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命关怀教育对全人发展和共同体发展的意义 | “呦呦鹿鸣”绿会专家访谈(第五期)

2022-10-10 18: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主办的《呦呦鹿鸣——绿会专家访谈》第五期在线上平台成功举办。本期呦呦鹿鸣邀请到张媛媛、马翰林、苏佩芬三位老师作为嘉宾,就三位共同编著的《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生命关怀教育》一书进行访谈。

《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生命关怀教育》问世于中国生态文明时代,共同幸福成为关键词。如何才能达成共同幸福,如何应对当前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社会冲突等挑战。如何培养拥有同一健康意识,富有生命关怀智慧的人。带着思考,三位老师与我们一起进行了探讨。

人的心智发展包括对自身与环境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以及反馈能力。

人们在生活经历中,不断累积关于知(thinking)、情(feeling)、意(willing)、行(action)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发展自己的心智。一个人的想法-感受-行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脑-心-身回路的行动链。

什么是生命关怀的心智模式?概况来说,就是:生态文明新时代,展望共同幸福,我们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展万有相通的“天人合一”观,对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科学探索,感受及意识到人的自身善即“作为生命之网的一份子,与动物、植物等各种生命共生共荣于地球之上”,并将之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关怀行动”。

在访谈中,三位老师就生命关怀教育对全人发展和共同体发展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张媛媛老师:

谈到全人发展和共同体发展,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知道和理解自己就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共同体中,并能意识到这些大大小小的共同体也是特别复杂的,在此基础上做相关决策。

生命关怀教育的意义首先是将儿童当成是一个全人去对待的,他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是基于与所在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及反馈的。

比如教育,从前就是一个课堂和学校范畴的事情,后来理解到来自家庭的教育、来自社区的教育,再到更大范围的,包括媒体投放的相关信息,以及日常生活,比如做核酸检测的过程。对我来讲,透过对生命关怀教育的这个研究和教育的实践,我自身对于共同体的认知也会有不断的拓展。

心智模式是先由信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信息回馈,过程中不断发展。这种刺激过程可分为“强化”或“修正”,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眼、耳、口、鼻、皮肤等感知器官所获得的信息被注意系统“捕捉”到之后,经过大脑的加工被赋予意义才真正成为心智系统所使用的信息。

现代教育的分科常常会削弱整体性的重视。生命关怀教育重视教育的整体性,一方面,要重视一个人应该是“一个心理-生理-社会的整体的人”,是生活中具有审美意识的生态全人,拥有“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念。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生活情境探索机会的过程。

重视教育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要重视每一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学生想法-感受-行为这一“体验三角”运行的整体过程。分析智力、情感智力、道德智力和系统智力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体发展,不可分割。IQ、EQ、MQ(道德智商)、SYQ(系统智商)都是在大大小小多样而具体的共同体情境中得到整体发展的。比如,从课堂小组讨论,角色分工,观点分享与倾听,帮助学生沉浸在这个班级共同体情境中,不断的去发现自己和外部的关系,是生命关怀教育实践中重要的特色。

▲苏佩芬老师:

行动亚洲从2012年开始设立生命关怀儿童教育,在设立教育项目的时候主要以五大主题学科领域,连结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的目的”为宗旨的框架。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要学位、变学霸、赚很多钱,教育的目的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从小学到高校能够认知世界、感知世界,最后能够参与世界。

教育的目的是做全人的教育发展,要懂得为人之道,如何做人。现在教育的发展阶段,国家不断地强调素质教育,教育的内容不再只是知识。如果教师的责任只是变成知识的给予者,就教学生怎么算数学题,所有的内容都是以知识性为主,将来我们会发现,人工智能可以完全替代教育工作者,社会也不再需要教师了。

现在网络上面没有什么资讯是找不到的,教师未来的工作是做什么?教育的目的最后是什么?是知识吗?不是,从知识转成力量。为什么“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不只是学科性的,知识要能够转成力量,要能够转成知道如何去做人,能够慎思明辨。现在很多孩子没有办法“明辨”,否则不会有这么多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的福祉问题。

所以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探讨为什么要做教育,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心智模式开始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因为在教育上能够去做改变,能够去提升,现在全球面临能源问题、经济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社会风气问题、校园问题等等太多挑战,我们需要回到根本去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做人。这样可能在很多的问题上就不会像现在的情况,倒过来一直去末端的解决问题,而是可以解决根源。

▲马翰林老师:

全人发展或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是近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全人发展是相对于单限度的技能教育或者人的属性发展的,即将人看作一个整体。如此,很多之前我们不那么重视的细节部分就有可能对这个整体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传统的教育就会认为像数学教育这样的技能教育很重要,还有体育教育,道德教育等等,或者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我们发现这里所谓的全面发展最终还是落脚在技能(技术与知识能力)教育上,它其实不是整体论的,而是把单限度的(外延式的)部分单独拿出来,然后拼合到一起,形成一种集成型的发展。但它还是可能忽略一些事情,比如说“生命关怀“。虽然可以把它划在德育当中。但这和传统的德育又太一样,传统的德育以人为中心的,我们只关注孝敬老人或者遵守社会公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人作为一个个体,和这个世界和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关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和自然的联系,人和社会的联系,人和他人的联系,归根结底总结为和生命的联系。这样的话题就会被我们放到全人发展或者全人教育的背景下去考虑。

很多人会说这是不是某种类型的素质教育?我想说是的,它的确是某种类型的素质教育。但它和传统的素质教育可能不同的点在于,素质教育还是带有一定的能力培养,对能力培养稍微有一点侧重,比如说到“素质”,人们会想到是某种能力。

生命关怀教育一方面也会强调能力,另外一方面更强调的是同理心的发展。并将这个发展与共同体联系起来。共同体就是社会一个又一个群落,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不同大大小小的群落中。我们要考虑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仅仅考虑这个人他会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就是不同的视角。换句话说去考虑全人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不再只是考虑这个人他自己会获得什么样的提升,他个人的能力,个人的素质会获得什么样的提升,而是这个人和他所在的共同体,或者他所在的社会,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他和社会的关系。再往外推广一点就是人和自然,和生命之间的关系,如果他能够理解到这样一个背景,他就会跳出简单的能力教育、传统素质教育的框架。

《呦呦鹿鸣——绿会专家访谈》公益对话系列节目由中国绿发会于2022年3月中旬启动,旨在推动全球建设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教育帮助人构建四种关系:即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界。生命关怀教育的一层意义在于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理解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物种,理解共同体。中国绿发会希望通过此次访谈,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生命关怀教育的重要性,察觉生命的成长与世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成之美。

文/Sara 审/Daisy 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