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乡下人沈从文:在城市中活下来的我,只淘剩一个空壳
1922年,沈从文怀揣着大学梦离开湘西的军营奔赴北平,成为势单力薄的北漂。面对生计无着、家徒四壁窘境,沈从文却安慰自己:
新从乡下出来,什么天大困难也不怕,且从来不知什么叫失望,在最难堪恶劣环境中,还依旧满怀童心和信心,以为凡事通过时间都必然会改变。
▲ 1932年沈从文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教书
在最困难的境地,沈从文凭着自己乡下人的特质在城市立足: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但给予他灵感的永远是乡下人,土地上和水上的人,是自然本身的阳光雨露。
《七色魇》(节选)
沈从文 文
我发现在城市中活下来的我,生命俨然只淘剩一个空壳。正如一个荒凉的原野,一切在社会上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种子,或道德意义的观念种子,都不能生根发芽。个人的努力或他人的关心,都无结果。试仔细加以注意,这原野可发现一片水塘泽地、一些瘦小芦苇、一株半枯柽柳、一个死兽的骸骨、一只干田鼠。泽地角隅尚开着一丛丛小小白花紫花(抱春花),原野中唯一的春天。生命已被“时间”“人事”剥蚀快尽了。天空中鸟也不再在这原野上飞过投个影子。生存俨然只是烦琐继续烦琐,什么都无意义。
百年后也许会有一个好事者,从我这个记载加以检举,判案似的说道:“这个人在若干年前已充分表示厌世精神。”要那么说,就尽管说好了,这于我是不相干的。
事实上我并不厌世。人生实在是一本大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看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需慢慢的翻。我只是翻得太快,看了些不许看的事迹。我得稍稍休息,缓一口气!我过于爱有生一切。爱与死为邻,我因此常常想到死。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使人乐于受它的统治、受它的处置。人的智慧无不由此影响而来。典雅词令与华美文学,与之相比都见得黯然无光,如细碎星点在朗月照耀下同样黯然无光。它或者是一个人、一件物、一种抽象符号的结集排比,令人都只想低首表示虔敬。阿拉伯人在沙漠中用嘴唇触地,表示皈依真主,情绪和这种情形正复相同,意思是如此一来,虽不曾接近上帝真主,至少已接近上帝造物。
▲ 《沈从文别集》实拍图
这种美或由上帝造物之手所产生,一片铜、一块石头、一把线、一组声音,其物虽小,可以见世界之大,并见世界之全。或即“造物”,最直接最简便那个“人”。流星闪电刹那即逝,即从此显示一种美丽的圣境,人亦相同。一微笑、一皱眉,无不同样可以显出那种圣境。一个人的手足眉发在此一闪即逝缥缈的印象中,即无不可以见出造物者之手艺无比精巧。凡知道用各种感觉捕捉住这种美丽神奇光影的,此光影在生命中即终生不灭。但丁、歌德、曹植、李煜,便是将这种光影用文字组成形式,保留的比较完整的几个人。这些人写成的作品虽各不相同,所得启示必中外古今如一,即一刹那间被美丽所照耀、所征服、所教育是也。
“如中毒,如受电,当之者必喑哑萎悴,动弹不得,失其所信所守。”美之所以为美,恰恰如此。
我好单独,或许正希望从单独中接近印象里未消失那一点美。温习过去,即依然能令人神智清明、灵魂放光,恢复情感中业已失去甚久之哀乐弹性。
我实需要“静”,用它来培养“知”,启发“慧”。
▲ 1961年底到1962年初沈从文访问江西时,在井冈山所摄
宇宙实在是个极复杂的东西,大如太空列宿,小至蚍蜉蝼蚁,一切分裂与分解,一切繁殖与死亡,一切活动与变易,俨然都各有秩序,照固定计划向一个目的进行。然而这种目的,却尚在活人思索观念边际以外,难于说明。人心复杂,似有过之无不及。然而目的却显然明白,即求生命永生。永生意义,或为生命分裂而成子嗣延续,或凭不同材料产生文学艺术。也有人仅仅从抽象产生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陶醉,于是得到永生快乐的。
我不懂音乐,倒常常想用音乐表现这种境界。正因为这种境界,似乎用文字颜色以及一切坚硬的物质器材通通不易保存(本身极不具体,当然不能用具体之物保存)。如知和声作曲,必可制成若干动人乐章。
表现一抽象美丽印象,文字不如绘画,绘画不如数学,数学似乎又不如音乐。因为大部分所谓“印象动人”,多近于从具体事实感官经验而得到。这印象用文字保存,虽困难尚不十分困难。但由幻想而来的形式流动不居的美,就只有音乐,或宏壮,或柔静,同样在抽象形式中流动,方可望能将它好好保存并重现。
▲ 沈从文绘,《沈从文别集》插图
