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放眼二十世纪,可与艾略特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爱因斯坦

2022-10-03 18: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T. S. 艾略特

贯穿世纪的精神灾难席卷整个现代世界,艾略特站在旋风的中心,满怀谦卑地聆听天启并为之效命,作出准确、完整、有力的回应,发出极具心理深度与普遍意义的强音。他化身为一个独特的音源,一个清醒的“静点”,不断发出令人信服的声音。在这一方面,放眼二十世纪,可与艾略特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爱因斯坦。

9月26日是T. S. 艾略特诞辰纪念日。本文发表于 T. S. 艾略特纪念匾揭幕仪式,伦敦肯辛顿府花园3号,1986年9月26日。

四个四重奏:

作者: [英] T. S. 艾略特 著 裘小龙 译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1-07

真正的伟大

[英] 特德·休斯

叶紫 译

今天,我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聚集在此,所以,其实我已无须再多说什么。

在此,我们将献上一份小小的心意,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致敬一位伟大的诗人。

话一出口,我想我们很快便意识到,对于今天我们的致敬对象而言,“伟大的诗人”(great poet)这一称谓太过空泛,太过抽象。

九十八年前的今天,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出生在美国圣路易斯,而从1957年起,直到生命的终点,他都居住在此——肯辛顿府花园3号。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都绝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荒原:艾略特诗选

作者: [英] T. S. 艾略特 著 赵萝蕤 译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01

或许此时此刻,在他生前的寓所,我们恰该重拾回忆,细想一下,他的伟大究竟是怎样一种伟大。

眼下,“伟大的诗人”这一称谓的使用太过随便,它的变体——“重要诗人”(major poet)——也同样多遭滥用。对此,我们都很清楚。同时,我们也都知道,真正伟大的诗人少之又少。然而,据我平生所闻,除了“一个独立的物种”(a species on his own)之外,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别无任何名号:他是一名伟大的诗人,但在所有层面,他的伟大都和与他同处一个时代,也同样常被称作“伟大”诗人的英语诗人的伟大截然不同,且更具价值。在他的后半生中,这种独特的伟大未再招致任何重大的争议。他不单单是一名伟大的诗人,归根到底,他是那少之又少、“真正伟大”(truly great)的诗人之一,而且,他不仅仅是其中之一,他就是这个时代的诗人,就好像只有他能代表这个时代。他所有致力于英语诗歌的同行们通过某种方式,像出于直觉一般,达成了这一共识。

神的舞者:致T.S.艾略特

作者: [英] 特德·休斯 著 叶紫 译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07

在世时,他是英语世界的诗歌大师,他的统治地位一年比一年稳固,而且,对其权威的认可,也以其他语言与文化为媒介逐年得到延伸。

那么,在1965年他过世以后,他的伟大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在最近1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反复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眼下,在世界各地,都有这样一些诗人:在母语世界的发展历程中,他们的成就完全堪以“伟大”来形容,他们的伟大也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他们都已六七十岁,甚至更老,他们的作品历经风尚的变幻、潮流的更替,最终幸存了下来;他们经受住了最严苛的历史检验,赢得了今天的声名;如今,他们足够年迈,终可转头回望,审视那场贯穿世纪的灾难,并得出一些结论。

近年来,我每每讶异又兴奋地听到这些诗人们说,在一切语言的领域中,在最后的最后,在所有曾于现代文化的诗性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喧嚣一时的革命浪潮与反革命浪潮终告息止之后,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精神导师依然为了他们而挺立,有一部至高无上的圣书——一部在二十世纪迈向终结之际,以无可比拟的力量将他们融入自身的圣书——依然为了他们而留存。这位导师是艾略特,这部圣书是他的诗歌全集。书中,他为他的毕生心血戴上的王冠——《四个四重奏》(The Four Quartets),更是熠熠生辉。

艾略特故居(肯辛顿府花园)

正是在艾略特被推选为英语诗歌领域乃至整个现代诗歌领域的最高导师之后,“伟大的诗人”艾略特的伟大之处才开始变得明朗。更准确地说,正是在推选完成之后,我们才开始理解,何谓“真正伟大的诗人”。

可一转念,我们又想起另一位诗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艾略特始终与他一起,共同代表着现代英语世界的最高权威。这“另一位诗人”就是 W. B. 叶芝。

我们无从也无须二选其一,因为我们都对这两位卓越的诗人抱有最大的敬意。我们只会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心存感激。但同时,我们也都明了,尽管他们都被称为二十世纪诗人,但他们却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也正是通过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艾略特与叶芝对彼此作出了定义。

