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台北再现“写尽繁华”的王世贞,《金瓶梅》或是复仇之作
明代重要的史家与文学家王世贞(1526—1590),著作等身,热爱艺文,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文化领域。他主导文坛二十年,以丰富文采加上具有史观纵深的评论,观察并记录下十六世纪的大明繁华。
澎湃新闻获悉,10月5日,“写尽繁华——晚明文化人王世贞与他的志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对外展出,展览以133件(组)院藏珍品,通过展现王世贞精彩的一生与他的志业,进而一窥晚明的文化盛况,认识当时充满创意与多元竞争的文化生活,并经由王世贞的史家之眼,透视繁华下的文化底蕴。
据悉,此次展览中有8件属台北故宫博物院限展书画,包括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唐怀素《自叙帖》、南唐董源《龙宿郊民图》、元赵孟頫《鹊华秋色》等,均为美术史上的赫赫名迹。值得关注的是,罕见的金瓶梅最早刻本《金瓶梅词话》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也在展览中出现,主办方称,这一词话很可能是王世贞的复仇之作,作者凭藉强大的文化话语权与史学长才,透过文笔与史笔,让严嵩父子的奸臣形象牢牢深植于民间,也被永久载于史册。
“写尽繁华——晚明文化人王世贞与他的志业”海报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少年得志的王世贞,22岁便考上进士,但却在34岁时遭遇巨变。父亲王忬(1507—1560)惨遭陷害后,他淡出政治圈,之后多数时间留在家乡,从事著述、游历、交友、赏鉴等活动。他拥有不少收藏,对造园、书画、古籍、陶瓷、缂绣到珍玩等,都有深入涉猎。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像 (非此次展品)
主导文坛二十年的王世贞,特别推崇晋唐法书、宋画、宋瓷,并主张以图证史。他提出“画史五变”的概念,清楚点出风格的时代变化。对于当代的艺术、工艺创作,王世贞也多有评论。他于书法特别推举“吴中三家”、辨析缂丝作伪现象、批评当时明官窑盛行的状况,都显示出他具有敏锐的眼光与不趋流俗的见解。
在当时的区域竞争中,他带领苏州,与徽州、松江等新兴势力,进行精彩多样的文化角力。丰富文采加上具有史观纵深的评论,使王世贞受到众人推崇,成为文化品位认证的权威。再透过创制园林、鼓吹宗教信仰、发掘被忽视的纪实山水、倡导新风尚的纪游图绘等,更带起一片流行新风潮。
他认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因此专注于搜集、整理史料,具批判性又丰富的著述成为后世撰修《明史》的基础材料,也借由他的史家之笔,写尽世间繁华,并借此报得父仇。透过全面观察与深入评论各种艺文发展,他为后世纪录了大明盛极一时的文化盛况。
近年来学术界有关王世贞的研究相当热门,台北故宫博物院丰富的典藏恰可展现王世贞的一生志业,展现他如何以自身天赋与文化资本优势,以史家的宏观视野留下许多影响后世的言论,积极主导各式艺文活动,从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图景。
楔子:收藏与家难
民间盛传严嵩(1480—1567)为强夺王家所藏的《清明上河图》不成,而趁机报复,世贞之父王忬更因此遭陷而死。为了复仇,据说王世贞创写出脍炙人口的《金瓶梅》。严王两家恩怨复杂离奇,故事真假难辨。然而,严嵩失势后的抄家清单《天水冰山录》与《钤山堂书画记》,确实显现其惊人豪奢的财富。无论是严嵩父子的收藏,或是《金瓶梅》书中的世界,都充斥着晚明物质生活的繁华与讲究。出身官宦世家的王世贞,也是从小就熟悉书画品鉴,过着品味不凡的生活。政治势力的对抗与豪奢品味的竞逐,化为收藏的聚散,为晚明的繁华揭开序幕。
宋 张择端 清明易简图 卷(局部) 第一档 10.5—12.25
张择端《清明易简图》卷画幅上有王世贞、严世蕃(1513—1565)的假印,推测是明后期作伪者,附会王世贞父亲王忬(1507—1560)以复制的《清明上河图》搪塞严嵩(1480—1567)父子,后来惹祸致死的故事,所刻意制作的本子,借以抬高画价与可信度。
宋 张择端 清明易简图 卷(局部) 第一档 10.5—12.25
卷末有“翰林画史臣张择端进呈”款,许多招牌如“孙好手馒头”、“潘家黄耆圆”等,都与《东京梦华录》所记相同。人物面容姿态,描绘得相当仔细,活动热闹丰富,为仿本中的佳作。
唐 怀素 自叙帖 卷(局部) 国宝 第一档 10.5—11.15(限展)
唐 怀素 自叙帖 卷(局部) 国宝 第一档 10.5—11.15(限展)
唐 怀素 自叙帖 卷(局部) 国宝 第一档 10.5—11.15(限展)
唐 怀素 自叙帖 卷(局部) 国宝 第一档 10.5—11.15(限展)
