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宅兹中国”,邀您对话夏商周
• 宅兹中国:对话夏商周
人类最大的好奇来源于对自身的探索。
我们从何而来?
古生物学家、人类基因组学家们解码着“何以为人”的秘密,探寻着“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
我们的文明从何而来?
考古学家们发掘人类活动遗留下物质遗存,探究着人类创造的文明的特质与关联。
何以中国?
璀璨的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到不断碰撞、交融与发展,逐渐于何洛之间“月明星稀”。
这条文明的长河流淌不息。
若要探寻中华文明的特质,我们必将顺着绵延不绝的文化脉络向上回溯,重回夏商周。
立即进入“宅兹中国:对话夏商周”主题页面,通过六个主题揭开远古迷雾,一起领略古今不同时空背景下通过文物传达的历史与文化。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页面使用示意
城市是培育文明的土壤
城市的形态不仅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也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理念。
偃师二里头遗址遗迹地图
偃师二里头,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有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
郑州商城,作为王朝国家的都城,对城市各部分功能结构和布局的有意安排,促成了城市权威地位的表达。
安阳殷墟,遗址面积约40平方公里,发掘的手工业遗址包括铸铜作坊、制玉作坊、制陶作坊和制骨作坊,展现了当时高度发展的手工业。
书写是文明延续不断的根基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3000多年、至今还能识读的,它代表了象形的含义,又拥有丰富的内涵。
陈侯簋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上海博物馆藏
刻辞卜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H3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温县盟书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
1980年温县西张计村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针对不同的载体材料,先民们使用了不同的记录方法。
刻辞卜甲上刻划的甲骨文,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陶器、竹木简上留下的笔墨书……文字的书写架起了古今沟通的重要桥梁。
对美的追求一以贯之
对美的追求,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在社会及文化意义上,不同族群、不同考古学文化中的个体都有对美的需求和追求;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通过文化意义上的“美”的装饰,进而在社会中形成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文化认同。
金腰带饰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镶
对人类而言,创造美的活动始终处在流变之中,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近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美。通过考古,我们揭示了人类有关美的无限奥秘,这些人文之美的遗产也给予今天和未来美的创造以源源不断的支撑、激励和启迪。
镶嵌金银玉饰带钩
战国晚期(公元前275年—前222年)
新郑城关乡胡庄M342出土
郑州博物馆藏
对自然的喜爱古今亦同
通过观察生活,从自然中提取元素,先民们把当时的很多动物形象留在了青铜器或玉器上。
猪、牛、羊等是比较常见的家养动物,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祭祀用品,人们在祭祀天地、祖先的时候要宰杀这些动物,由于需求量大,人们会专门圈养牛羊作为祭祀之用。麋鹿和兔则是野生动物,人们在田猎活动中获得之后也可能献祭给祖先。
麋鹿、熊和大象等动物元素的频频出现,也表明商周时期的河南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生态环境良好,是多种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之地。
⽟⿅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1990年三⻔峡虢国墓地M2009出⼟
三⻔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鸮,又叫“猫头鹰”,也是本次特展中青铜器上多次出现的装饰元素。考古发现早在史前时期,不仅在中国,整个欧亚大陆上猫头鹰都常常作为神鸟出现,形象是神圣勇武的,是先民们普遍崇拜的对象。然而到了周代尤其是汉代以后,鸮的形象发生巨变,在《诗经》及其它文学作品中它被解读成“恶鸟”“不孝鸟”,会带来死亡与不幸。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1976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民以食为天”,由此演发出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炊器和食器。
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炊器和容器。一开始是先民们在平常用的罐、盆上附加三个足,这样可以直接在足下烧火,烹煮食物。
亚址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1990年安阳郭家庄M160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粮食的食器。
豆,是用来盛放咸菜、酸菜、盐渍肉酱等调味料的器皿。
镶嵌绿松石云纹方豆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1935年汲县山彪镇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甗,相当于一个蒸锅。它的上半部分是甑,下面有网眼,类似一个可放置食物的笼屉;下半部分是鬲,蒸汽可以从下半部分通往上面的甑。
弦纹甗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1984年安阳武官村北M259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藏礼于器”,透过这些造型精巧、工艺卓绝的器物,又可窥见其后展现的当时人们的礼制和宗教信仰。
音乐是生活的不可或缺
音,生于人心;乐,通伦理。
礼乐原是祭祀娱神的功能,周代以后成为维系社会等级制度和道德标准的礼仪规范。
蟠螭纹编钟
春秋中期(公元前670年―前571年)
1996年新郑中国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K1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比如兴起于西周的编钟,作为“乐悬制度”的最主要乐器之一,在征战、宴饮、祭祀等重大活动中都会使用到,同时也具有等级意义。《礼记》中对于编钟的使用有着这样的规定:“天子宫悬(四面悬乐)、诸侯轩悬(三面悬乐)、卿大夫判悬(两面悬乐)、士特悬(一面悬乐)”。
扫描上方二维码,开始对话夏商周
虽相隔千年,但源于共同的文化根基,我们在文明书写、审美趣味、铸器造象等方面都可以与先民共情共感。欢迎大家在本文后台留言,留下你在本次特展中感受到的与当下文化的共鸣,将有机会获得教育读物一本(共抽取10条留言,近五年出版的教育读物选一)。
•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
编辑丨石佳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原标题:《“宅兹中国”H5,邀您对话夏商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