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问政人文|天坛的秘密:天垂示于人,人拥入于天
天坛,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足踏圆丘祭昊天,焚香祈愿祷丰年。
天坛“夫祀之初,始诸饮食、孀豚、英梓而土鼓。”祭祀是人类思维形成的结果 ,是随着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出现而产生的 ,它代表了人类最初的觉悟 ,是人类脱离蒙、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而祭坛就成为祭祀的衍生物。
祈年殿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就是说,乾卦代表天象征圆形,坤卦代表地象征方形。据此古时人认为天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看起来像一口大锅一样扣在大地之上,这就是古人“天圆地方”说的由来。按照周易这一原理,古代帝王为了更好的与天地感应,获取天地之神的佑护,于是就将天坛建成圆形。
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按八卦方位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
- 祈谷坛 -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按八卦方位的规律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天垂示于人,人拥入于天
北京天坛祭天建筑群是典型的礼制性建筑,从其建筑的选址、设计理念到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礼”制思想观念。其文化象征意义首先应表现崇拜、审美的双重文化属性。因祭祀对象是人们所敬重与崇拜的“天”,故文化意蕴浓厚的祭天建筑在空间结构、造型与色彩等方面一定能够激起人们对“天”的崇拜感。
从建筑的形态特征上形成且大且久的文化属性,进而加强建筑形象的神圣与庄严,使观者激起对“天”的宗教般的崇拜。即无论你在天坛圜丘还是在祈年殿观瞻抒情,内心所涌起的崇高、伟大的壮美感,应是对于浩茫宇宙、天地壮阔、民族伟大的美感,它的神圣感是与天地山川同辉的壮伟与豪迈。由于崇拜融入审美之中,则无疑加深了祭天建筑文化象征意蕴的深度。其次,为了突出祭天建筑形象的神圣、庄严,祭天建筑群的空间造型,无论是平面还是立面,都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表现手法。天坛,作为祭祀性礼制建筑的祭天建筑群,通过建筑象征的表达手段,将礼制建筑的“礼”通过一系列建筑制度与祭祀仪式后映出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念,表现出天人之间、君臣之间的等级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北京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中国两座天坛之一。
圜丘坛北京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皇穹宇北京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天坛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天”的崇拜和敬重以及“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天命人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其中有些思想虽然腐朽,但是建筑中很多的设计对现代建筑还是有重大影响。
(原题为《古建奇谈|天坛——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