唐 怀素 自叙帖 卷(局部) 国宝 第一档 10.5—11.15(限展)
怀素(约活动于八世纪后半),本姓钱,字藏真。生于湖南,后赴长安,草书受颜真卿(709—785)等名流赏识赠文,大历十二年(777)摘录写成此卷。细笔劲毫写狂草大字,全作奇踪变化,神采动荡而不失法度,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拖尾文徵明(1470—1559)跋云,本卷为北宋苏舜钦(1008—1048)藏本。明中晚期在苏州流传,也曾为陷害王世贞之父的严嵩(1480—1567)一度持有,足见当时严嵩收藏精彩之一端。
宋 徽宗 诗帖 卷(局部) 国宝 第二档 2023.2.8—3.21(限展)
宋 徽宗 诗帖 卷(局部) 国宝 第二档 2023.2.8—3.21(限展)
宋 徽宗 诗帖 卷(局部) 国宝 第二档 2023.2.8—3.21(限展)
宋 徽宗 诗帖 卷(局部) 国宝 第二档 2023.2.8—3.21(限展)
宋徽宗(1082—1135),姓赵名佶,神宗(1048—1085)第十一子,哲宗(1077—1100)之弟。喜好艺术,书画无不精工。行草正书笔势劲逸,近法黄庭坚(1045—1105),远宗薛稷(649—713),俊挺瘦劲,别成一体,称“瘦金书”。
本卷见于抄没严嵩(1480—1567)私产的《钤山堂书画记》著录,且卷首仍留明代清点籍没品的“南昌县印”半印,足证曾为严氏收藏。是宋徽宗存世书迹中字体最大的作品,行笔较小字更为挺拔刚强。
明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词话 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
《金瓶梅》中所标示的作者为兰陵笑笑生,长久以来,笑笑生的真实身份一直是未解之谜。不过,这本奇情之书于晚明问世之后,许多人坚信故事出自王世贞之手。推测的基础来自于王世贞对严嵩(1480—1567)一家的怨恨,认为王世贞经由小说的撰写,以达到嘲讽及批判严氏家族的目的。当中,经由描述西门庆与蔡太师所形成的腐败官僚,暗指严嵩一家违背礼法的政治作为,而“西门”庆这个名字与严世蕃(1513—1565)“东楼”斋号恰好相互呼应,更加深了如此的联想。
全人养成与权威建立
天生异禀,过目不忘的王世贞自小饱览群书,拥有丰富文化资本,突出于众人之上。家难之后,专心于文艺活动上,建“离薋园”以避世。后来又找到幽僻之地,开造“弇山园”,并且开放给知交好友参访,园林成为社交生活的重要舞台。过人的充沛体力,更让他可以纵横于各式雅集聚会中。王世贞早年对抗严嵩、张居正(1525—1582)当权者,有着行侠仗义的形象;不断地文会与结社,朋友满天下;再运用他的博学与批判能力,创建出一套文艺点评机制,这些都使他逐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很快地,王世贞的影响力便扩及全国,在李攀龙(1514—1570)过世后,领导文坛长达二十年以上,成为十六世纪下半叶文化界的领袖人物。
清 顾沅辑 吴郡名贤图传赞 清道光九年顾沅刊本 第一档 10.5—12.25
清 顾沅辑 吴郡名贤图传赞 清道光九年顾沅刊本
苏州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代编制的乡贤画传大多早佚,或残缺不全。藏书家顾沅(1799—1851)搜罗古今名贤图像 570 人,先是在道光年间重修沧浪亭之后,由匠师刻石,嵌入亭旁新建的名贤祠墙壁;后来才又附入小传、赞辞,雕版印行。王世贞、王世懋兄弟绘像皆出自孔继尧手笔,衣冠配饰经过审慎考证,不妄加臆测虚造,人物面容多带笑意,和蔼可亲。赞辞称世贞“精于吏事”,世懋“严正守礼”,兄弟二人“终雪父冤”,可谓公允而确当的历史评价。
明 王世贞 山园杂著 明万历间刊本
明 王世贞 山园杂著 明万历间刊本
王世贞不仅纵横文坛,亦深谙园林修筑与品评,引领江南筑园风气之先,所修建之“弇山园”更名满天下。王氏喜游览各地名园,有多篇园记传世,他认为实体园林终究会消灭,唯有诉诸文字方能“以永人目”。
明 王世贞 山园杂著 明万历间刊本
本书分上下二卷,收录题咏自家园林的诗文,书前以四幅版画呈现部分园区景观。自序提及编著此书“以代余答”,由王世贞撰写八篇园记分区介绍园景,且透过图像呈现游园路线,回应到访客人的常见疑问,是一部山园主人现身说法的林园导览书。
明 王世贞铭涵星砚
明 王世贞铭涵星砚
砚作长方抄手式,砚底挖空成斜面,可将手伸入托起,是宋代特有的砚式。砚台的墨池畔有一短柱突起,柱心为石眼,呈青绿略带黄色,一般喻为“星”。石眼是成岩过程中铁质成分不断聚集形成的结核体。宋人十分重视石眼,将黑色墨池中的石眼想像成夜空中的星或月,赋予文雅的艺术内涵。砚壁刻王世贞草书题词:“玉为质,温润而栗;金为声,和之则鸣。世贞。”此明仿宋砚充分反映王世贞等明人对于宋代文化的仰慕之情。
明 王世贞 五言草书 第二档 12.28—2023.3.21
