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锚定“双碳”|充分发挥财金政策对工业碳达峰的作用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面临巨大的降碳压力,必须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但当前地方落实“双碳”目标要求时主要依靠能耗双控等行政手段,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存在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财金政策作为市场机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应进一步发挥作用,用“市场+政策”灵活、柔性的机制引导,弥补“计划+行政”僵硬、低效的治理短板。
一、优化财税补偿机制,增强清洁低碳能源富集区获得感
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如西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均将在未来的电力供给格局中占据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碳定价机制不断完善,碳成本提高,中西部省份向东部地区大量输送清洁低碳电力,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当地产业发展空间受限,需要思考如何提振西部地区发展清洁能源的积极性与获得感。
建议构建绿电跨区域调配的区域间财政补偿机制,通过转移支付等工具,加强东部绿电消费地对中西部绿电供应地的经济补偿。建议构建跨区域产业资源补偿机制,围绕中西部清洁能源开发需求,加快布局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相关产业配套,参照西部大开发关于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政策,国家层面对相关鼓励产业予以企业所得税优惠。
二、加快完善碳定价机制,优化“双碳”目标下产能空间布局
当前,地方落实“双碳”目标的主要手段为能耗双控等行政手段,导致部分高载能产业集聚区项目落地难。以石化化工行业为例,当前中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炼油产能规模较大,长期看既不利于中国“双碳”目标实现,也严重威胁中国能源矿产安全。“炼化一体化”是该类产能的重点转型方向,推动炼油产能向下游精细化工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从全产业链视角将提高产业竞争力与附加值,降低全环节碳排放量,但提高了具体项目的能耗、碳排放指标,增加地方能耗、降碳压力。据调研,部分沿江沿海地区炼油项目转型面临该困境,亟待加强“双碳”目标实现的顶层设计,扫清产业转型的堵点痛点。
建议加快完善碳定价体系设计,强化市场机制对产业资源的配置,变革当前以地方政府为管控主体、以行政审批为主要管控手段的“双碳”治理机制。通过适时引入碳交易市场机制,加强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的低附加值产能管控与落后产能淘汰,提高企业生产的碳排放成本与准入门槛,淘汰部分低端高排“产量”。建议地方政府由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由管排放向管配额转变,通过对高载能产业碳排放配额管理,以市场化机制引导高载能产业向高附加值、低碳强度产业环节转型升级。
三、顺应产业业态演变趋势,加快完善税收政策与征管制度
原料材料替代是高载能产业实现源头降碳的重要路径。以钢铁行业为例,不同原料对应的生产工艺与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以铁矿石为原料的高炉炼钢技术路线需要大量焦炭,碳排放强度高,而以废旧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电炉钢技术路线主要消耗电能,如应用较高比重的绿电,将极大降低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废钢炼钢是钢铁行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此外,废铝、废电池、废塑料等回收资源再利用产业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但在当前税收征管实践中,由于废旧资源物资收购较大比例是与个人交易,存在无法取得进项增值税发票的情况,导致企业税收负担加重,不利于资源回收再利用相关工艺路线的推广。
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完善相应税收制度,调整废旧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各环节利益关系,降低废旧资源回收个体从业者的所得税负担(或免征个体从业者废旧资源回收相应的所得税),提高相关从业者纳税积极性。或参照农产品收购税务处理方式,企业向个体从业者收购废旧资源,可以自行开具收购发票。加大对废钢加工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废钢炼钢等资源回收再利用工艺路线推广的行业环境。
(作者孟凡达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财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王婕系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张淑翠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