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锐评 | 赵燕妮:叙事角度看《饮食男女》中的冲突与隐忍

2022-10-07 21: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赵燕妮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叙事角度看《饮食男女》中的冲突与隐忍

作者 | 赵燕妮

【摘要】:《饮食男女》是李安代表作“家庭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唯一以中国为背景的一部。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台北市的一户传统中国家庭,中餐厨师老朱和家中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家宁之间,家庭成员关系的割裂与重构。本文主要从影片叙事的角度,分析其代际与文化所造成的冲突,以及隐忍的爱欲和天赋背后所表达的故事。

【关键词】:饮食男女;叙事;冲突;隐忍

01

影片主题与背景

《饮食男女》故事发生的年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台北市,也正是导演李安离开台湾到美国留学之前的时期。当时的台湾,正处于新社会与旧社会的更替转型之中。随着一代移民的老龄化,传统中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原有的权威地位被现代西方文化浪潮所替代,取而代之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影片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切入点,以一位台湾中餐厨师和三个女儿的亲情为线索,传统家庭内部关系的割裂与重构、代际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家庭成员情感的隐忍与释放。

影片开场用俯拍视角的大全景展现了一个繁忙拥挤的十字路口,镜头接着推进到汹涌的人群骑着摩托车与电动车缓慢穿过街道,与课间时分北大东门的路口有着如出一辙的场景。与此同时,“饮食男女”的片名浮现在屏幕中央,仿佛是为刚刚展现的台北现实生活图景挂上了标签。随着街头画面淡出,古朴的中式房屋建筑以俯拍大全景映入眼帘,用直白的镜头告诉观众,这一个以家庭为主题的故事。

李安仅用一两个镜头,就将电影所讲述的大背景和核心议题交代给了观众。这样的开场让人联想到了日版《深夜食堂》的片头:晚间的日本东京街道,交织的车流如同百川入海,汇聚成一片声光电的海洋。之后镜头便转向了小巷中“深夜食堂”的那一抹温暖人心的光。这两部电影中描绘的现代都市就像一艘永远不会抛锚的巨轮,上面承载的每个人本来如同一座座孤岛,而如果想要有归属地生存下去,就要为自己创造一个随意倾诉的容身之地。老朱一家每周日晚上雷打不动的家宴,正是出于这样的诉求。但是表面平静和谐的家宴实则暗流涌动,隐藏着关于代际、关于文化的冲突,和关于爱欲、关于天赋的隐忍。

《饮食男女》海报 (图片来自互联网)

02

代际与文化的冲突

一般的剧情片在叙事上就像一条河,在固定的发展方向上将故事推进,突发的戏剧性的事件如同沟沟坎坎,推着剧情向前。而家庭片的叙事就像一个湖,没有固定的方向,其叙事结构是旋涡状的。然而导演李安很好地协调了冲突事件之间的联系,即使人物角色繁多,整部影片依然完整紧凑。

故事的讲述以老朱为主轴,周边围绕三个女儿及她们的各种分支关系。影片中,父辈与子女代际间的矛盾、身份与角色本身的欲望、饮食男女的大欲和礼义廉耻造就的身份之间的来回冲突,凝聚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内,精巧且极度丰富,张弛又不失有趣,真情与技巧皆有。电影中有名有姓,并且与剧情相关的人物角色就接近二十个,在两个小时内将所有人物都完整塑造起来是及其困难的。但李安的表现可以用炉火纯青来评价,没有浪费每一帧、每一秒的镜头,所有的细节都指向了戏剧冲突与人物塑造。

1. 代际间的冲突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饮食男女》是唯一一部故事背景发生在中国的,但传统家庭中父女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追根溯源,这种冲突来自于家庭内部代际之间的观念矛盾。

老朱角色的塑造中,显现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理烙印。尽管老朱、老温这一代是经历过时间流变和社会变革的一代人,但仍然深受传统“父为子纲”这种大家长权威地位观念所影响。与之相对的,是从小浸染于现代西方文明之中的子女一代,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寻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拒绝父母对个人生活的干预,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