王世贞的扇面书作传世少见,此为其一。书《秋日离薋园即事作》自作五言古诗一首,收录于《弇州山人四部稿》中。“离薋园”为王氏所建私家园林之一,位处太仓(今苏州市),筑成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
王氏书法以行草见长,且直抵魏晋堂奥,朱谋垔(1584— 1628)称其“笔法古雅”。全篇用笔灵动,墨色层次丰富。“遥”字偏旁部首“⻍”之结体与章草有关,反映书学之来历与涵养。
明 周天球 墨兰(局部) 第一档 10.5—12.25
明 周天球 墨兰(局部) 第一档 10.5—12.25
明 周天球 墨兰(局部) 第一档 10.5—12.25
明 周天球 墨兰(局部) 第一档 10.5—12.25
这件手卷是苏州画家周天球(1514—1595)1580 年为徽州儒商方用彬(1542—1608)“元素”所作。画卷分十段画各式兰草,空白处众人题跋,多达六十余则,包括苏州、徽州、江西、广东各地文人、名妓、僧人。由这些题跋可见当时江南纵横交错的人际网络,其中不乏王世贞的友人。
王世贞颇欣赏周天球的书法。此年,他应王世贞之请再度抄录《道德经》,以交换王世贞之后为他立传。
明 王世懋 行草书七言律诗 第一档 10.5—12.25
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号麟洲,王世贞弟。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著有《王奉常集》《艺圃撷余》等。善书法,兄力推引之,曰:“吾王氏墨池一派,为乌衣马粪夺尽,今遂奄然。庶几可望者,吾季耳。”显见对胞弟之期许。
本幅书《焦山访汪伯玉司马时方率子弟设大斋》七言律诗一首,草法娴熟,意气昂扬。汪伯玉即汪道昆(1525—1593),后五子之一。隆庆六年(1572)擢兵部右侍郎,故称司马。由此得见二人交游,亦可推测是三十七岁之后所作。
元 张雨 题倪瓒像 国宝 第二档 12.28—2023.3.21
这件描绘元末高士倪瓒(1301—1374)的名作,卷末有王世贞于 1565年的观跋。由相邻的同时期题跋可知,这件名迹当时为苏州著名文人张凤翼(1527—1613)收藏。1560年王世贞父亲去世后,王氏兄弟回到苏州守丧。直到1564年服满后,才较积极参与苏州文人的集会,结交各方友人。此卷卷末观跋即为一例,也可见当时苏州相互借观藏品的风雅赏鉴活动。
收藏与典籍孕育出全方位的艺文史观
王世贞长年收集书画,更喜欢对收藏进行深入的研究。被归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上力主复古,收藏上似乎也有类似倾向。奠基于所见的文物,参阅历代典籍,加上综观全局的能力,孕育出他与时人不同的艺文史观。他在书法上推崇魏晋的古雅,与当时文人喜爱宋代书法不同。对于当代书坛,他提出“吴中三家”的说法,至今仍是书史主流。绘画上他则认为应该重视宋画,力排当时以元代文人画为主流的看法,还提出“画史五变”的主张,将绘画风格演变置入历史框架中,见解独到,至今仍有其影响。对于工艺作品,他也有不俗的见解,认为当重视宋瓷,而非艺术市场上盛行的宣德、或永乐、成化的明代官窑。他更指出当时伪作宋代缂丝的状况,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与新视野。透过广泛全面性的纪录,王世贞重现了晚明艺术市场的繁荣,当时艺坛发展的盛况,且以史家纵横古今的观点,加以深度的评论,影响深远。
明 王世贞 弇州山人四部稿 明万历五年王氏世经堂刊本
《弇州山人四部稿》是王世贞早期著作的整理集结,分赋、诗、文、说四部共180卷。其“说部”收录《艺苑卮言》《宛委余编》等七种著作,展示王世贞有关文学思想理论的一家之言,以及遍考古代名物故实的渊博学识,形成全方位的艺术文化视野;而将“说”与赋、诗、文独立并列,亦属文集编纂史上的创举。《四库全书总目》评论王世贞“才学富赡,规模终大”,且“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精准道出其雄厚的著述能量与影响力。
宋 无款 松阴庭院 册页 第二档 12.28—2023.3.21
作品采俯瞰角度描绘庭院一角,主建筑悬山式屋顶,当心间为厅堂,一妇人昼寝将醒,檐廊侍女或捧水、或提布囊尾随。庭园的须弥座式花台上叠石高耸,一旁花叶繁茂,绘法极工细,为南宋小幅精品。
画面右侧存“贞”“元”连珠印半印,为王世贞藏品。王世贞深具史家涵养,从事书画鉴藏也关注画史发展,他认为不同时期的画史皆具特色,因此南宋作品也别具时代意义。
元 赵孟頫 重江叠嶂 卷 国宝 第一档 10.5—12.25
王世贞提倡对宋画的重视,因此在品赏时,也常将画作与五代、北宋大家作品相比拟,以示称赏。《重江叠嶂》即为一例。题跋中将此画与五代的荆浩(约 850—911)、北宋的李成(916 967)和郭熙(约 1023—1087 后)相提并论,足见其推崇之意。这件名迹幅首钤“贞元”连珠印,幅末钤“乾坤清赏”等印,并赋写长文为跋,是王世贞鉴赏自己收藏书画的标准样式。
唐人 明皇幸蜀图 轴 国宝 10.5—11.15(限展)
