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致意最在逍遥游”,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读庄子?

2022-10-05 09: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阅读庄子,关于“有为无为”,“无功无名”等等熟悉而又“不明觉厉”的观点,他们也逐渐有了更多的切身体会。

在众多高校,与庄子有关的课程一座难求。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杨立华教授在“B站”开课,面向年轻人讲庄子,视频最高获得播放量破百万。

这似乎有点反常理。看起来是最反传统、最讨厌被教育的年轻人,怎么到了庄子这里,就甘拜下风了呢?庄子的魅力到底在何处,让这么多年轻人反复阅读?

今天小北为你带来的书,或许能够解答你的这个疑惑。作者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与余秋雨、梁衡等大家齐名。他幼年接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文史功底十分扎实。其学养之深厚,在当代作家中可谓拔尖。

他说,是在自己读私塾的第七个年头,“四书”“五经”与《左传》《史记》都读过后,业师才确定要诵读《庄子》的。这样“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恶乎然?然于然。”等“绕口令”似的语句,陪伴了自己的童年。

六七十年后,花开叶落,潮涨潮回。尽管敬爱的业师早已骨朽形销,“口诵心唯”的绿鬓少年也垂垂老矣。但那部《庄子》,依然高踞案头,静静的像一件古玩,朝夕对视。

王充闾说,庄子本人一直活在他的心里。庄子的思想、修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抉择、价值取向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长久以来,他都立誓要为庄子写一部传记。为此,王充闾花了三四个月潜心解读《庄子》这本书,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收集、批阅、研究古往今来有代表性的关于庄子的学术著作;他还多次前往与庄子有关的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查阅地方志等,搜索一手资料。

他说,庄子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解读庄子,不仅需要有独到的见识、超拔的智慧,还必须要有超越性的人生境界。

王充闾最后抓住了庄子思想中“逍遥游”这个核心,也被他用来给传记题名。他说,舍此不足以映现庄子的精神境界,难以概括其具有全息性质的不凭借外物、无任何拘缚的自由意志的内在蕴含与本质特征。

庄子的“逍遥游”究竟特别在何处,又是庄子思想中的什么牢牢吸引了广大年轻人?让我们跟随王充闾先生的笔触,一起看看吧。

01

伟大的诗人哲学家

我们的传主庄周老先生,按照名人辞典的界定,应该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这种定位无疑是很完整、很规范、很标准的。不过,如果再个性化一点,谓之为“诗人哲学家”,也完全名副其实。当然,再演进一步,也可以说是名扬中外、震烁古今的“时代巨人”。

庄子的哲学“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周像(明万历《三才图绘》)

在这里,诗,既是一个文学概念,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庄子接受感官的呼唤,放射出激情火花,又能随时运用理性的抽象,营造出幽思玄览。如果说,他从诗那里找到了灵感的源头;那么,哲学则使他获得了悟解的梯航。

在他的身上,诗与哲学实现了有机统一,统一于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与追问,统一于对庞大的外在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弃置,而着眼于对生命、对命运、对人性的形上思索和诗性表达。

可以说,庄子的不朽杰作,是在一个诗性最匮乏的时代,却以其熠熠的诗性光辉,托载着思想洞见、人生感悟、生命体验,而泽被生民,垂范后世。

02

笑看尘世,乘物以游心

庄子具有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开阔的胸襟、视野。什么先王的遗范、现世的礼制,在他的心目中,都缺乏应有的权威。而外在的框限和内在的束缚,也在他那里尽数得到了化解。

当代学者陈鼓应指出,庄子讲“至人无己”,这里的“己”,是指为功名、智巧、形骸、嗜欲所困缚的小我。

“无己”,并非没有自我;乃是超越执于一偏的小我,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出来,而成为拥有大我的至人。

这个大我,非生理我,非家庭我,亦非社会我,乃是达于天地境界的我,与万物相感通、相融合的我,亦即宇宙的大我。

庄子所秉持的,既非真正的入世,也不是纯然的出世,而是介乎二者之间的“游世”。逍遥尘垢外,“乘物以游心”。他的目标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逍遥游》)