大女儿家珍和小女儿家宁与父亲的矛盾核心来源于婚恋观的差异。家珍本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在一所男子中学担任化学老师。她与体育老师朱明道确定情侣关系时并未告知朱父,他们直接省略了中国婚姻中传统的嫁娶礼节,而选择了符合自己宗教信仰、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牧师公证,这本身就是一种西方文化与中式礼节的冲突。而小女儿家宁是个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以朋友之名接近别人的男朋友后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在周日的家宴上随即公布了自己未婚先孕的消息。虽然家珍年纪最轻,却是最先出嫁,也是最早搬离朱家的。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一个“发乎情,止乎礼”的过程,子女的婚姻事宜通常需要遵循父母意愿与媒妁之言。家珍和家宁以“通知式”的表达向父亲告知自己出嫁离家的消息,象征着在现代化、高效化的西方文化面前,东方传统家庭结构与儒家伦理对人的行为限制逐渐瓦解。

二女儿家倩与父亲的冲突则来源于对独立个体的追求。在影片中,家倩是最先表现出与父亲发生冲突的。第一次家宴上,她首先提出投资房产自己搬出去住的打算,本身开放又倔强的性格与西方文化中自由观念密切相关,这也反映在父亲对其限制约束的无能为力上。如她所讲的:“想到离开那个家,一切都值了”,这句台词也体现了父女之间代际冲突与子女的反抗。

从三个女儿的矛盾可以看出,即使父权的威严依然存在,然而一次次事件的发生,“一家之主”的权威不断受到女儿们的挑战。但是不论女儿给父亲施加以怎样的压力,朱父仍然以包容的态度原谅她们的行为,比如在最后一次家宴中父亲与二女儿的和解,家倩终于能够在一直以来的“禁地”中释放厨艺,包括父亲找回自己的味觉,都象征着父女的话语权达到了调节和平衡。

《饮食男女》海报 (图片来自互联网)

2. 中西方文化间的冲突

相较于“家庭三部曲”的前两部而言,《饮食男女》的故事情节更为复杂,中西方文化冲突也叙述地更为隐晦,已经完全脱离通过构造中西方家庭的显性文化冲突来进行叙事。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中国人的社会格局并不是一捆捆绑在一起的柴,而是犹如将石子丢入水面所形成的一圈圈波纹一样,每个个体都是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的中心。在费老看来,传统中国家庭中“私”与“家”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关于中西方家庭中个人界限的问题,陈独秀也做过相关的论述,他认为“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庭为本位。”由此看来,“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是构成东西方家庭结构相异的根源,也是造成朱父与女儿们代沟的原因。

以老朱为代表受东方“家庭本位”文化影响的老一辈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因此尽管和女儿的关系早已日渐疏离,家宴的形式大过本质,却仍然坚持每周将家庭成员聚合在一起。相比之下,受西方“个体本位”影响的女儿强调个性的张扬,乐于接受新思想,对生活环境做出改变。比如影片中,家珍和家宁就在确定了未来生活规划、或找到所依之人时主动提出搬离老宅。因此,当两种文化在家宴的餐桌上相遇,必然会发生一些碰撞和冲突。

在这种碰撞中,朱父一直处于文化思想冲突的中心,这也体现了父亲仍是以家为单位的核心。也正是出于这种视角,李安把父亲放在中西文化、新旧思想的碰撞结构中进行叙事。

《饮食男女》剧照 (图片来自互联网)

03

爱欲与天赋的隐忍

李安用一种“错位的情感搁置”来叙述解构传统的父女之间的关系。开场的人群与车流象征着现代都市的标志,与老宅内做菜的老朱形成鲜明的对比,旧式的宅院隐藏在茂盛的树木中,似乎打造出了与世隔绝的一方居所。这种旧式宅院也是传统文明的象征,屋内的父亲也隐喻了其恪守传统与自身的压抑。然而在吃饭做菜的背后,影片讲的是两代人怎样处理被压抑的欲望,以及怎样在传统的压迫下重获“主体性”的过程。

