我们在阅读中继续旅行;在不能自由出游的日子,从文字里看到远方的风景。
一次次抵达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的发源地,用一本书打开文学名著编织的漫漫长旅程……
地理阅读作为一种旅行方式真是值得,因此有它的人生也真是值得。
旅行和阅读,都是必要的两件事。
【新书推荐】
作者: 陈丹燕
出版社: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0
✦
内容简介
✦
莫言推荐
中国作家中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背包客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得主
陈丹燕 地理阅读30年全记录
旅行文学集大成之作
疫病流行,战争爆发,时代变迁,全球旅行已失去太多可能。尽管阅读和旅行无力解决庞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双看过世界的眼睛带我们去游历他方,借此获得一个向外看的机会。
本书记录了作 家陈丹燕30年“地理阅读”的旅行历程,她是资深的阅读者和旅行者,我们透过她机智、敏锐、细腻的观察之眼,看到外部世界的美好,意识到旅行和探险,迷人的景观和晴朗的天气,人的耐心和善意,都犹存于世界。现在不是背弃外部世界的时候,我们在地理阅读的文字中,去努力拥抱和爱惜这个备受摧残的世界。
1990—2022,带上珍爱的书去旅行,从大西洋里的岛屿,到亚欧走廊的边缘地带:在意大利读壮游作家们的诗与小说,在爱尔兰读《尤利西斯》,在塞尔维亚和土耳其读《哈扎尔辞典》,一次次抵达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的发源地,一本书打开用文学名著编织的漫漫长旅程。
✦
作者简介
✦
陈丹燕,作家,电影导演,塞尔维亚旅游局中国形象大使,上海辰山植物园文化园长。她的上海系列非虚构作品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长期畅销。她的青少年作品获奥地利国家文学奖金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文学金奖,是中国青少年基础读物。她的旅行文学作品获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以及中国百家书店评选的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之年度旅行奖。
-End-
原标题:《陈丹燕地理阅读30年全记录:大地与书本彼此映照,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痕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