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南名士丨苏州“土特产”之状元宰相文震孟
原作者:高超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世人都知道江南多才子,但却不太了解苏州也是一座状元之城,苏州一直以来都有着“姑苏状元,甲冠天下”的美誉。说状元是苏州的“土特产”是有典故出处的,清代康熙年间的纽琇在所著《觚賸续编》中记载了一则《苏州土产》趣闻:“长洲汪钝翁在词馆日,玉署之友,各夸乡土特产,南粤象犀,西秦裘罽,齐鲁檿丝海错,楚豫有精粲多材,侈举备陈,以为欢笑,唯钝翁嘿无一言。众共揶揄之,曰:‘苏州白号名邦,公是苏人,宁不知苏产乎?’钝翁曰:‘苏产绝少,唯有二物耳。’众问二者为何?钝翁曰:‘一为梨园子弟。’众皆抚掌称是,钝翁遂止不语。众复坚问其一,钝翁徐曰:‘状元也。’众因结舌而散。”虽然是笑谈,但由此可见,苏州盛产状元在当时也是世人所公认的事实。
李嘉球先生在其所撰的《苏州状元》一书曾统计,自隋朝科举创建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止,共产生了文、武状元共七百名左右,其中苏州就曾出现过45位文状元、5位武状元,文状元数量占全国的7.55%,数量居全国之首。在众多天资聪慧的文状元中有这样一位“特殊”人物,九次会试不中,已近知天命之年依然奋斗在考取功名的路上,却在第十次会试中一举夺魁,成为状元,极富传奇色彩。纵观苏州状元的历史,文震孟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位,正是锲而不舍,十进贡院,终成就文震孟的“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牒署额与待诏埒”。
文震孟(1574年-1636年),明代政治家、书法家。初名从鼎,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明末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后裔,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明朝灭亡后,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称帝,追授其“文肃”谥号。同乡徐枋在其为文震孟所写墓志铭中说他的长相“生而奇伟,眉棱上指,目光射人,与世所传文信国像无异”,可见文震孟和文天祥画像酷似,颇具正直之相。文震孟一生酷爱《楚辞》,颇有自比屈原之意,《明史》中专门著有其传。其善书,且兼工诗文。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念阳徐公定蜀记》《剃茶说》《策书圆记》《姑苏名贤小记》《文文肃公日记》《药圃全集》《药圃诗稿》等。其书法颇得家传,在当时就产生较大影响,史载其“书迹遍天下”。用笔干净利落,行草书则主要师法宋元书法家甚至晋人。
文震孟 行书《致赵宦光札》台湾何创时艺术基金会藏
但在艺术欣赏上,与文徵明对赵孟頫的书法推崇不同,其评赵孟頫书法,“赵书为艺林所珍,然余每观其笔,徵其人之无骨,滑如脂,腻如油,宁不能作一字,不可似渠一笔。余每举以示人,人皆谓余腐且偏也。”显然已经脱离了纯粹的艺术品评,更多表达的是对赵孟頫人格的轻视,因轻视其人,遂不满其书法作品。
元 赵孟頫《洛神赋》(局部)天津博物馆藏
文震孟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即因才华横溢而名噪江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20岁的文震孟就在应天也就是南京通过乡试成为举人,“震孟弱冠以《春秋》举于乡”、“以《春秋》经举应天乡试”。少年成名,年纪轻轻已经成为举人,科举之路本该顺风顺水,但造化弄人,文震孟却在第二年的会试中落第了。他并没有气馁,二十四岁再次进京参加会试,并作《北征纪行》一文, 文中多处可见“雄心飞动”、“令人志雄”等词,让一个意气风发,对仕途充满期待,准备一展抱负的青年跃然纸上。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其后一次又一次地“北征”,但都无功而返。
到万历四十七(1619年)年,已经是文震孟第9次涉足礼部贡院的考场。这一次的科举考试,更显“重要”,因为他的外甥姚希孟在这一年的会试中榜上有名,殿试名列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虽然名次不高,但毕竟成为一名进士了,可反观一同拜师授业的文震孟依然会试未中。虽然他们舅甥之间的感情深厚,不会因一个高中,一个落榜而产生隔阂。但外甥高中,自己却再次落第,换作任何人都是难以接受,可以想象文震孟当时的心情应该是相当苦闷。
明 文震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册0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仅在情感上受到打击,而且因屡试不中,文震孟还受到当时士人的轻视,饱受非议。文献中还记载了文震孟的一则故事:有一天当时的名士钟惺拜访文震亨,恰巧文震孟也在。当时的文震孟已经参加了九次会试但是全部以失败告终,年近知命依然还只是个举人身份。席间,文震孟以所作的文章向钟惺讨教是否可以考中进士。钟惺只是勉强敷衍,散后却对其他人说:“这样一个老举人,还会有什么希望。不如以举人身份选个官做算了。”言语中极尽轻视傲慢之意。最终,在文震孟殿试夺魁后,钟惺羞愧难当,为以前自己对文震孟的轻慢感到十分后悔。