1. 爱欲的隐忍

一开始,朱家父女都有着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朱父与锦荣的恋情藏在欲言又止之中;大女儿家珍因为宗教信仰以及对初恋的挂念,一直未敢追求爱情;二女儿家倩在外投资房产后急于从老宅中搬出;小女儿家宁暗恋上了同学的男朋友。每个人都面对着诸多的禁忌、障碍和期望,有些来源于社会,有些来源于家庭。整部影片似乎都在探寻“应该爱谁”以及“该如何去爱的问题”,有些答案看起来已经不言自明,但就像是二女儿家倩所说的“你有什么资格告诉我我该如何感受?”

老朱隐忍的爱情是电影中的一条隐性时间线。和比自己年轻几十岁的锦荣产生了爱情,这在当今社会恐怕会被冠以“不伦之恋”的标签,是不能被传统伦理与观念所接受的。况且,锦荣与自己女儿的年龄相当,老朱正是处于对这种尴尬境地的担忧,因此一直将这段感情隐藏在父女关系之下,不敢言明。影片中数次为老朱和锦荣的感情做了细节的铺垫:如开场做饭的场景,老朱在电话中突兀的一句“今天不说,还要等到何时说呢”;以及在第一次家宴时,他两次的欲言又止,但还是出于内心的理智憋了回去。如同他失去了味觉一样,表现了难以言说的痛苦。从种种细节可以看出,老朱压抑的情感与欲望痛苦的挣扎,这种分裂也映射了传统文化中对于所谓的“饮食男女”的分裂态度:“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可以发展成一种令人艳羡的艺术,男女则是台面下的东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

影片中也以直白的方式表现了大女儿对抗宗教与过去时对情感的压抑。这段隐忍的欲望被直接或间接地暴露在故事中,从规矩保守地独善其身,到挣脱礼俗束缚与旁人眼光,主动去爱,这种转折仿佛以活生生的例子来告诉观众,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爱,自己决定应该爱谁。在对家珍这段爱情的描写上,强调对主流叙事的摒弃,只关乎“个人本位”的标准,重获主体性。

电影结尾,老朱终于找回了他的味觉,这也是一个重获主体性的隐喻,坚持维护并不被传统社会礼俗所接受的感情,用自己的方式和社会规范作斗争。这也应和了他在家宴上说的“不能等所有菜都做好了才上桌”,长久以来,厨师们都带有一种完美和体面的仪式感来做菜,但食物的本质并非只有完美与体面,口味才是美食的灵魂,也就是“食之有味”。而朱父在清楚地认识到,并接受坦白自己的欲望时,才重新品尝到了女儿的菜肴,找回自己的主体性,真正用心品味“饮食”和“男女”的味道。

《饮食男女》剧照 (图片来自互联网)

2. 天赋的隐忍

二女儿家倩是唯一继承了父亲烧菜天赋的,也是唯一有机会传承父亲厨业的人。但囿于对传统社会对于技艺继承“传男不传女”的原则,仅仅是进厨房烧菜,也是被父亲明令禁止的。在二女儿的话语里,厨房是父亲的“禁地”,是任何人都无法踏足的。

但这种对于天分的约束却并没有影响家倩对父亲的感情。尽管经历了两段恋情,但仍可以从故事中的细节看出二女儿是和父亲最亲近的孩子,也是身上保留了最多亡妻影子的。当家倩与雷蒙在一起时,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父亲;与雷蒙共进晚餐时,她兴致勃勃地给他讲述在厨房度过的快乐童年,她说,幼年放学回家,父亲总是将她带到厨房玩耍,还经常用面糊为她烤一个糊满了糖浆和八角的戒指。家倩对于童年和父亲的美好回忆,是鲜少会在父亲和姐妹面前表露出来的。