图绘唐玄宗(712—756 在位)避安史之乱逃往四川的故事,花木缤纷的崇山峻岭,衬映出络绎于蜀道的队伍。红衣棕马正要过桥者,便是唐玄宗。此画有不少摹本存世,本幅应是宋摹。画上有项笃寿印,显示曾入项家收藏,与项家交好的仇英(约1494— 1552)就有摹本传世。全幅青绿重彩敷色浓艳,山石造型古拙奇矫,是唐代李思训(约 653—718)、李昭道(675—758)风格的代表,也是明人认知中典型的唐代山水。王世贞所看过的海天落照图,即为此类风格的拟古之作,大小李将军的山水是画史五变中的第一变。
五代南唐 巨然 层岩丛树图 轴 国宝 10.5—11.15(限展)
本幅因有明显的巨然山水风格,虽未具名,仍被视为巨然作品。巨然(活动于10世纪后半),钟陵(今南京)人。南唐灭亡,随李后主降宋至汴京。善画山水,是董源(?—962)的学生,画史并称董巨。描绘山峦的长线条“披麻皴”与山顶的丛石“矾头”,为董巨山水特征。然而董源多作江南圆缓连绵山丘,巨然则有以披麻皴绘制高耸山岳之作。王世贞指称“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是山水画变化的第二波,董巨为其中的江南风格,与荆关的北方风格恰成对照。
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 轴 国宝 2.8—3.21(限展)
主山堂堂的雄伟构图,虽无画家款印,清代时归于范宽(约950—1031)名下。本幅确有近范宽风格之处,如山头密林、树木造型,与山石轮廓方折且使用侧笔皴擦,都可在《谿山行旅》图中见到。然而全幅不见雨点皴,主山气势稍弱,雾气弥漫其间,文士独坐水旁,又与范宽风格不类。本画曾为苏州王献臣(1493年进士)所藏,应为时人理解宋代巨幅作品的依据。王世贞也曾提到山水画到李成(916—967)、范宽又有了新的变化,是北宋继唐、五代之后,山水的新发展。
宋 夏圭 观瀑图 册页 国宝 第二档 12.28—2023.3.21
扇面右方两株巨松耸立,夹峙水亭,中有童仆一名,雅士二人,一人倚坐,一人举手指向右前方,只见山间一湾瀑布,缓流成溪又过水亭之下,流入前景湖中。近景杂树已带红叶,当是初秋时节。远山水渚一片烟雨迷茫,岸边小舟轻系,整体气氛悠远而自在。南宋画家常作边角式构图,更擅长描绘特定季节与天候变化下的自然景致。瀑布右侧画缘则有“夏珪”题款。一如王世贞所言,山水至南宋刘松年(1124—1182)、李唐(约 1070—1150)、马远(活动于 1190—1224)、夏圭(活动于 1180—1230 前后)又有新变也。
元 王蒙 具区林屋 轴 国宝 第一档 10.5—12.25
“具区”是太湖古名,“林屋”则是太湖中洞庭西山下的林屋洞。层叠山石以牛毛皴干擦,呈现湖石特殊质感。树木则以赭石、藤黄、朱砂点染,秋意缤纷。粼粼水波,充塞幅间。繁密构图上屋舍错落,文人快意生活其中。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是赵孟頫(1254—1322)外孙。王世贞心中的元四家是赵孟頫(1254—1322)、吴镇(1280—1354)、黄公望(1269— 1354)与王蒙(1308—1385)。他认为倪瓒是逸品,不应列入寻常的品类。他指出王蒙画风浓郁深至,而中国山水画到了黄公望和王蒙时又一变,并影响了明代吴地绘画。
唐 褚遂良 黄绢本兰亭卷(局部) 第一档 10.5—12.25
唐 褚遂良 黄绢本兰亭卷(局部) 第一档 10.5—12.25
唐 褚遂良 黄绢本兰亭卷 米芾跋 第一档 10.5—12.25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303—361)书《兰亭序》一直有如梦幻般存在。据说初唐书法家褚遂良(596—658)曾临摹其真迹,传世甚多版本。本幅为黄绢材质,内文“领”字从“岭”,反映褚临本的重要特征。王世贞购得此卷,据卷后米芾(1052—1108)所题,再作前后二通长跋,详述本幅流传过程,辩证为禇临真迹,并盛赞书法。后来传至日本再入藏“兰千山舘”,今寄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 黄庭坚 花气薰人帖 册页 国宝 第一档 10.5—12.25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四家之一。本幅约书于 1100 年,内容是1087 年左右答赠王诜(1048—1104后)的七绝一首。诗中说自己已过中年,难有心情作诗,实则过谦。全作用笔苍劲、沉着,墨色由润而枯,章法由紧渐松,当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王世贞曾称赞黄氏书法“横逸踈荡”、“饶有姿态”,并说本幅“翩翩老致而结构森然”,诚不诬也。
唐 杜甫;宋 郭知达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诗 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本