试举一例。仿佛某时、某地、某人,微风拂面,山花照眼,河水浑浊而有生气,漂浮着菜叶。有小小青蛙在河畔草丛间跳跃,远处母黄牛在豆田阡陌间长声唤子。上游或下游不知何处有造船人斧斤声,遥度山谷而至。河边有紫花、红花、白花、蓝花,每一种花每一种颜色都包含一种动人的回忆和美丽联想。试摘蓝花一束,抛向河中,让它与菜叶一同逐流而去,再追索这花色香的历史,则长发、清、粉脸、素足,都一一于印象中显现。似陌生、似熟习,本来各自分散,不相粘附,这时节忽拼合成一完整形体,美目含睇,手足微动,如闻清歌,似有爱怨。……稍过一时,一切已消失无余,只觉一白鸽在虚空飞翔,在不占据他人视线与其它物质的心的虚空中飞翔。一片白光荡摇不定。无声、无香,只一片白。《法华经》虽有对于这种情绪极美丽形容,尚令人感觉文字大不济事,难于捕捉这种境界。……又稍过一时,明窗绿树,已成陈迹。惟窗前尚有小小红花在印象中鲜艳夺目,如焚如烧。这颗心也同样如焚如烧。……唉,上帝。生命之火燃了又熄了,一点蓝焰,一堆灰。谁看到?谁明白?谁相信?
我说的是什么?凡能著于文字的事事物物,不过一个人的幻想之糟粕而已。
▲ 《沈从文别集》实拍图
天气阴雨,对街瓦沟一片苔,因雨而绿,逼近眼边。心之所注,亦如在虚幻中因雨而绿,且开花似碎锦,一片芬芳,温静美好,不可用言语形容。白日既去,黄昏随来,夜已深静,我尚依然坐在桌边,不知何事必需如此有意挫折自己肉体,求得另外一种解脱。解脱不得,自然困缚转加。直到四点,闻鸡叫声,方把灯一扭熄,眼已润湿。看看窗间横格已有微白。如闻一极熟习语音,带着自得其乐的神气说:“荷叶田田,露似银珠。”不知何意。但声音十分柔美,因此又如有秀腰白齿,往来于一巨大梧桐树下。桐荚如小船,缀有梧子。思接手牵引,既不可及。忽尔一笑,翻成愁苦。
凡此种种,如由莫扎特用音符排组,自然即可望在人间成一惊心动魄佚神荡志乐曲。目前我手中所有,不过一支破笔,一堆附有各种历史上的霉斑与俗气意义文字而已。用这种文字写出来时,自然好象不免有些陈腐,有些颓废,有些不可解。
▲ 沈从文绘,《沈从文别集》插图
上帝吝于人者甚多。人若明白这一点,必求其自取自用。求自取自用,以“人”教育“我”是唯一方法。教育“我”的事照例于“人”无损,扩大自我,不过更明白“人”而已。
天之予人经验,厚薄多方,不可一例。耳目口鼻虽同具一种外形,一种同样能感受吸收外物外事本性,可是生命的深度,人与人实在相去悬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有浩浩然雍雍然书卷气和豪爽气。然而识万种人,明白万种人事,从其中求同识差,有此一分知识,似乎也不是坏事。知人方足以论世。知人在大千世界中,虽只占一个极平常地位,而且个体生命又甚短促,然而手脑并用,工具与观念堆积日多,人类因之就日有进步,日趋复杂,直到如今情形。所谓知人,并非认识其复杂,只是归纳万汇,把人认为一单纯不过之“生物”而已。极少人能违反生物原则,换言之,便是极少人能避免自然所派定义务——“爱”与“死”。人既必死,即应在生存时知所以生。故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多数人以为能好好吃喝、生儿育女,即所谓知生。然而尚应当有少数人,知生存意义,不仅仅是吃喝了事!爱就是生的一种方式,知道爱的也并不多。
▲ 在金鞭溪,张兆和(左)与沈从文(右)
我实需要“静”,用它来培养“知”,启发“慧”,悟彻“爱”和“怨”等等文字相对的意义。到明白较多后,再用它来重新给“人”好好作一度诠释,超越世俗爱憎哀乐的方式,探索“人”的灵魂深处或意识边际,发现“人”,说明“爱”与“死”可能具有若干新的形式。这工作必然可将那个“我”扩大,占有更大的空间,或更长久的时间。
可是目前问题呢,我仿佛正在从各种努力上将自己生命缩小,似乎必如此方能发现自己,得到自己,认识自己。“吾丧我”,我恰如在找寻中。生命或灵魂,都已破破碎碎,得重新用一种带胶性观念把它粘合起来,或用别一种人格的光和热照耀烘炙,方能有一个新生的我。
生命本身,从阳光雨露而来,即如火焰,有热有光。
金钱对“生活”虽好象是必需的,对“生命”似不必需。生命所需,惟对于现世之光影疯狂而已。因生命本身,从阳光雨露而来,即如火焰,有热有光。
我如有意挫折此奔放生命,故从一切造形小物事上发生嗜好,即不能挫折它,亦可望陶冶它,羁縻它,转变它。不知者以为留心细物,所志甚小,见闻不广,无多大价值物事,亦如宝贝,加以重视,未免可笑。这些人所谓价值,自然不离金钱,意即商业价值。
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以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大意义,能用于对自然或人工巧妙完美而倾心,人之所同。惟宗教与金钱,或归纳,或消灭,因此令多数人生活下来都庸俗呆笨,了无趣味。某种人情感或被世务所阉割,淡漠如一僵尸,或欲扮道学,充绅士,作君子,深深惧怕被任何一种美所袭击,支撑不住,必致误事。又或受佛教“不净观”影响,默会《诃欲经》本意,以爱与欲不可分,惶恐逃避,唯恐不及。象这些人,对于“美”,对于一切美物、美行、美事、美观念,无不漠然处之,竟若毫无反应。
