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意大利电影大师贝托鲁奇回忆《末代皇帝》
原创 雅众文化 雅众文化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我的无限痴迷:贝托鲁奇电影随笔》
意大利国宝级导演贝托鲁奇
电影文集首度引进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意大利电影大师,他留下了诸多影史经典,多次荣膺国际电影大奖。其作品擅以极具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探索身份、道德、欲望与爱的种种边界。
深度回望
影坛生涯及作品
本书梳理诗人之子的电影观念脉络,展示贝托鲁奇作为电影评论人又一面向,侧写一位梦想家卓越、激情并充满创造力的一生。
雅众出品的《我的无限痴迷:贝托鲁奇电影随笔》汇集了贝托鲁奇从影四十余年中撰写的重要评论文章,字里行间充满回响和暗示,行文简练而引人遐思,又像他的电影画面一般恣肆而生气蓬勃。
在这里分享《我的无限痴迷》中的评论文章一篇。让我们从导演的视点出发,解读《末代皇帝》中的少年溥仪。
走绳索之人的梦
(《末代皇帝》)
如今,骆驼背着《遮蔽的天空》,迈开它精瘦而不知疲倦的双腿,离我渐行渐远之时,人们又要我回忆起了《末代皇帝》。
在思绪的漫游中,首先出现的,是一个要追溯到1986年夏天的梦。那时候刚开机几周。他们在紫禁城的上空拉起了一条极长的黄色绳索,呈南北向,我就是那个走绳索的人。我一直有恐高症,往下看的时候不禁战战兢兢。我看到了那座巨大的迷宫, “H” 型的建筑形状一直延伸到看不见为止;庭院之后还是庭院,楼阁之后仍是楼阁。宫殿的数量一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而不是一万,因为这个数字属于皇帝——天子、万岁爷。
考察的时候,我们多次问中国向导:谁设计了那座楼阁,谁雕了那个乌龟,谁画了那只仙鹤?伴随着困窘和微笑而来的,总是含糊的回答:清朝,1644年 – 1911年。
在中国的所有不同之处中,最让我难以接受的,就是将艺术视为集体所有(同时也是集体创造)的这个观念,还有个人艺术家受到的漠视。在我们前十周进行拍摄的片场中,我像着了魔一样,每天都会问自己同一个问题:紫禁城的秘密是什么?
现在,走悬索的人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地面上。他站在乾清宫半明半暗的光影里,面前正好是一个小小的空御座。这里有上百个御座,散布在各处,没有任何皇帝在上面坐过,但我要寻找的答案,就在那个御座上。
这座巨大迷宫的终极意义在于皇帝“登基–退位”的无尽重复。每天都有超过二万五千的中国游客从这个疆域广阔的国家中最遥远的角落到来,参观紫禁城,用目光寻找着帝王传奇的痕迹。
各个迥异的种族、语言和文化都凝聚在同一段记忆里。在对宁静的圆明园日复一日的拍摄中,传奇也在每天复活重演。溥仪的存在被完全限制在一种重复之中,或者说,他被迫一再地重复登基加冕时的那种狂喜——当小皇帝跑出太和殿的阴影,奔向那片黄色帷幕时的喜悦。黄色帷幕像风帆一样鼓起,向他展示出外面的世界,让他在童稚的幻想海洋里起航。那一天,溥仪作为皇帝、作为男人,得到了新生。
如果说,成年的他陷入了日本人的陷阱,难道这不是因为他想再次称帝,重新获得新生么?
他三岁时,穿过那片黄色纱幕后,看到众人在他面前叩头称臣时感到的那种无所不能的快感,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弗洛伊德告诉我们,在家庭的环境中,所有的小孩都觉得自己是皇帝,可以在自己的幻想中杀死别人或让他们起死回生。对溥仪而言,这些幻想都是现实。从三岁到十岁间,他将做皇帝当成游戏,处罚又施恩,直到最终睁开眼,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座空剧场里的君王。他很快明白自己要为这种无所不能付出极高的代价——失去自由。他每次施展帝王权威时,都会意识到自己是囚徒。所以他几乎变成了一个演员,学会了表演自己的生活——先是在紫禁城中冷清的戏台上,后来在寒冷、幽闭、滑稽而悲惨的满洲国。
溥仪的死不是一个偶然,种种事实似乎无情地否认了他在进行改造的几年中所学内容的意义:龙在经历痛苦的变形后,成为了人,变成了残酷的历史玩笑的受害者。
溥仪从皇帝到平民的经历,可以概括如下:在中国的传统中,皇帝理应是所有臣民的楷模。但他在饱经折磨和矛盾的生命中,他从来没能做到这一点。或许,只有当他成为一介平民的时候,才能达到堪称楷模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楷模式的人民,都能触摸到帝王的本质。
这是一个悖论,对它不必过于认真。但是,如同科克托所说的,“比起历史,我更喜欢神话。因为历史从真相出发,终结于谎言;而神话从谎言出发,终结于真相”。
在本书开头的几张照片中(本书和紫禁城有相同的“禁”的意味,因为它捕捉到了紫禁城那迷宫般的催眠暗示)*,我看到了庄士敦爵士拍摄的站在屋顶琉璃瓦上的少年溥仪。可惜我没在梦里见过他,谁知道呢,也许那根黄色的悬索可以改变的本是他的命运,而不是我的。
* 本选段原收录于《末代皇帝:西游纪行》,编者:马尔切洛·加罗法洛,意大利政府印刷局,罗马,1991。
《我的无限痴迷:贝托鲁奇电影随笔》
[意]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著
文偲 译
雅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雅众·电影
《我的无限痴迷》汇集了贝托鲁奇从影四十余年中撰写的重要评论文章,字里行间充满回响和暗示,行文简练而引人遐思,又像他的电影画面一般恣肆而生气蓬勃。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立足于贝托鲁奇自己与其最爱的导演的作品,窥视着自己作为创作者与旁观者的经历,书写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展示了这位电影大师卓越、激情并充满创造力的一生。
原标题:《意大利电影大师贝托鲁奇回忆《末代皇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