唐 杜甫;宋 郭知达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诗 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本
唐 杜甫;宋 郭知达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诗 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本
明代前、后七子高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旗帜,极力推尊杜甫其人其诗,地位更在李白之上。王世贞认为杜甫七言律诗的成就最高,臻至“圣”境;而《秋兴八首》其一,更是整个唐代七律的压卷之作,也因此成为晚明书家最热衷书写的杜诗名篇。王世懋旧藏宋广东漕司刻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诗》,是现存较早也相对完整的宋代杜诗集注本。漕司本开版宏爽、字画端劲、刻印具精,宋人书目便已誉称“最为善本”,可谓集所有宋椠佳处于一身。
明 杜堇 玩古图 轴(局部) 国宝 第一档 10.5—12.25
画面描绘滨水园林中的文士鉴赏活动。园内陈设精雅,长桌满布钟鼎炉碗等各式器用,主人坐赏古物珍玩,另一人则神情专注地审视器物,旁亦备有琴棋书画等游艺雅事。王世贞曾赞誉杜堇(约活动于1465— 1505)笔下的人物楼阁“严雅深有古意”,本幅即承袭南宋院画精谨雅致之画风。
画家题识说明玩古应求博古知今,借由考辨古物理解礼乐制度,以作为立身处事之本。作品反映明代文人好古、善鉴藏的文化氛围。
北宋 汝窑 青瓷水仙盆 国宝
水仙盆器身椭圆,口沿外侈,上镶铜扣,底部平坦,在窄边棱下有四足。水仙盆的釉色青中带蓝,器身转折釉薄处可见淡淡粉红光。器表满布开片,器外底有汝窑瓷器特有的芝麻形支钉痕六枚。王世贞在他论及一代风气之升降、变革的著作《觚不觚录》中曾提到:“窑器当重哥汝”,清楚表明其对宋代汝窑瓷器的高度肯定,这种价值观也与他书中所提的“画当重宋”相当一致。
明 永乐 甜白云龙纹高足碗
高足碗的口部外侈、深壁、高圈足。胎质细腻,碗壁细薄,全器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器身内壁锥拱云龙纹,碗心有“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王世贞之弟王世懋在《窥天外乘》中说:“……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特别标举出永乐时期内府烧造的甜白瓷器,一直到十六世纪仍受珍重的情形。
明 宣德 青花仕女图碗
仕女图碗以青花为饰,器外壁在远山近水、树木云彩之间,画有二位丽人。其中一人于阁中吹箫,另一位凌空跨凤而来。外底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双圈款。仕女图是宣德时期青花瓷器上首创且极具代表性的纹饰,除了如本件的吹箫引凤,还有乘鹤、拜月、水榭纳凉、秋夕诗意、海棠诗意等。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写道:“……十五年来忽重宣德,以至永乐成化,价亦骤增十倍。”可以看到宣德时期瓷器在当时跃升为赏鉴主流,并反映市场价格的情形。
明 成化 斗彩人物图杯
这件杯敛口,深壁,浅圈足。器外壁以水域、树林区隔成二方空间。其一画绿袍高士与携琴红服童子,立于林间松下;另一则绘有红袍男子坐于岸上,与捧书绿服童子同观水中禽鸟。器外底并有“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书双方框款。王世懋在《窥天外乘》中提到成化时期作品时,特别指出“所烧尚五色炫烂”,可见丰富多彩的作品,是十六世纪文人赏鉴成化器时的首要对象。而成化时期作品也在此时,逐渐与宣德器比肩,受到更多的追捧和赞赏。
宋人 缂丝仙山楼阁 册页 第二档 12.28—2023.3.21
缂丝除了可以欣赏,也用作书画包首,一来保护书画,二来有助于识别卷内作品种类。王世贞见过一幅缂丝《仙山楼阁》,制作精工但不太得画趣,是宋代装经函旧物。这件展品缂织楼阁人物,构图中轴对称,织造特点鲜明,与趋同绘画的缂丝确实风格有别。王世贞还提到,当时用新缂丝充当古董,以谋高价,但不难分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另一缂丝,构图为此作半幅,上方添加伪题,署名元代虞集(1272—1348)。看来,王世贞时代前后,这类“仙山楼阁”缂丝颇受欢迎,多所制作。
