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81

一刻钟|这家社区图书馆如何让居民“一见”如故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邹娟
2022-10-07 07:4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步行15分钟,在上海会遇见什么?

一家咖啡馆、一个便利店,又或是一座街心公园?

生活的转角,藏着更多细节和可能。

2022年国庆假期,澎湃新闻推出“一刻钟”特别策划,把目光投向“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向往诗和远方,也珍惜身边的烟火和日常。本篇聚焦一家与社区共成长的民营图书馆。

社区居民的社交和文化需求有多大?

2022年国庆节当天,上海瑞虹天地月亮湾二楼,一家名为“一见”的民营图书馆试运营。

对很多爱书人来说,“一见”并不陌生。2019年,一见图书馆在南昌路一幢老屋开业,之后,随着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在此处取景、许知远的《十三邀》节目在这里录制,图书馆迅速走红。

关闭前的“一见”南昌路馆。(来源:一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有着文艺基因的“一见”,定位着眼于社区,既要做“家门口的文化合集”,也希望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方式提案者”。

在这样社区图书馆,除了阅读,还有内容分享、跳蚤市场、桌游比赛、体验“馆长”等线下活动,甚至是家长会的举办场地。

“我们不卖书,更多的,是想做一个基于社区的线下文化内容平台。”“一见”创始人杨俭秋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开在不同地段的“一见”,线下活动也有不同“特质”,往往是根据附近的社区人群,对每家图书馆再做风格细分。

“一见”碧云馆内景。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摄

“我要做什么”

杨俭秋习惯别人叫他“老杨”。

2019年,一见图书馆南昌路店开业的时候,老杨40岁。都说四十不惑,不过,在创办“一见”之前的一两年,也许是老杨思考最多的时候。

杨俭秋说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爱读书,也爱创业。研究生时攻读金融专业,2012年第一次创业,和大学同学做电子商务;2014年7月,又和其他一些在圈内认识的朋友,创办了一个软件服务数据管理项目;到2017年底,老杨的创业出现“空窗期”。

“可能是人生经历到了那个点,那时候我想得最多的,是‘我要做什么’?”老杨说,他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大道上。“物质上,大多数人什么都不缺,但精神层面的发展,是否跟上了物质的发展呢?”基于这样的思考,老杨定下做一个文化创业项目的方向。后来,经过多方考察以及与友人探讨,最终将目标锁在了社区图书馆。

“我们的定位,就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来满足社区关于社交和成长的需求。”老杨说道。

《爱情神话》中的一见图书馆场景。

针对社区定位,一见图书馆也通过微信公号的一篇文章分享了思考:社区图书馆的优势之一是“在地性”,一个称职的社区图书馆,应当是了解这个社区的,应当是社区功能的一分子。那么它就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书籍与阅读,文化交流和身心成长,也可以激发社区的活力,提升社区的互助与自治,从而分担一些社会功能,实现一些社会价值。

在一见图书馆看来,社区图书馆的意义不止是服务于社区,更重要的是与社区共同生长。

《爱情神话》中的一见图书馆场景。

2020年,南昌路店出现在热映的沪语电影《爱情神话》里。影片中,这里是老乌张罗着为老白办画展的地方之一。“你一旦开始阅读,也就会永远自由”,一见图书馆小花园里的这句话,定格在电影镜头里。之后,《十三邀》节目组在这取景拍摄,许知远、刘擎就在它的露台上神聊。

这样的机遇让“一见”的知名度迅速打响。

“一见”碧云馆外景。受访者供图

2021年12月,“一见” 碧云馆开业;2022年7月,受疫情影响,“一见”南昌路馆暂别书迷。同年8月7日,“一见”保利时光里滨江馆开业,瑞虹馆也正在装修。

“一见”瑞虹馆还在布置完善中。

在情怀和商业当中找到平衡点

10月3日,澎湃新闻记者在“一见”瑞虹馆看到,店内一半的书籍已上架,阅览室、活动室、休息室、教室等格局已一目了然,部分工程正忙着收工。店内合作的美术、书画课程已开始招生。店门口的滚动海报上,“职业体验:小小图书馆馆长”等体验活动排满了整个国庆假期。

“一见”瑞虹馆门口的小黑板。

店员介绍,“一见”每一家店都不卖书,如果你经过这家图书馆,可以在里面坐下,随意翻阅书籍,如果想将书借回去读,则需要办理会员。

“一见”图书馆不卖书,“书非借不可读也”。

老杨说,作为一个创业项目,“一见”必须在情怀和商业当中找到平衡点。“所以我们定位自己主要的经营模式,其实是一个基于社区的线下文化内容平台。”

有意思的是,开在不同社区附近的图书馆,“气质”上会有微妙的差异。

“一见”碧云馆层出不穷的活动。

在碧云馆,澎湃新闻记者进门看到一方昆曲服装展示区。老杨介绍,碧云社区,国际友人和家庭亲子会员比较多,所以这家店自然而然主打“国际和亲子”。

不难发现,“一见”碧云馆的英文原文绘本书比重偏多。开业一年多来,除开疫情封控的那几个月,这里几乎每天都有线下活动,而且社区属性更为明显。比如举办过多场周边学校的家长会,与学校联合开展义卖或跳蚤市场,还办过社区达人秀,请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做古文物分享等。国庆期间,碧云馆还有针对社区居民的桌游比赛,以及面向会员开展城市写生课程等。“我们的活动,一家人一起来参加的很多。”老杨说道。

“一见”滨江馆外景。受访者供图

而滨江馆靠近西岸,“艺术和旅行”成为亮点,馆里有很多旅行类书籍,平时艺术相关活动偏多。将来,瑞虹店规划主打“经典与潮流”,既有学术,也契合周边商业圈潮流。

试运营中的“一见”瑞虹馆一角。

老杨称,线下文化内容平台有巨大的发挥空间,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社区人群的引流效应是商圈青睐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一见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补充,也是受到社区和街道欢迎的。

10月16日,“一见”瑞虹店预计正式开业。明年的开店计划也在筹备中,主要受众依然离不开社区。

王璐瑶 设计

    责任编辑:徐晓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281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0)
    发表
    加载中
    • “模圈黑马”来了
    • 中央冬春救助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
    • 全国范围内流感活动强度已降低
    • 美凯龙:经协商公司副总经理蒋小忠将于2月1日起解除劳动合同
    • 爱丽家居: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在1.1亿元到1.46亿元之间,同比增加41%到87%
    • 唐代高适的一首诗,有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早期对笨重的手提电话的一个俗称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