不过试从文学史或美术史(以至于人类史)加以清查,却可得一结论,即伟人巨匠、千载宗师,无一不对于美特具敏锐感触。或取调和态度,融汇之以成为一种思想,如经典制作者对于经典文学符号排比的准确与关心。或听其撼动,如艺术家之与美对面时,从不逃避某种光影形线所感印之痛苦,以及因此产生佚智失理之疯狂行为。举凡所谓活下来“四平八稳”人物,生存时自己无所谓,死去后他人对之亦无所谓。但有一点应当明白,即“社会”一物,是由这种人支持的。
沈从文一生作品精粹
代表了先生文学创作的至高水平
《沈从文别集》由沈从文生前亲自选定,是他自己认定的一生最重要作品的集合。
他的家人、弟子都参与了这套别集的编选工作。妻子张兆和、儿子沈虎雏作序;小姨子、“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为每本书的书名题字;弟子汪曾祺将整套文集命名为《沈从文别集》。
《沈从文别集》体裁包括小说、散文、传记等,一共20本。分别是:《湘行集》《凤凰集》《丈夫集》《雪晴集》《长河集》《柏子集》《龙朱集》《泥涂集》《边城集》《贵生集》《萧萧集》《自传集》《友情集》《新与旧》《顾问官》《七色魇》《记丁玲》《月下小景》《阿黑小史》《抽象的抒情》。
《边城》位列“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二。它也奠定了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湘行集》收录了沈从文最美最含蓄的“情书”。“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必可以不闷。”
《凤凰集》里有沈从文笔下最美的凤凰。我们看到了一个神奇又充满痛苦的湘西,还将与“回不去的故乡”思绪共鸣。
《长河集》则是沈从文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文学界评价,倘若完成,成就可能在《边城》之上。此外,还特别收录了沈从文与妻子、兄弟讨论《长河》的三封家书,揭秘这部巨著未完成的原因。
之所以有20本,是因为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从500万字的创作中,萃取250万字,已是精华中的精华。何况,这是沈从文生前亲自选定。
妻子张兆和在序言里谈及《沈从文别集》的编选特色:“我们在每本小册子前面,增加一些过去旧作以外的文字。有杂感,有日记,有检查,有未完成的作品,主要是书信──都是近年搜集整理出来的,大部分未发表过。”
著名作家施蛰存认为,这种编法使《沈从文别集》的价值高于其他的沈从文文集。比如,《湘行集》前,配以张兆和同一时期给沈从文的3封回信。看了那么多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也该看看张兆和写给沈从文的情书了。
张兆和说,直到整理编选沈从文遗稿时,她才“真正懂得沈从文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这个时代的我们,更需要去读去懂沈从文,汲取他的精神力量,在艰困寂寞、痛苦挫败的生活中,把生命支持下来。
《沈从文别集》
沈从文 著
大方 | 楚尘文化
内容简介:
《沈从文别集》(全20册)是沈从文生前亲自编定的一生最重要的作品。由夫人张兆和、次子沈虎雏作序,丛书由弟子汪曾祺命名,分册书名由张充和题写。《沈从文别集》(全20册)收录了小说、散文、传记、书信、文论等,这些作品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作家自己的生活记述也占据了重要篇幅,囊括了沈从文一生全部作品精粹,代表了先生文学创作的至高水平。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湖南凤凰人,苗族。14岁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1949年改行文物考古,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取得了堪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等。
编辑推荐:
★ 20世纪独一无二的作家。
胡适说他是天才,徐志摩说他值得读反复读一直读下去,巴金说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马悦然说他懂得人民的疾苦,黄永玉说他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他写下了湘西的美丽、痛苦和哀愁,他着迷于生命的鲜活与坚韧,他被自然生长而且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动,他的作品还原了他们最真实的气息。
★ 无法避开的经典。
沈从文是与鲁迅并驾齐驱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家,白话小说写作先驱。他的大量小说、散文被译成英、俄、法、西班牙等文字。美国、加拿大等国一些大学还成立了沈从文研究会。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 汇集毕生创作精华。
