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住在大理的年轻人,过着一种我们想象不到的生活

2022-10-11 07: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人露营》

谈到逃离城市生活,总绕不开大理这个永恒的远方。

从上世纪8、90年代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不同身份的人出于不同的原因前往大理,嬉皮士、背包客、艺术家、媒体人、教育从业者……各种人聚集在这里,探索一种主流之外的生活方式。

大理一直在变,不断有人离开和到来。今年,因为对数字游民的讨论,大理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线。

但就像移居大理的媒体人依澜说的,“数字游民也好,Web3也好,这些概念背后,都有一种恒久不变的东西,在支撑着人们来到大理,其实这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吧——好山好水,有朋友,而且能很快找到这些朋友。大理被赋予过太多的标签和概念了,但人的需求始终没变过。”

今天的文章,我们和一些居住在大理的朋友聊了聊,他们似乎过着一种我们想象不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和一群朋友彼此支持,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谋生。

和那些受到疫情影响,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大理的人相比,他们的“逃离”故事正进行到最甜蜜的章节,以至于幸运得并不真实。

在当下,去远方寻找自我的故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但即便这种故事脆弱而短暂,我们也希望能借此呈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至于这种生活是不是真的可行,可能需要你自己去判断。

01.

大理的新房客:

从数字游民到数字移民

睡到自然醒,吃午饭,去办了卡的咖啡馆工作一下午,和朋友一起吃晚饭,日落的时候去洱海边玩一会儿飞盘和滑板,然后看看有没有好玩的活动可以参加,喝点儿酒……这是xiaoli在大理的日常。

作为数字游民,他依靠线上工作获得收入,主要的工作是撰稿、策展,以及和NFT的相关项目,不受办公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他之前一直北京生活,疫情之后,才开始“游”起来,在上海和海南都生活过一阵子,最后选择在大理停留,现在已经待了一年。

除了找到了一种舒服的生活节奏,他也在大理遇到了很多玩得到一块儿的朋友,线上工作之外,他也会参与一些本地的活动,和朋友们一起做社区建设的工作。

xiaoli的日常

像xiaoli这样的数字游民,这几年逐渐在大理聚集起来。大理在地活动的资讯类公众号“大理好在”的创始人依澜,感受到了这一群体给大理带来的不一样的气息。

在公众号上发布的线下活动中,关于“如何更好地线上工作”的分享活动、与Web3相关的活动在增加,关于各种年轻人感兴趣的社会话题、哲学话题的探讨活动也越来越多。

依澜是一位媒体人,曾是城市资讯类杂志《TimeOut Beijing乐》的编辑,管理过公益项目与文创品牌,2016年举家移居大理。2020年9月,她着手做了“大理好在”,希望帮助来到大理的人们快速找到这里正在发生的有意思的事。

依澜说,“通过参与线下活动,来到这里的人可以很快进入到这里真实的生活状态,找到你喜欢也可能喜欢你的那群人,产生归属感。通过一个活动认识的某个人,可能将你带往这里其他你感兴趣地方,或者帮助你融入一个群体,这也许就会成为你留下来的一个理由。”

丰富的线下活动确实是大理更具吸引力的原因。

Jay和他的Web3创业团队是最近才来大理定居的。8月他们受邀来大理参加“瓦猫之夏”——一个自组织的Web3大会,之后便决定留下。

在Jay看来,留在大理是很自然的选择,“生活成本低,但是人文环境和其他的基础支持设施都很好”。团队接手了一幢曾经是民宿的房子,十几个房间,有院子和花园,一个月的租金在他们之前生活的杭州,只能租到一个三居室。

Jay在大理租的院子

来大理之前,他们曾在安吉的一个数字游民社区短暂地住过一个月,社区的氛围不错,但出了社区就是乡村,要开车一两个小时回杭州市区才能体验到文化生活。

但是在大理,“每周起码有几十个活动,涉及的范围还很广,露营、读书会、有机农业、舞蹈、音乐会、飞盘,什么都有,还有挺多很好的咖啡馆和餐厅。”

02.

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

深厚的社群文化,也不断支持着初来大理的人们。

在决定常住之前,莎莎只去过大理两次,没经过什么调研,凭着一种朴素的感受和冲动就开始了自己的实验生活。在莎莎看来,大理是一块肥沃的实验田,能以很低的成本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在北京是无法想象的。

她一开始并没有什么规划,只知道自己对食物很感兴趣,而大理有很多小众稀有的食材可以挖掘。如今,莎莎到大理不过半年多,就发生了许多的事情,做私厨、成为面包窑专家、野生菌向导……

她说,“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有社群的存在。”

社群中的朋友们一起清理院子

莎莎所在的社群一开始的建立很偶然,就是在大理本地的一次线下分享会后,嘉宾和参与的人一起吃饭交流,顺便建了一个群,就像学习小组一样。后来,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女性友好互助社群。

社群中目前有二十多人,四分之三是女性。社群中的人们相互鼓励和帮助,支持成员去创造自己热爱的事业。

“守望相助”,莎莎总是用这个词形容社群中人们的关系。

她做私厨的时候,因为一个人真的忙不过来,社群中的朋友就先后都去过她家帮忙,做的是很基础的洗菜、备菜、洗碗的工作,让她觉得非常感动。

“这是一种让人非常踏实的力量,不是花钱雇一个阿姨来帮忙可以替代的,这种支持对我来说更是精神上的,让我能够把自己的小事业做起来。”