这种情感,被家倩寄托在了关于“饮食”的符号中,成为了象牙塔一般不可被玷污的存在。而对父亲感情的隐忍,随着被约束的天赋一起被隐藏在内心。只要当压抑的天赋被释放时,这种情感才会被无所顾忌地被表达出来。在雷蒙面前,家倩十分真诚地吐露了这点“好奇怪,我好像没什么童年记忆,除非我把它们煮出来”。雷蒙显然是无法理解这点的,毫不犹豫地打消了家倩的热情,把一圈花枝套在她的手指上,又挂在耳朵上让她来吃。这种赤裸的、含有性意味的举动激怒了家倩。从她刚刚所描述的童年回忆中,“饮食”这一符号在她和父亲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同维系他们两人之间的纽带。雷蒙利用食物做出的挑逗行为,在家倩眼里是对这种父女关系的一种亵渎。在家倩心中,被“饮食”所承托的与父亲的情感是深厚且不容冒犯的。

如上文所说,家倩一半继承了父亲的厨艺,一半继承了母亲的影子。因此,在朱父和家倩相互的感情关系中,在父女关系以外还有女儿对母亲的取代。朱家母亲角色的缺失,大姐和二姐都在取代母亲的尝试中失败了。二女儿家倩是三个孩子中最为聪慧的一个,墙上母亲照片也和二女儿的模样极为相像。因此,尽管在话语权上家珍和家倩是平等的,但在父亲的视角下,与二女儿的关系却是最紧张、最富有张力的,体现了家倩在父亲心中独特的地位。

在最后一次家宴上,家倩终于实现了在家中厨房烧菜的愿望,久被压抑的厨艺得到了释放,同时与父亲原本紧张的关系随着各自欲望不再压抑而终于走向和解。她的转变是整部影片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原本最开放、最现代的人,最后却选择留在老宅。家倩选择回到厨房,是一种更加辩证地对主体性的强调,与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没有关系,完全出于自己的内在选择。女儿的留守替代了父亲的角色,父亲的离家重组是对女儿个性的延续,从这个方面来讲,二者都以曾经相对立的方式建立了主体性。

《饮食男女》剧照 (图片来自互联网)

当代际之间被文化差异所隔阂,家庭的仪式就会超过本质;当角色的身份压抑了本身的欲望,就会失去品尝生活的“味觉”。到最后,尽管曾经热闹的宅院变得冷冷清清,但家倩终于如愿进入厨房烧制自己拿手的菜肴,父亲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批评指点。曾经被父亲用家宴维系起来的、彼此压抑的旧家庭关系,依赖于每个人的本心进行了解构与重建,此时此刻,“家”的本质才体现得尤为真实。 隐忍可以是避免冲突的方式,但也可能成为造成冲突的原因。在《饮食男女》这部影片中,冲突与隐忍并非完全对立,尽管两者分别对应着外显与内隐的情感,但仍然可以在一个个体上、一个家庭里共存。正是因为中国文化这种独有的包容性,使得李安在影片中体现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同时,让观众也能重新审视个体与家庭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及鹏飞. 李安电影叙事观念研究[D]. 上海戏剧学院.

[2]盛军.《饮食男女》中的家庭文化解读[J].戏剧之家,2018(34):14-16.

[3]曲晓倩. 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父亲形象的文化探寻[D].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4]程丹蕾. 《饮食男女》与中国传统家庭文化[J]. 电影评介, 2012(24):2.

[5]费孝通.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6]陈宝旭 . 饮食男女——电影剧本与拍摄过程 [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与文化批评》2021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1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冯萱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0年,新青年网站电影夜航船出发,那是盗版DVD、电影BBS的时代。

2019年,新青年电影夜航船再度出发,期待用电影来思考人生与社会。

电影不是特殊的文化趣味,也不是喂养观众的廉价鸡汤。电影是一份邀请,一次聚集,一次分享,一种无名的大众对未来的探险。欢迎朋友们重新登船!

原标题:《锐评 | 赵燕妮:叙事角度看《饮食男女》中的冲突与隐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