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字一句读《论语》:修德与学习知识二者都不可偏废

2022-10-08 13: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学而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直白翻译】

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个人浅解】

此句重点讲学习的先后顺序,一个人要先培养德行,有余力时再学习专门知识。

为什么要“学德”在先?洪氏认为:“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P51】”。直白而言是指,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尚未到达一定程度,就一心专注于书籍文字,那么可能会造成“知识侵吞本性”的后果。个体有自己的力量,外界的知识是另一股力量,两种力量之间会存在冲突与相融的情况。如果一个人的主体性力量无法超过外界的知识力量,而又过分投入进去时,那么自己即有可能成为知识的奴隶。但如果自我修养足够,那么便可将知识性力量化作武器,唯自己所用。

另一种理解是:如果一个人只学习知识即“文”,但没有相应的德行相匹配,那么他就无法将自己所学转化为具体行动,也不能够真正的“行上事”,这意味着他只会掌握到部分知识,甚至只是皮毛,所做的事情也会带有“虚伪”成分,而如果一个人所做之事属“虚”,所言之话属“伪”,那么这样的学习不学也罢。退一步而言,即使一个人能够将知识学以贯通,但没有匹配的德行,这会隐藏一个雷点:道德无法约束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再配上高智商,那么对个人、社会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可想而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德”应该被放在首位。

在确定二者的地位之后,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德行修养”?孔老夫子给出的答案是要“爱人”,要爱一圈人,从亲密者到尊敬者再到陌生人,层层荡漾开来。对于家中的父兄(即长辈),要侧重“孝与弟”,再次是朝堂之人,重点是“忠与顺”。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那么将此感情与心意迁移到君主身上,就会表现为“忠”,从这个角度来看,“孝”与“忠”具有互文之意。除此之外,也要将此爱人之心推广到大多数人身上,即要“泛爱众”,要亲而友之,要“亲仁”。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够对亲密者或尊敬者表现出良好品德,还能够广博爱众人,那么这样的人便具有了仁德。

如果一个人在做完上面所有事情之余还有更多能量,那么此刻就可以去学习先王遗留下来的文章来进一步提升自我,经典古籍包括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这些经过岁月沉淀后留下的经典书籍,不仅会包括先人的真知灼见,也会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因此,学习前代贤人所留下的经典智慧,也是在滋养一个人的德行。

如果一个人在余力的前提却不去学习,朱熹认为这会导致“野”,“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P51】”。他认为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吸收历代圣贤的思想精华,明白事物的运转道理,生活的更加通透。

因此,修德与学习知识二者都不可偏废,只不过“德”要当好“守门人”,用“识”来做进一步自我提升。

参考书目:

[1](魏)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1.

[3]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行业研习社

• 本期作者:陕红宇,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 本期编辑:卷心菜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