在她看来,如果不是有社群的支持,她是无法这么快成长的。“我之前就知道自己对一些东西是有热爱的,也觉得自己有能力和天赋,然而一个人的话就常常像一滩烂泥似的什么都做不了,很难去真的行动。有朋友的陪伴,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完全不一样。”

面包窑的搭建就是她来到大理之后才去学习和实践的,虽然之前她就知道这件事情并不难,但是从想到做之间,对她来说隔了一条鸿沟,在社群朋友的共同帮助下,她才迈出了这一步。

莎莎和社群的朋友们一起建造面包窑

雨季的时候,她和当地的朋友一起合作了识菌工作坊,用到的知识都是到大理之后才学习的,通过跟当地人取经、去山上自己辨识、在网络上查找资料等各种方式,快速地完成了学习和输出。

这些拓展,也得益于社群的学习氛围。终身学习是社群坚持的理念之一,除了相关工具和方法的分享,他们还常常会阅读彼此的思考笔记,相互交流。

社群里的许多人,都和莎莎并不相似,“不会自然地变成朋友”,但社群的存在,让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关系。

这群年龄横跨00后到70后,身份各不相同的人,在相处之中,自然会有很多的碰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可爱和不可爱之处,但是我们依然还能够是好朋友,还能够守望相助,这是很难得的。”

曾经的友情更多是一对一的,现在则是一对多,社群中人们的关系交织在一起,因而更加紧密和结实,不会因为一些小的磕碰就轻易破裂。在磨合之后,也不停有新的情感生长出来。

社群中的人并不是因为什么宏大抽象的目标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关系建立在一件件具体的生活事务之上,互相串门做饭、一起庆祝生日、流动共居、帮忙建设可持续小院子、帮丢猫的成员找猫、帮忙筹备展览、共建面包窑……

移居在大理,并没有那么轻松,从生活小事到谋生,无处不需要朋友的帮助,信任也在一次次互助中积累了起来。

社群中的朋友们一起建设可持续小院

这种关系对莎莎来说,是全新的。原来在北京,交新朋友并不容易,通过兴趣结识的朋友,关系往往是很松散的,大家都很匆忙,距离又远,见一面都要双方付出很大的努力,更不必说维持密切的联系了。

但在大理,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是不用费力维护的,社群中诚挚朴素的利他情感,支撑着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建设自己的生活。

接下来,莎莎还要做面包窑的共建工作坊和发酵主题的工作坊,还打算进行很多在地食材的融合菜谱创作、通过家宴的形式输出。这些事,都不是靠自己就可以推动的,但在大理,她可以得到很多支持。

03.

一个让人成为自己的地方

“很多人刚来大理的时候,会带着一些浪漫的幻想,以为自己来了远方,就能摆脱现有的束缚,实现理想的生活状态。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我觉得,大理是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地方。”依澜这样看待大理和理想生活的关系。

因为在这里,没有什么外力去推动你,每天起床后要干嘛,都是由你自己决定,你需要去定义自己的节奏,去思考你要过怎样的生活。

依澜观察到,那些能在大理居住一年,或者更久的人,往往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自得其乐,拥有让自己觉得很自在的生活方式;第二是,有很充分的和自己相处的时间;第三是,在这里有一个自己特别想做的事儿,而且能够持续地去做,开餐厅、学乐器……在这个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里,主动去创造一种生活。

依澜和女儿

在依澜看来,“除了生态环境之外,大理给人们最大的福利,就是时空的弹性。”这里的生活成本比较低,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大,时间密度也比大城市低很多,大理古城片区,被叫做“20分钟生活圈”,想去什么地方,20分钟的车程之内都能到,节省了许多时间成本。

在这么大的时空弹性之下,每个人都有足够长的时间,足够低的成本,去打磨自己理想生活的样本。

找到内驱力,也是桃子在大理学到的东西。她并不常住大理,但每年有一两个月,都会找机会待在这里。

她在大理遇到了很多为了内心的热爱而去学习和工作的人,在跟这些人交流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以前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由外界的评价驱动的,为了赢得奖赏或者避免指责,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真正需要什么,但这其实是很重要的。

以自己最在意的东西为中心重新建立生活,寻求自我实现和现实间的平衡,是这两年桃子在大理的课题。

在大理舞蹈课上的桃子

一波又一波的人来了又走,但大理有一种气质始终没变。

依澜提到,大理本地人管“赚钱”叫“苦钱”,他们认为出去赚钱是很苦的事情,与之相对的,他们最喜欢“闲”,“出来闲”就是“出来玩”的意思,闲着,喝喝茶聊聊天,这样的生活状态就很好。

钱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赚,赚一些,就可以去享受生活。从这个语言传统就体现出,大理在价值取向上的不一样。

在大理,人们一直更关注生活本身。

“不管你以前是做什么的,获得过怎样的成功,都不重要,在这里,没有人会跟你谈论这个话题。大家更喜欢去跟有趣的人、有自己的爱好或特长的人交往,比如说特别会骑摩托车、会烤面包、会瑜伽、会画画,这些都比你的世俗成就更吸引人。”

《一人露营》

在日常都变得如履薄冰的现实下,谈论一种世俗标准之外的生活无疑是奢侈的,安稳的吸引力在如今显得非比寻常。

但不论如何,此时此地,仍然有很大的一群人,在试图寻找和建立自己的理想生活,这件事本身,就很鼓舞人。不管我们现在正在忍受着什么,我们都值得更好的生活。

采写:Purple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