宋 朱克柔 鹡鸰红蓼 册页 重要古物 第二档 12.28—2023.3.21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提到,晚明以新制缂丝充作旧古董,借此索取高价。除了强调与古代绘画大师的关联,以提高缂丝书画身价外,明代还塑造出一股追捧宋代缂丝名家的风潮。如今所知宋代缂丝织手以朱克柔最负盛名,却也面目最复杂。此作是镂绘集锦册第六页。全册十一幅缂丝,大小不等,集锦而成。其中,带“朱克柔印”织印的就有四幅,面貌各不相同。本页画幅上有张镠印记,张氏为清初扬州装裱名手兼古董商,或许此册曾由张镠汇集装裱或经手。
明 文徵明 自书纪行诗 卷(局部) 第一档 10.5—12.25
明 文徵明 自书纪行诗 卷(局部) 第一档 10.5—12.25
文徵明(1470—1559),苏州人。名壁,字徵明。诗文书画具工,亦精鉴藏,苏州文坛领袖,被王世贞誉为当代三位最好的书法家之一。
此诗为其入都途中所作,过15年后书此。用笔遒劲利落,一丝不苟,讲究笔锋变化,结体紧结,笔意连绵不断,顾盼多姿。由于追随门生众多,文徵明的行草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时代风格。
明 祝允明 书陶渊明闲情赋 册页 第二档 12.28—2023.3.21
王世贞认为明代书坛中,最杰出的就是祝允明(1461— 1527)、文徵明(1470—1559)与王宠(1494—1533),而提出吴中三家的观点,至今仍是书史上的主流说法。
此册用笔利落精致,线条润泽凝练,圆厚中带着清雅气质,单字富变化巧思。撇、捺、横与竖,往往纵横伸展,起着统整的效果。此册风格独特,表现出不羁的个性,代表他在小楷上融会贯通的非凡成就。
明 王宠 千文 卷(局部) 第二档 12.28—2023.3.21
明 王宠 千文 卷(局部) 第二档 12.28—2023.3.21
王宠(1494—1533),字履吉,苏州人。去世时仅四十岁,被王世贞誉为当代三位最好的书法家之一。
书风源于王羲之(303—361)、虞世南(558—638),不过当代祝允明(1461—1527)、蔡羽(?—1541)对他影响更大。此草书布局疏朗,以拙取巧,带有朴质天真的风骨。乍看虽然平淡,然结字、笔画却相当富有变化,自有疏秀出尘与潇洒超逸的特质。
阶级与区域多重竞争的盛况
在文徵明(1470—1559)过世后,王世贞成为苏州地区赏鉴的领导者。当时晚明各地也有不少的鉴藏家,如嘉兴项元汴(1525—1590)、新安汪道昆(1525—1593)、詹景凤(1528—1602)、松江莫是龙(1537—1587)等人,这些人有的是大财主,有的是当地的仕绅或布衣,来自不同的阶级与区域,深具财力与鉴赏实力,在挑战着苏州艺文鉴赏的权威性。这个单元特别呈现了当时藏家遍布江南,收藏众多的盛况,也见证了王世贞与他们之间的竞合。清初曾有记载,王世贞带着众多苏州艺文人士访游徽州,并且与当地才俊举行了多回合的才艺竞赛。无论这样的盛大文会是否真的举行过,传闻本身却清楚描述出苏州文人与徽州商人的竞合关系。传闻的最后,徽州才俊因为得到王世贞的认可,而似乎获得了胜利。然而这个结果,更显现王世贞作为艺文领袖,以及当时才艺高低品阶的论断者的权威性。
西汉 项元汴铭玉蝉
汉代玉蝉,原是丧葬礼仪中放置于大贵族口中的用玉,借以祈求羽化重生之意,后世改变用途加上可系带的穿孔。正面及背面阴刻篆字:“金章宗御题晋右军将军王羲之瞻近龙保帖真迹,明墨林山人项元汴秘赏。”院藏三希堂法帖内的晋王羲之(303—361)《瞻近帖龙保帖》有欧阳玄至正丁酉(1357)年题跋,提到该帖瘦金体的签贴为金章宗(1189—1208)仿宣和书法。项元汴(1525—1590)为嘉兴人,是明末收藏名家,该帖亦有项氏收藏印记,因此可见玉蝉所记实与明代法帖收藏相关联。
明 歙砚附周柱款百宝嵌砚盒
圆砚,外环砚池,仿辟雍砚砚式。安徽歙石,材质细腻而发墨,是晚明仿古砚。砚附木盒,以螺钿及染色的漆、木、骨、角片嵌饰成五彩分明的花鸟图,梅干头栖着喜鹊,树下有椿花相映。盒底嵌银丝成“吴门周柱”四篆字方印。晚明流行以诸色宝石、珊瑚、牙角、螺蚌、漆木,杂错镶嵌图画者,称为“百宝嵌”。嘉、万时期最擅此技的名匠为周姓,王世贞《觚不觚录》列举名匠时,即称周治。而张岱《陶庵梦忆》书之为周柱,赞其为“吴中绝技”。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册 国宝 2023.2.8—3.21(限展)
根据题跋,卢姓画商将此帖卖给王穉登(1535—1614),后来成为刘承禧(?—1662)收藏。王忬死后,在徐阶(1503— 1583)与刘澯(1504—1563)、刘守有父子相助下,恢复官衔。王、刘二家交情非同一般,刘承禧又是《金瓶梅》的首刻出版者,更显二人关系之特殊。《快雪时晴帖》原为王羲之(303—361)的尺牍,由于真迹不传,此唐摹本遂成珍贵法帖,也是乾隆皇帝(1711— 1799)珍藏的三希之一,兼具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五代南唐 董源 龙宿郊民图 轴 国宝 10.5—11.15(限展)
董源(?— 约 962),擅画江南山水,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极为深远。画作采鸟瞰角度,以披麻皴和点苔法画出层叠山峦,树丛繁茂,呈现蓬勃生机。
