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曹阿民委员关注补习乱象:网络授课若无限膨胀将裹挟所有人
今年两会,课外补习乱象无疑已经成为热议话题。3月3日下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部长通道”时,就表示要对野蛮生长的课外补习班通过行政法规等进行治理。
“现在一些课外补习班,脱离了补习原来拓展兴趣的本意,后果就是如果大家都课外补习,学校一个班里可能有一半的学生都已经学过课堂内容,老师也没办法上课了。这样一来,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被打乱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这种补习乱象不仅打乱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也引起了家长们的普遍恐慌,“每个人都担心自己不补别人补了怎么办,害怕自己落后了。”
“正常教学秩序遭到破坏”
在他看来,纯粹的“提前学”并不能带来学习能力的提升,“无非是我初一学了初三的课,只是提前了学习进度,并不是能力提高了。”而同一个班级里如果一半的学生都超前补课,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就遭到了破坏。“因为考的是同一张卷子,我早学了就占便宜,好比体育比赛,有人已经提前跑了,大家都抢着提前跑,那就都乱掉了。”
他指出,课外超前补习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应试考试分数,学生们的负担因此加重。“在学校读完,又去另一个地方去读,更多的时间花在路上,还不如在学校里统一上课。而且外面很多非正规的补习上完以后,学生在校内都不一定愿意再听了,因为都上过一遍了。”
据他观察,这种超前补习的现象甚至已经蔓延到了幼儿园。“因为升小学也要考试,超前学一些东西,把学习计划一点点向前推,这样的代价太大了,牺牲了孩子的休息时间,这些时间用在其他方面,本可以提高很多知识和兴趣的。”
看到周围不少家长的孩子都抢着提前学,学生们周末负担加重,他也产生了新的担忧:这些孩子未来不想学习了怎么办?
“进入大学以后,孩子们想到读书就是天天补课,如果留下这个记忆的话,可能学习欲望都没了,这样的话,教育就彻底失败了。”曹阿民指出,教育的本意是打好基础,使学生对知识有好奇心和独立思考,如果一味地做题应试,“把学习兴趣都搞没了”,对学校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都未必是好事,成为了一个需要治理的社会问题。
“补课可以,但是不能超纲,补的最好是非考试这些东西,比如摄影、美术等兴趣类,但现在这一情况很难管,很多课外补习都是网络化的,需要政府加以规范。”
“家长有金钱和时间双重负担”
除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之外,他还观察到,高昂的补课费给学生家长带来了金钱和时间的双重负担。
“现在好一些的补课费用都要几百块,最差的也要一两百块。以前学生是哪门课不足补哪门课,现在很多学生是每一门课都补。一门课一年就是一两万,几门课就是几万。有一些年轻家长,工资的一半都花在孩子补课上,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
与主动性的特长培养不同,家长在课外大量补习前显得十分被动。“花再多钱也要去学,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就好像大家都喜欢玩电子游戏,但商家过度放纵向孩子们推销,这就必须得治理。”
因此,单纯地靠家长转变观念,很难改变这一现象。“这是个社会行为,很多家长是被绑架消费的,补课不是本意,而是迫于无奈。为什么很多孩子希望到民办学校上学,因为在校时间长,公办学校可能三点半下课了,民办能到五点半,这多出来两小时是能在学校上课的。”
把课外补习的行业规范化,是不少代表和委员今年共同的呼吁。在曹阿民看来,课外补习尤其是网络授课,如果无限膨胀,“所有人都会陷在补习的漩涡里。”
不少课外补习班大量投放广告,通过舆论制造压力,引起了家长的焦虑。他指出,对这种大型的网络远程教育的企业运营,应该有一些规范的措施。“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不一样,很特殊。一旦商品化,那就不受控制了。”
“要出台一些明确的措施,把不能碰的红线列出来,然后让社会来监督。利用家长对应试教育的焦虑来无限扩张某一产业,把教育完全商品化,这样并不合适。”他表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