按照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诠释,“游”的本义乃是“戏也”,其引申义为“自适”;庄子则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天才地把它应用于思维运作与精神活动,赋予它以无拘束、无负累、无干扰的超越性的意蕴。

这种精神存在与思想境界,使他并不看重人在社会中的实用价值,对现实功利不屑一顾。他拒绝参与政治活动,同统治者保持严格的距离;却又不同于上古的隐士栖身岩穴,洁身自好,不与世事;也不像后世的佛门衲子那样遁入空门。对于那种通过身心逃遁、精神麻醉以求得浮世安闲的取向,他是嗤之以鼻的。

当代学者涂光社指出,“庄子学说是批判世俗伦常的哲学,是悟化的生命哲学——追寻精神自由和维护人类自然天性的哲学”。

他是“追求精神自由并欲穷究其真谛的第一人,全面批判‘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第一人,关注生死和精神营卫,力图揭示生命意义以及演化规律的第一人,深入考察精神现象,揭示美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第一人”。

正是这种绝对自由的精神追求与思想理念,使他获致了一种超拔境界与恢宏气象。

宇宙千般,人间万象,在庄子的视线内,物我限界一体泯除,时空阻滞化为乌有,大小不拘,久暂无碍,通天入地,变幻无穷。

03

以《庄子》治“精神之病”

近代教育家、养生家蒋维乔曾说:“余少年多病,喜读《老》《庄》,实行其专气致柔、心斋、坐忘之养生法。而尤得力于《庄子》,以构成我遗名利、齐生死、独往独来之人生观。”

说庄子能够治疗疾病,恐怕连他本人也绝对没有想到。他不能“戡天役物”,救死扶伤,没有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本事。他的思想,他的学问,他的功力,主要是作用于心灵层面与精神境界,也就是通过释放精神能量,使身处困境的人群在逍遥游中卸却种种负累,解脱重重羁绊。如果用医学术语来表述,可说是起到一种“消结化瘀”“疏肝理气”的作用。

庄周梦蝶的故事

《庄子》一书可以通过释放精神能量,醒世觉迷,释疑解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超越的眼光、豁达的心胸、高远的境界来观察和处理客观事物。

人们常说,“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面对人内心的精神负担、心理压力、内在矛盾冲突,最急需的就是要“放得下”。庄子的哲学思想,可以为“放得下”提供一种开阔、多元、超拔的认知视角。

比如,庄子说过:“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知北游》);“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秋水》)——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任何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没有理由无限度地期求,无限度地追逐,无限度地攀比。

这种人生的有限性,构成了知足、知止的内在根据。懂得了这一点,是否有望在现实生活中“多做些减法,少做些加法”呢?

二、从平衡心态上做文章,防止和避免认识上的绝对化。

在庄子看来,事物的性质都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的失去,从另一面来看却是获得;一种状态下的生成,从另一种状态来看则是毁损。

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与流转之中;人生的种种际遇,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视角不同,衡量标准有异,情况、状态就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看开了这个道理,自然会化解许许多多胸中积闷、眼底波澜,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

三、顺应自然,以理化情。

庄子强调,“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田子方》)。这并非说,要完全杜绝七情六欲;而是主张种种情感应该因应自然、顺化自然,并且能够融理性于情感之中,做到以理化情。

他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

冯友兰说,在庄子看来,情对于人,是一种束缚,而理(理性与理解),则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化解,进而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的结果,就是得到了自由。

四、游心于恬淡之境,清静无为,顺着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用私意。虚静其心,用心若镜。

《应帝王》篇讲,不要占有名声,不要暗藏机谋,不要承担负累,不要运用智力;体会无穷无尽的变化,逍遥于无迹无象的境界,完全活出属于自己的本色来。

用心应该像镜子一样,对外物的来去,既不送也不迎,只反照回应而不收藏,且随时清场,不留存前尘往迹。这样,就能够承受万物变化而没有任何损伤。

这些都是超拔于智能、认知层面的,表现为一种心性修养、胸襟度量、人生境界。以此来观照客观事物,处置人生课题,就会减轻种种烦恼,削除无谓纠缠,跳出般般计较的泥淖。

原标题:《“致意最在逍遥游”,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读庄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