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贾樟柯的“转身”:从资深文青到人大代表
“我所处的时代,满是无法阻挡的变化。拿起摄像机拍摄这些变化,或许是我的天命。”这是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在其出版的书籍中写下的自白。
如今,除了拍电影,47岁的贾樟柯又多了一个身份,他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工作中建言献策,代表人民履行职责。相比于此前面对媒体时的尽显低调,以代表的身份出现在会场上的贾樟柯,欣然接受了澎湃记者(www.thepaper.cn)专访,“人代会是一个很好的建言机会,大家把我们选出来当代表,就是来说话的。”他如此理解这份新使命。
从《小武》、《站台》、《三峡好人》到《山河故人》,贾樟柯的电影总在诉说着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人生,他的电影获得过不少国际奖项,他希望能将更多优秀的艺术电影带入中国,培育中国更广阔的艺术电影市场。
这一次,贾樟柯以在全国两会上建言献策为契机,大力呼吁出台文创人才引进政策,加大电影教育力度和人才发现机制,就和他的电影创作一样,他关注的始终是“人”,“因为文创产业的生产力就在人”。
谈履职:“大家把我选出来当代表,就是来说话的”
澎湃新闻:从一名从事艺术工作的电影导演,到全国人大代表,你是如何适应这个身份转变的?
贾樟柯:非常荣幸。我是在山西老家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山西人民对我的信任,这份信任让我感到,我一定要好好地尽责履职。因为这个身份确实和导演不一样,人大代表最主要的职责就是要把群众的呼声带到大会上。代表的一届任期是五年,今年我主要是学习,带来的建议都是通过本职工作所产生的一些想法,但一个代表的视野不能只是盯在自己的专业上,还应该发现一些跟民生更密切关联的事情,这是更要紧的事情。我相信,我明年会更好地履职。
澎湃新闻:这次的人代会开幕不久,你通过媒体发出了不少建言建议,相比从前来说,不少媒体人都评价你变得积极了。
贾樟柯:其实我的想法都是平常积累的,人代会是一个很好的建言的机会,大家把我们选出来当代表,就是来说话的。
澎湃新闻:你今年带来了哪些建议?
贾樟柯:比较关注两方面。一个是山西的发展,这几年除了创作之外,我主要是在山西工作,山西这两年在转型发展,这个过程中,文创产业是非常重要的,我感觉特别需要有人回去做一些贡献,也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更好的资源,把山西的事情办好。
作为山西人,我完全知道山西的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厚的,比如我们的古建筑、民歌、古壁画数不胜数,但这些资源在转型时期确实需要有人用现代化的方式去激活,进行现代化的转换,这就需要新的文化资源。我希望推动文化项目,特别是当代的、国际性的文化项目向中小城市流动。文创产业的生产力就在人,就在文创人才上,目前,人才紧缺的问题突出,就需要出台文创人才引进政策,包括针对人才的个税、福利、待遇的改善等,让人愿意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来到中小城市发展文化。
第二个建议是我的本专业,电影。中国电影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这是电影创作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我们的电影市场特别好,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各方面人才仍比较匮乏。一方面是电影教育力度需要加强,另一方面是优化人才发现机制。
谈山西:转型是成功的,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澎湃新闻:你去年在山西平遥举办了平遥电影节。为什么会选择平遥这座小城镇,而不是北京、上海这种资源更集中的大城市?
贾樟柯:去年初,山西省在北京办了一个“晋商晋才回乡创业”的会,我看到了相关的报道,又正好想办电影节,因此选择回到山西,在平遥办了平遥电影展。在筹办电影展的过程中,我觉得山西的转型是成功的,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我也发现山西人的观念都在转变。我们在跟相应的省市县进行三级沟通时,都一致认同要用市场化的方法办展,他们跟我的想法一致。当然,市场化办电影展是很艰难的事情,但它是一种新的模式,相比政府筹办更有活力,我们需要用“活水”来滋养影展。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现在的山西可以谋事,也可以成事。
澎湃新闻:办电影展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挑战?
贾樟柯: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来参加人代会之前,就这些问题跟一些同样从事文创产业的人做了很多调研,大家一致认为,文化资源缺少、不集中的中小城市,急需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大部分文化资源都集中在超大城市、千万级人口的城市,但是这些文化资源相对不集中的地区同样有强烈的需求。去年办平遥电影展,我一开始是有担心的,怕没有观众,结果8天的时间有18万人来参与,上座率93.7%。我很惊讶,最担心的事情反而变成了平遥电影展最强大的地方。这证明中小城市在当代文化项目发展上也有土壤,人们需要破除误解。
谈艺术电影:各种各样类型的影片仍在进行粗放式排片
澎湃新闻:这些年,你一直在探索中国的艺术电影院,你觉得目前在我国探索艺术电影院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去弥补?
贾樟柯:首先是市场细化还不够,现在各种各样类型的影片在同样的发行渠道和院线系统进行粗放式的排片。当然这两年也有新的尝试,比如说建立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现在加盟的已经有数千家影厅了;但对于13亿人口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终端渠道上尽快解决细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觉得还是市场的问题。市场应该支持,包括资本进入等,都是很重要的。比如,艺术电影院到现在为止还是有建立艰难的问题,即片源不足,光靠国内的艺术电影,很难支持满负荷365天的排片。那就需要引进大量国外的优秀艺术电影,这需要政策上的改进,是可以做出改变的地方。
另一方面,影院数量的增长非常快,但专注于艺术电影放映的品牌性建设还没有起来。比如,平遥电影宫刚建立,我们有独立的策展,但是才刚开始,体量还太小,只有6个影厅而已,还是希望对艺术电影有信心、有感情的资本来帮助投入。市场的问题要用市场解决,也需要用产业政策来解决。一方面是文化政策的改变带给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主体上还是应该让市场发挥作用。
澎湃新闻:那么艺术电影的市场活力从哪里来?
