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歌声里的黑龙江·青春放歌 | 歌声里的龙江风情
一首首经典歌曲,是历史的记忆,是时代的承载,是未来的延续,像镶嵌在黑土地上的宝石,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成为黑龙江独具魅力的音乐名片。
初听是优美动人的旋律,再听已是几代人的记忆。
歌声里的黑龙江·青春放歌
《乌苏里船歌》
作词:郭颂、胡小石 作曲:郭颂、汪云才
原唱:郭颂 发行日期:1962年
《乌苏里船歌》是由郭颂、胡小石作词,郭颂、汪云才作曲,郭颂演唱的歌曲,该曲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于1962年创作完成,1980年,该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国际音乐教材(亚太地区),1989年,郭颂凭借演唱该曲获得首届金唱片奖。
1962年,为了参加第二届“哈尔滨之夏”,作词家胡小石在郭颂的嘱托下,到黑龙江省赫哲族居住区采风,在与赫哲人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他获得了创作灵感,与此前就在赫哲族居住区采风的作曲家汪云才以及歌唱家郭颂一拍即合,磨了两三个月,创作出了这首《乌苏里船歌》 ,该曲主曲调是郭颂等人在赫哲族民间曲调《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改编完成的作品。 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黄金时段的“每周一歌”栏目播放了男高音歌唱家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祖国最东端的边境上有一条河叫做乌苏里江,那里有一群世代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流传至今的《乌苏里船歌》也成为赫哲族的浪漫印记。
1962年,哈尔滨市正在积极筹备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了寻找创作灵感,郭颂与作词家胡小石、作曲家汪云才决定下乡采风,那一年,22岁的胡小石一路辗转,跑遍了赫哲族当时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的聚居地,与渔民同吃同住同劳作。
赫哲族没有文字,因此靠世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民间曲调格外宝贵。“嫁令阔”是赫哲族民间歌曲的总称,曲调优美流畅,郭颂、胡小石便是以其中的一首《想情郎》为基调,打磨了近半年才完成《乌苏里船歌》的歌曲创作。
每当《乌苏里船歌》的前奏响起,人们的脑海中总会涌现出赫哲族人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挺立船头、引吭高歌的画面。赫哲人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声仿佛透过曲调,融入了蓝色的乌苏里江和白云飘飘的大顶子山里……
歌声里的黑龙江·青春放歌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作词:王传凯 作曲:王酩
原唱:李谷一 发行日期:1978年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由凯传作词,王酩作曲,收录于《难忘今宵》专辑中,这是一首赞颂中国边防军人的歌曲,王凯传根据自己1970年在黑龙江体验边防生活的经历,写下了歌词,作曲家王酩拿到歌词后爱不释手,迅速谱写出清新俏丽的旋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感觉扑面而来。
谁能将这首歌中独特的诗情画意准确地唱出来?李谷一成为不二人选。几十年来,这首歌正如又清又纯的边疆泉水一般,在人们耳畔欢快地流淌,它婉转动听的旋律,细腻温暖的情感,饱含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美好祝愿。
歌声里的黑龙江·青春放歌
《勇敢的鄂伦春》
原唱:童声合唱
演唱:哈工大附中艺术团小学部童声合唱团
《勇敢的鄂伦春》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一个少数民族,原以打猎为生,性格剽悍。歌曲由五声音阶,四个乐句组成。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支由远而近又渐渐远去的骑马挎枪护山林的威武的鄂伦春猎人队伍的形象。
歌曲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民的精神面貌。许多80、90后在上小学的音乐课上,都曾学到过这首歌。
通过鄂伦春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结构特征来解析其中蕴含的森林文化;鄂伦春的音乐之中,描述着丰盈宽广的森林与狩猎生活。鄂伦春民族的森林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鄂伦春文化与音乐在于启示我们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
原标题:《歌声里的黑龙江·青春放歌 | 歌声里的龙江风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