全套20种,250多万字,收录沈从文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沈从文一生的创作成就。
★ 编选体例别具一格。
在选编上,不是简单采用浓缩法,而是打破原有的界限,根据内容重新编排组合成集。在结构形式上,采用作品加配文的全新体例,即在作品前配以与之相关的作者书信、日记、回忆录、演讲录等史料。这些史料不仅对了解和研究沈从文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而且使作品有所归属,表里透明。这种编法,已得到著名作家施蛰存先生的充分肯定,他认为仅凭这一点,别集的价值就高于别的沈从文文集。
★ 阅读珍藏的最佳读本。
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装帧,精装印刷、款式大方、用材用工考究。内文采用胶版纸,质白、平整、细腻;封面则采用富有质感的环保幼纹纸。
★ 众多名家的文学偶像。
沈从文是20世纪集大成的“文体作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汪曾祺、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余华、阿来、王安忆等当代作家都对沈从文推崇备至。
★ 值得反复阅读的沈从文经典名言。
1.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 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3. 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4. 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
5.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6. 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7. 我近来正在一种逃遁中生活,希望从一切记忆围困中逃遁。与其尽回忆把自己弄得十分软弱,还不如保留一个未来的希望较好。
名家评论: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张充和
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表现自己。可是我和他接触较多,就看出他身上有不少发光的东西。不仅有很高的才华,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巴金
沈从文的作品,值得读者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
——徐志摩
沈从文文章写得很好,但不是故事编得好,而是整个文字结构很讲究。忘掉这一点,往往会把沈从文简单化。你看他的《边城》,遣词用句就像旧诗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讲究,很深刻,所以值得深入研究。
——黄永玉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他能不着痕迹,轻轻的几笔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微妙的感情脉络勾画出来。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国的大诗人与大画家。现代文学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上他。
——夏志清
对于沈从文,任何人讲都无法讲清,真正要了解他,认真读他的作品,品味他的一段一句一字,悟出沈从文为什么是沈从文,悟出沈从文能不能同自己有感应。你只有感应了,你就会学到他许多东西。
——贾平凹
我认为沈从文是了不得的一个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到了鲁迅那里,也许就是阿Q、闰土、祥林嫂、贺老六,是等待启蒙的一批人,可是沈从文那么热爱他们,把他们写得那么可爱,在他们受屈抑的命运里究竟还是有一点人生的美意。
——王安忆
寂寞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是这样,鸭窠围、杨家也是这样。静中有动,静中有人。沈先生擅长用一些颜色、一些声音来描绘这种安静的诗境。在这方面,他在近代散文作家中可称圣手。
——汪曾祺
原标题:《乡下人沈从文:在城市中活下来的我,只淘剩一个空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