贾樟柯:客观来说,艺术电影目前的体量还不算太大,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艺术电影的实验性、探索性,电影语言的独特性,它对人性的洞察、社会描述的独特性,本身就具有一种不怎么通俗化的特点。如果要求艺术电影像商业电影一样都那么大的体量,我觉得是不现实的,也是艺术电影承担不了的。但艺术电影有固定受众,特别是在13亿人口的国家,培养和调动基础的、合适的艺术电影观看群体,那我们的潜力还非常大。
澎湃新闻:对于那些致力于艺术电影的青年电影人,他们应该如何去定位自己的梦想、如何去体验现实存在的问题?比如,我们注意到,往往导演剪辑版的电影时长和电影院愿意放映时长之间存在矛盾,再比如目前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在电影院的排片数量上相差比较大。
贾樟柯:首先就是艺术电影的工业、产业要更加专业化,比如艺术电影的投资人、制片人,在投资、制作一部艺术电影的时候,他应该具有艺术电影判断力和尊重艺术电影创作规律的心理准备。另外一方面,导演也应该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有强大的意志力,因为不管在什么时代,创作本身一定会纠结在市场工业与创作之间的矛盾里,你能不能坚持自我,能不能有强大的说服力,能不能够保护自己的创作?归根到底,导演本身也应该有这样的创作定力,当然也需要有应对资本、应对市场的智慧,不能要求人人都有,但最起码一种定力是可以有的。
澎湃新闻:你如何评价当前国内的院线电影市场?我们看到,有不少优秀的影片评分往往很高,但多半是以文艺片为主,而很多影片评分不高,反而能拿到很高的票房?
贾樟柯:说真心话,电影市场就是这个样子,在国外同样如此。艺术电影确实很难释放出巨大的票房产值。比如,电影媒介目前存在观众的低龄化现象,年纪轻的观众阅历比较少,他们确实比较喜欢简单的东西,喜欢适合他们年龄的东西。我觉得是很正常的,这些电影的存在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要充分释放艺术电影的生产力,迅速把艺术电影的观众动员起来。有畅通的渠道,让基本的受众人群把艺术电影的工业基础夯实,艺术电影的潜在观众和市场远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极具潜力。
但是,即使艺术电影的潜力完全释放出来,也很难和那些通俗的电影在市场上相提并论。艺术电影还是要用艺术的标准去衡量,为什么我们还是用市场的标准去衡量它呢?一定要让艺术电影和通俗电影在票房上取得同样的成绩吗?这个是违反规律的,当然也不排除有市场非常成功的个案。
谈文化输出:没有独特的电影语言,很难获得国际观众的关注
澎湃新闻:我们经常会讨论中国电影文化的输出。有一个现象,往往在国内收获高票房的影片,在国外电影市场上却难以收获巨大的成功,这是为什么?
贾樟柯:总体上来说,容易被全世界观众欣赏的影片,一定具有两部分特征。一部分就是具有巨大的共鸣性,即使是在拍一个中国的故事,但它是能够呈现一种普遍的人类能够共同理解的、有共鸣的东西的一个故事。另一方面就是电影语言本身的现代化,如果是一种相对陈旧、相对保守的电影语言,没有独特的电影语言去讲述自己的内容,也很难获得国际观众的关注。你看,我们国内每年都发行很多电影了,那全球电影的总量又有多少?而且很多地区民族自身的电影工业很发达,比如韩国,韩国观众很喜欢看他们自己的电影,那对于他们来说,中国电影毕竟是一个外语影片。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电影,电影语言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电影文化,还是其他文化的输出,最重要的是提高艺术质量。
谈自身:“我就是资深文艺青年,我还在读诗”
澎湃新闻:最近因为一些事件,一个身份引起了争议,那就是“文艺青年”。你怎么评价这个称谓?
贾樟柯:真正的文艺青年应该包容各种类型的作品,不只尊重一种类型,有非常开阔的阅读、观看视野。文艺青年对我来说是一个褒义词。一个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细腻的感情,精神生活是非常充实的,这就是文艺青年。
澎湃新闻:外界有一种说法,说你的影迷基本都是文艺青年,你自己是吗?
贾樟柯:我是资深文艺青年,我还在读诗。有人就说我,怎么现在还读诗。诗这么美,为什么不去读呢?
澎湃新闻: 在艺术创作上,你有哪些想要侧重去做的事情?
贾樟柯:今年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把电影《江湖儿女》完成。我们已经开始剪辑,接下来就是要制作完,争取今年公映。这是创作上最重要的事情。第二个就是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我们定在了今年10月11日开幕。目前已经在策展选片,包括主题、回顾展的内容。这些都在策划阶段。希望在第一届的基础上有提升,让参与影展的观众体验更好一点,尽量把年度值得推荐给中国观众的全世界年轻的电影导演都邀请过来。因为电影展之间也有竞争,我们怎么能够说服导演、制片人来到平遥,来到中国进行中国、甚至亚洲的首映,这还是一个挺繁重的工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