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观察|满大街“女神节”、“女王节”,妇女节应该改名吗?
又到三八国际妇女节。但是看大街小巷和网络上的广告,你会发现这个节日似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名了,改成了“女神节”、“女王节”。就连3月7日的“女生节”好像都比“妇女节”三个字喊得响亮一些。
有不少人已经注意到近年来妇女节的消费主义倾向,因而呼吁不要让妇女节变成消费节。但是要保持妇女节的严肃属性,似乎不宜把板子打向商家。首先,节日的消费主义倾向不止体现在妇女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常被贴上消费主义的标签。
我们都生活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享受着消费文化带来的舒适与便利,因此不能对消费主义过于上纲上线,仿佛自己还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一样。与其责怪消费文化的无孔不入,不如反思为什么这些节日难以保持自身原有的魅力。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反而是消费主义拯救了一些节日。正因为有商家打折促销、装扮节日氛围,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个节日。如果没有这些积极的商家,这些节日或许只会更冷落。
回到妇女节的话题。为什么在堂堂正正的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一天,“女神节”、“女王节”之类的替代性称呼居然能反客为主,而“妇女节”这三个字竟遭嫌弃?不能简单地归之于商家太“狡猾”,而要从受众心理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商家也是在迎合消费者,从他们的选择更能看出群体心理的变化。
问题首先出在“妇女”这两个字上。“妇女”一词,古已有之。“处子曰女,适人曰妇。”未婚女子为“女”,已婚女子为“妇”,妇女泛指女性。《史记》记载刘邦进入关中之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杜甫诗:“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可以说,妇女原本是一个很中性的词。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妇女”逐渐吸附了一些负面的潜在含义。在一般人的感觉里,妇女不再是“妇”+“女”的含义,而更像是“已为人妇的女性”的意思。人们通常使用的词包括“家庭妇女”、“农村妇女”、“中年妇女”、“保护妇女儿童”,大都带有底层、弱势的含义。2017年,“88年中年妇女”这个梗在网上走红,除了“中年”与“88年”搭配形成的反差之外,“妇女”也是一个因素。
2007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提交提案建议将“三八妇女节”更名为“三八女人(性)节”。张晓梅就认为,在现代人的普遍认识里,“妇女”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女人,有知识的年轻女性多不会用“妇女”代指自己。
不过在语言的竞争中,无论“女人节”还是“女性节”都没有赢得市场,脱颖而出的反而是“女神节”、“女王节”。那么我们能否顺应潮流,用“女神节”、“女王节”来替代“妇女节”呢?答案很明显,不可以。
“女神”、“女王”虽然使用越来越广泛,但难登大雅之堂,缺乏严肃性。有人还认为,“女神”、“女王”反映出对女性的物欲化倾向:“女神”、“女王”虽然看起来高高在上,但男人只要花钱就能买得她们的芳心。
“女人节”、“女性节”其实也有隐患。比如在校女生基本不会自称“女人”,因为在一些语境里,“女人”这个词也有一些暧昧色彩。“女性节”一词的确更中性,但一旦推广开来,说不定这个“性”字也会被居心不良的人乱做文章。
许多人要挠头了,为什么一个节日名称搞得这么复杂?其实词语选择的困境也是历史上女性社会地位的一种反映。历史上,女性的故事大多是由他人代言的,是他人在称呼女性、描述女性,以致至今都没有一个约定俗成、涵盖面广、完全中性的女性对自我的称呼。
其实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既然“妇女节”已经是广泛使用的书面用语,何不既来之则安之?名词不变,难道含义就不能变吗?如果越来越多独立、自主的新女性理直气壮地过妇女节,也许“妇女”一词的弱势含义也许就会逐渐淡化以至消失。别忘了,“土豪”这个曾经的贬义词在网络文化的淘洗下,迅速就变成了中性词。我们需要一个契机,让“妇女”好听起来、新潮起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