董其昌(1555—1636)审定为“董北苑龙宿郊民图。真迹。”由跋文可知,万历丁酉(1597)董氏得此画于潘光录,他是潘允端(1526—1601)三子潘云夔,亦是松江书画鉴赏家莫是龙(1537—1587)的女婿。莫是龙除收藏宋元名家外,更是南北宗山水之论的开创者。此作应为莫是龙收藏遗物,亦可知松江派对董源的推崇与重视。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 卷 国宝 10.5—11.15(限展)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 卷 国宝 10.5—11.15(限展)
王世贞和项元汴(1525—1590)两人都精通书画鉴赏,且互相不服。沈德符(1578— 1642)《万历野获编》中称王为“大赏鉴”。王世贞认为项元汴(1525—1590)眼力低下,仅能以重资强取豪夺法书名画。项元汴则与詹景凤(1528—1602)说,王世贞兄弟是瞎汉,唯独作古久矣的文徵明(1470—1559)具有双眼,如今只有自己和詹才是鉴藏巨眼。此作是赵孟頫(1254—1322)1295 年为周密(1232—1298)所绘,首段华不注山,末段鹊山,中段大片水泽在前,连成一片开阔平远的视野,其间点缀茅舍、渔人,营造出恬淡平静的气氛。
明 仇英 仿小李将军海天霞照图 卷 第二档 12.28—2023.3.21
重青绿设色山水于夕阳余晖中闪闪发光,犹如仙境。卷后有吴宽(1435—1504)、文徵明(1470—1559)跋,称此为项元汴(1525—1590)托仇英(约1494—1552)摹李昭道(675— 758)之作。吴宽卒时,仇英至多十余岁,项元汴尚未出生,此幅题跋与画均伪。据王世贞记载,严世蕃(1513—1565)曾透过某太守自吴城汤氏手中掠夺一卷李昭道《海天落照图》。而汤氏曾让仇英摹过一本,后来卖给了王世贞。当时有众多此类青绿山水伪作流传于世,本幅题名虽为海天霞照,或可借以想像王世贞所收类似之作。
创领风潮定义繁华
身为当时艺文界的领袖,王世贞带动不少新兴风潮,更定义出当代的繁华。他热爱园林,生平将不少的资产投注在园林的建造上,为园林写有品赏纪游文字再加上园林图绘,对园林画的制作有更加推波助澜的作用。伴随着旅游风潮,他首创带着画家旅行,制作出风格与意义迥异于前的纪游图册,这是赞助者具体影响艺文创作的实例,更成为清代类似图绘的先例。谈到当今无人不晓的《本草纲目》,也是在获得他的认可,并为之写序推荐之下才顺利出版。王锡爵女儿昙阳子,因为王世贞的强力推荐,她的信仰很快就盛行起来。后人所作挂于他名下的《西王母传》让西王母的图像流传更广。这个单元,透过王世贞所带起的风潮,清楚反映出他“声华意气笼盖海内”的盛况,以及繁华由他定义的意气风发。
明 钱穀 纪行图 册页
此套册页原由王世贞所订制,欲记录1574年进京舟行旅程所见。然而钱穀(1508—1578)似乎不愿远行,只绘制了从王世贞的小祗园到扬州之水路景致。图册共有32开,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钱穀张复合画水程图册》的上册几乎一样,笔调却更加清丽雅致,或许是钱穀又另外重制的复本。钱穀,字叔宝,江苏吴县人。少孤贫失学,后游于文徵明门下。擅长山水、兰竹,晚年常为王世贞作画。王世贞也曾为钱穀、陆治(1496—1576)等吴门画家作传,对他们礼遇有加。
明 钱穀、张复 合画水程图 册页
明 钱穀、张复 合画水程图 册页
此套图册分为上中下三册,共有图84开,以及后副页题跋两开。由王世贞委托钱穀(1508—1578)、张复(1546— 1631)绘制。据题跋得知,这是王世贞于万历二年(1574)从家乡经大运河进京的图像纪录。前32开由钱穀绘制小祗园到扬州路途;后面52开则是张复伴随王世贞北上于途中所绘,后再交由老师钱穀加以润色而成。图册内容与传统胜景图不同,除了沿岸景致,还有原先不曾入画的行政机关与河道设施,是王世贞指导下的纪实图像,更照见王世贞以图保留历史的企图。
明 剔红八仙庆寿人物笔筒
圆柱形笔筒,髹漆厚重,漆色深红润泽,锦地之上复刻丛树、云朵及,人物,雕刻层次多,用刀直陡,具有嘉万朝雕漆的特色。笔筒中景为成列八仙,以张果老为首,手捧寿桃,献给上方的西王母。八仙是晚明流行的吉祥题材,八仙庆寿更是宋元以来戏曲中不可少的主题,只是八仙和西王母同时出现的画面中并不多见。这里的西王母盘坐于凤鸟之上,手持如意,前有侍童,后有侍女,自天而降,和八仙相迎,欢庆而热闹,是文人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作品。
明 顾绣八仙庆寿挂屏(十一) 西池王母 轴(局部) 第一档 10.5—12.25
本幅为八仙庆寿挂屏十二轴之一,素绫地彩绣西池王母。全系列除八仙外,另含西池王母、南极仙翁、和合二仙,每幅绣一仙人。
