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逐莫扎特之声,这个90后女孩喜欢带着400斤钢琴巡演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22-10-09 15:08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随身带着数百斤的钢琴去巡演,是怎样一种奇妙的体验?

因为琴太难寻,她每次巡演都自带钢琴;为了方便拖琴,她只能住一楼的房子;为了呵护钢琴,她的家里恒温恒湿,摆满了各种加湿器……她就是“90后”早期钢琴家汪月含。

9月底,汪月含带着一台1805年瓦尔特早期钢琴的复刻琴,首秀上海,献演了两场莫扎特。“穿乐”两百年,她用莫扎特时代的钢琴,演奏莫扎特作曲的作品,带领观众一起聆听莫扎特当年挚爱的钢琴声音。

汪月含3岁和钢琴结缘。她最早知道早期钢琴是在武汉音乐学院读大学时,真正对早期钢琴有清晰的概念,是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读研究生时。

汪月含最初只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一个学期之后,越发觉得这是一个迷人的学科。从乐器的温暖音色,到手指弹奏上的不同,延伸到看待音乐的角度和方式上的差异,她彻底被早期钢琴吸引,顺理成章申请了这个专业,开始和现代钢琴并行学习。

“弹早期钢琴并没有权威的老师,他/她说的就一定是对的。”汪月含说,学习早期钢琴最根本的逻辑是,找当时的文献,弹当时的乐器,研究当时的乐谱,“老师会给引导,更多要靠自己去发掘。”

2017年留学归国后,汪月含开始积极推动早期钢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2019年起,汪月含落脚中央音乐学院,面向本科生开设早期钢琴课程。

最近演出,汪月含使用的都是一台1805年瓦尔特早期钢琴的复刻琴。这是她在捷克专门定制的,问世于2017年。

安东·瓦尔特是十八世纪下半叶活跃在维也纳的著名制琴师。1782年,26岁的莫扎特拥有了一台瓦尔特钢琴,从那之后,他所有公开演出一直使用这台琴,直到去世。

从外形、构造到声音,当时的钢琴和今天的钢琴均差异巨大。

汪月含向记者细数她手下的这台琴和现代钢琴的区别:全木质,更瘦小,更苗条;琴键小小的,黑白键的颜色相反,琴弦也极细;使用膝盖踏板,通过膝盖向上顶,而不是使用脚踩踏板……这一切外观和内里构造的差别,最终会导致声音音色的不同。

手指触键的感觉也和现代钢琴不同。虽然琴键很轻,没有现代钢琴弹起来那么“费劲”,但因为过于敏感,它比现代钢琴要难控制得多。

朋友们都笑称它为“琴宝宝”。为了小心呵护琴宝宝,汪月含的家里恒湿恒温,夏天要开空调,冬天要开加湿器。汪月含试过各种各样的加湿器,现在用的是一台巨大的工业加湿器,看起来像一个冰箱。

早期钢琴在国内堪称稀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有,但学校的琴无法外借。也因此,每到一个地方巡演,汪月含都要千里迢迢,从北京将这台连同航空箱一起重达400斤的琴运过去,光运输乐器就要花费数千上万元。

主办方支付的演出费,难以支付昂贵运费,因而最初几年,汪月含常常为了演出倒贴钱。而为了方便拖琴,她甚至只能住一楼的房子,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现实困难。

没有深入研究早期钢琴之前,汪月含也曾对它有偏见,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为什么要去干这件事儿?真正走进去之后,汪月含发现,研习和演奏早期钢琴,不管是学术价值还是听觉享受都很有意义,甚至当起了“推广大使”。

“如果你得知莫扎特和贝多芬当年听到的钢琴声音,和我们今天听到的完全不一样,是不是也会好奇呢?”汪月含笑说,无论是用现代乐器还是历史乐器,都可以很好地诠释音乐,只是诠释的方式不同,一种偏向当代人的审美,一种偏向历史上的审美,对绝大多数观众而言,多一种聆听的选择,也会多收获一份欣喜。

“在国内外专业音乐院校里,历史乐器与现代乐器的演奏者、研究者之间,隔着一道‘冰墙’——双方能互相看见,却难以触碰。而这堵‘冰墙’现在正逐渐融化。”以北京为原点,汪月含和她的早期钢琴正在逐步走向全国。

10月14日,汪月含即将回到家乡武汉,带着这台琴登上武汉琴台音乐厅,献演莫扎特专场。11月,她还将发行早期钢琴专辑《挚爱·莫扎特》,曲目和她最近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独奏音乐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