明 文震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册0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天启二年(1622年 ),这一年文震孟已经48岁,以近知天命之年再次进京参加会试。经过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的三场考试,发榜后文震孟竟都榜上有名。十进礼部贡院考场,前后共历时27年,文震孟终于成了一名贡士。三月十五日,本次新科贡士参加了确定名次先后的殿试,文震孟以一甲头名成为明代第八十二位状元,《明史》中记载“至天启二年,殿试第一,授修撰”,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文震孟的高中也标志着整个文氏家族在科举之路上的成就至此达到了顶峰。
虽然这一年科举取士较多,共产生409名进士,出了不少名人,如傅冠、陈仁锡、宋贤、方一藻、姚恭乡等。但文震孟无疑是最亮眼的那个,用现在的网络语来说绝对是“最亮的仔”。徐枋为文震孟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廷对大魁天下,胪传之日,欢动辇彀,咸为朝廷得人庆。庆学士大夫无论识与不识,佥谓“应期名世,无妨晚成”。而下至贩夫舆隶、田畯野老、缁黄妇孺,通都大邑以及深岩穷谷,无不手额相告,谓“某已作状元”者,制科以来,未之有也。清初文坛领袖之一的钱谦益为此说到“胪传之日,儿童妇女皆知其名,指目为忠孝状元。”
按理说近知天命的年纪,再加上刚刚折取状元桂冠,应该走的是“沉稳持重”的路线,但文震孟刚入官场就热血沸腾,对被阉党取缔的首善书院写奏疏进行声援,无奈当时朝堂被魏忠贤等阉党把持,魏忠贤将奏疏扣押(即所谓的“留中”),并对其进行诬陷,下旨“廷杖震孟八十,贬秩调外”。此时大明朝已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逐渐走向末路,朝廷内的政治斗争也愈加激烈,这些都预示着文震孟的为官之路注定坎坷。果然不久即被“并斥为民”,最后以文震孟拒绝降调,辞官返乡告终。
朱由检即位后,文震孟被起用为侍读学士,“充日讲官”。并在崇祯八年官拜礼部左侍郎,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了当时的内阁。明朝因太祖朱元璋罢宰相之职,内阁兼有宰相职权,所以兼东阁大学士一职的文震孟实际就是当时的宰相之一,这才有了徐枋的“举一人为相而天下悦”之说。虽然文震孟仕途上官拜辅相,看似荣光无限,但可惜时间短暂。仅仅过了三个月,其就因“为首辅温体仁所忌”,被赶下了台,“惜三月而斥,未竞其用”。
虽然文震孟的为官之路并不顺利,前有魏忠贤擅权,后虽入内阁官拜辅相,但为权臣所陷,饱受排挤和陷害,一生之中三起三落(两次被迫引退 ,一次被革职),“通籍十五年,而前后立朝不满三载,天下惜之。”但文震孟最终的科举成功无论是为其自身亦或是整个文氏家族都赢得了极大荣耀。
文震孟十进贡院,历经十次会试,最终殿试夺魁,成为状元,后更是官至辅相,很多人都认为是运气成分。但是,纵观文震孟在高中状元之前的人生道路来看,其成功绝非偶然。我们今天看来其最终成功主要是四点:
首先,苏州文化发达,教育兴盛。苏州历来都有着崇文重教的传统,苏州人懂得“化民成俗,其必有学”的道理,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在苏州创建了第一座管办学校——府学,延聘当时的理学先驱、大教育家胡瑗主持,自此有了“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也”之说,随后县学、社学、义塾、私塾遍及苏州。自宋代以来,吴中文风渐趋昌盛,学风日益热炽。及至明清,几呈独步天下之势,家家重教育,户户喜读书。“诵读声比屋相闻”,以至“有司较童子试,辄及千人”。
《长物志》明 文震亨撰 明末叶刊本,现存于台北故宫
第二,家学的渊源。文震孟出生书香世家,其是“待诏征明曾孙也,祖圉子博士彭,父卫辉同知元发”,文徵明不用说,“吴门四家”之一,执吴门画坛牛耳五十年,诗书画皆俱佳;其祖父文彭也曾担任当时的国子博士;父亲文元发官至卫辉府同知(知府的副职)。其弟文震亨不仅善诗文绘画而且尤长古琴,所著《长物志》也影响深远。生于官宦之家,家学的渊源,保证了文震孟从小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第三,聪明且好学。史载文震孟“擅长诗文,精于春秋”,和他的曾祖父文徵明一样,都是诗书画三绝。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经历九次科举的失败,换做常人,应该都会萌生“退心”,但其以近知天命之年,却依然没有放弃。正是因为有着前面九次的积累,方才有了第十次的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套用今天的“成功学”的观点,正是因为天时地利,加之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最终成就了“年五十始成进士,为熹宗改元岁,廷对大魁天下”的一段佳话。
参考文献:
1.(清)纽琇:《觚賸续编》卷四·物觚《苏州土产》,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李嘉球:《苏州状元》,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清)徐枋:《居易堂集》卷十三《明故资治尹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赠礼部左侍郎谥文肃文公墓志铭》
4(清)文含撰:《文氏族谱续集》
5. 向彬:明代苏州文氏家族书法,中国书法,2016(07)
6.(明)文震孟:《药园文集卷》
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文震孟传》
8.(清)汪琬著《汪琬全集笺校》
9.(明)文震孟撰《北征纪行》,见《文肃公日记》
10.(清)钱谦益撰 :《牧斋初学集 》卷三十六 序九
11.《礼记·学记》
12. 赵孟頫正书、杨载撰文:《平江路重修儒学记》
13. 周蕴迪:《传道·修身|苏州·家风》,古吴轩出版社,2017年
14.(民国)丁祖荫等纂修:《重修常昭合志》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