托名王世贞所撰的《有像列仙全传》中,就有刊有西王母图像。此作王母脱离人兽结合形象,而是雍容清雅的女神样貌。王母乘凤凰从天而降,侍女在侧,祥云环绕,衣带翻飞。全作绣制细腻讲究,凤尾先染再绣,绣绘结合,效果新颖;擞和针、接针、网纹绣等针法变换巧妙,设色幽雅,配色多端,呈现明代晚期以降盛行的王母意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明崇祯十三年钱蔚起刊本 第一档 10.5—12.25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明崇祯十三年钱蔚起刊本 第一档 10.5—12.25
《本草纲目》为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历代本草学的基础上,配合亲身考察所完成的药物学巨著。成书之初,李时珍曾央求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为此书作序;然而,却被王世贞看出了书稿的不足,故将此书带回修改。十年之后,李时珍带着精心修订的《本草纲目》再次拜访王世贞。王世贞对此极为满意,欣然作序。有了王世贞作序推荐,南京书商争相刊刻有王世贞序的《本草纲目》。最后由南京藏书家兼书商胡承龙将此书刊刻出版,流芳后世。
明 杨尔曾 新镌仙媛纪事 明万历三十年杨氏草玄居刊本 第二档 12.28—2023.3.21
明 杨尔曾 新镌仙媛纪事 明万历三十年杨氏草玄居刊本 第二档 12.28—2023.3.21
王锡爵(1534—1610)次女王焘贞法号“昙阳子”,在十万多人见证下于未婚夫墓前坐化升仙,在晚明成为一件轰动社会的大事,引发东南地区艺文圈广泛而热烈的关注。王世贞及其所撰《昙阳大师传》,是主导这场“造神运动”最重要的人物和文献,也带动坊间编辑出版神仙传记的风潮。杨尔曾《新镌仙媛纪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选录历代修炼成仙的女性故事,结合徽派版画艺术家的绘图和卓越刻工,透过精致的出版品推进文本、信仰与美感的传播。
王子复仇与创造历史
《金瓶梅》书中多处影射严嵩之子严世蕃(1513—1565)的奢华淫荡,很可能是王世贞的复仇之作。而完成于严世蕃伏诛后不久的《鸣凤记》戏曲,更深刻揭露严嵩父子的专权纳贿及其同党的祸国殃民,也被归为王世贞与其门人的杰作。透过《鸣凤记》的搬演与《金瓶梅》小说的流行,加上王世贞撰写的《嘉靖以来首辅传》成为明史的基础,严嵩父子的奸臣形象牢牢深植于民间,也被永久登载于史册。王世贞凭藉强大的文化话语权与史学长才,透过文笔与史笔,终报得父仇。家难与宦海浮沉让王世贞致力于艺文创作与评议,晚明的繁华也借由他的观察与书写,传诸后世,经由他的领导,而有了新的风貌。
明 佚名 鸣凤记 明虞山毛氏汲古阁刊清代修补本 第一档 10.5—12.25
《鸣凤记》描述明嘉靖年间朝廷有夏言(1482—1548)、杨继盛(1516—1555)等八位忠贞谏臣,前仆后继力抗严嵩(1480—1567)父子盗权济恶的暴行;剧中人物多以真实姓名登场,部分情节也依循史事加以发挥,堪称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或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反映当代重大政治事件的传奇作品。剧作问世后,传唱搬演,历久不衰,严嵩巨奸大恶的形象和评价,也深植人心。正因这样的文学感染力“令人有手刃贼嵩之意”,明、清以来有不少学者都认为《鸣凤记》的作者正是王世贞或其门人。
明 王世贞 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 明刊本 第一档 10.5—12.25
明 王世贞 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 明刊本 第一档 10.5—12.25
明 王世贞 嘉靖以来首辅传 清乾隆间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国宝 第二档 12.28—2023.3.21
四库全书所录之《嘉靖以来首辅传》,明万历刊本原名《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为王世贞重要作品。
史学是王世贞著述的要项之一,并以之评点世事。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另置内阁辅政,内阁首辅地位自是重要。此书乃纪明世宗、穆宗、神宗三朝阁臣事迹,另兼及相关人士附之,生动刻画了各传主的事迹。与王家有着各式恩怨情仇的严嵩(1480—1567)父子所占篇幅甚重,虽论述不免有所争议,却成为后世论断严嵩父子功过形象的重要来源。据悉,此次展览将分两个档期展出,第一档期为2022年10月5日—2022年12月25日;第二档期为2022年12月28日—2023年3月21日。
(本文整理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相关资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