四个四重奏: 艾略特诗选

作者: [英] T. S. 艾略特 著 裘小龙 译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05

叶芝象征着特定诗歌传统的峰顶,他是英伦诸岛本土诗歌传统的复合体。尽管他的确从别处“借用”过一些东西,但叶芝之所以能尽享荣光,正是因为他从这个与世隔绝的古老世界的根脉中提炼出了他的艺术准则与创见之力。今天在场的所有人都属于这个世界——一个在我们看来尤为奇特的世界。但艾略特是一个新世界的先知;无论是福是祸,我们也都属于这个世界。而且,对于英伦诸岛来说,这个新世界一点也不奇特。那场全球性灾难已然——在灵魂层面——摧毁了这个世界,世界各地的大小族群无一幸免;现在,它必须从自身的灰烬中找到能让自己起死回生的精神力量。艾略特知道,现在一切都无关紧要,人们必须寻找这股力量,并找到这股力量。正是这份与生俱来般的认知铸就了他的谦卑,也正是在他成为这份认知的良心与声音,为世人树起典范之后,艾略特完成了他的英雄业绩。

在现代诗人的理解与认知中,艾略特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成了他们的先知。贯穿世纪的精神灾难席卷整个现代世界,艾略特站在旋风的中心,满怀谦卑地聆听天启并为之效命,作出准确、完整、有力的回应,发出极具心理深度与普遍意义的强音。他化身为一个独特的音源,一个清醒的“静点”,不断发出令人信服的声音。在这一方面,放眼二十世纪,可与艾略特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爱因斯坦。

艾略特文学论文集

作者: [英] T. S. 艾略特 著 李慧宁 译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04

换言之,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叶芝写下了绝美的诗篇,但叶芝的伟大和叶诗的绝美始终停留在英语世界;而艾略特的伟大则是普遍意义上的伟大,他的声音穿透语言和文化的边界,触及世界各地,一朝传至耳畔,便被人领受,被人需要。

我想,“伟大”与“真正的伟大”之间的本质差异就在于此。两种诗歌之间的本质差异就在于此。前者虽是“复合”而成,却被打上了民族文化的鲜明烙印;后者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诗:所有文化都在诗中达成了灵魂层面的同步,所有族群——所有在现代历史的暴政下饱受同一场精神灾难摧残的族群——都在诗中突然达成了内在的同盟。

T. S. 艾略特传: 不完美的一生

作者: [英] 林德尔·戈登 著 许小凡 译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01

所以,叶芝的伟大使他跻身于伟大的民族诗人之列,他们从未离开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的母体。但还有谁,能像艾略特一样成就如此特殊的伟大?抛开语言的边界,在过去,又有哪些诗人像艾略特一样发出过如此具有穿透力与决定性的声音?这样的诗人屈指可数。艾略特自己会把他们称作“全无希望效仿的人”。在世界诗歌的进化历程中,堪称“真正伟大”的名字少之又少;然而,如我所说,最有资格投下选票的在世诗人们都越来越倾向于在这些名字之后加上艾略特的名字。

要向这样一位伟人致敬,一块纪念匾似乎的确只是一份小小的心意。但我们也不能忘记,通过这块小小的牌匾,我们想铭记的,并不仅仅是他的伟大。我们以此铭记,这位真正伟大的美国人也曾向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他选择了英国,选择了这座城市,他选择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在各方面,他都已把自己交付给我们:他和我们有着共同的信仰,他认同我们的文化,认同我们的世俗观念,最后更让他最私密、最个人的情感扎根于此,在这栋寓所里度过了幸福的婚姻生活。

今天,在献给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牌匾揭幕之际,我们有责任确保以上这些点滴,也同他的伟大一起,被一一铭记。

荒原:艾略特文集·诗歌

作者: [英] T·S·艾略特 著 裘小龙 译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07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1] 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1943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特德·休斯,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二战后英国最重要的两位诗人之一。休斯是美国女诗人普拉斯的丈夫。他一生写了40多部作品,出版有《雨中鹰及其他:诗选1957-1994》《乌鸦》《生日信札》等诗集,《诗的锻造:休斯写作教学手册》《冬日花粉:休斯文集》《神的舞者:致 T. S 艾略特》《莎士比亚与完整存在之女神》等文集。从1984年直至去世,休斯一直是英国的桂冠诗人。休斯早期的诗多以自然之美和自然中的暴力为主题,后期的诗在强悍之中注入一股沉郁顿挫之气,突出了诗人对生命的觉醒和顿悟。2011年,休斯纪念碑被安置于英国西敏寺的“诗人角”,与长眠于此的乔叟、莎士比亚、雪莱、拜伦、艾略特等人为伍。

(原题为《纪念 T. S. 艾略特丨真正的伟大》,选自《神的舞者:致 T. S. 艾略特》,广西人民出版社·休斯系列,2022年7月)

# 独行的缪斯:自传、性别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曾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著名荣休讲座教授孙康宜先生,将女性独特的社会角色和性别含义引入对文本的解读中,重新阐释了古典文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书是一本自传与性别研究及其他的合集。自传部分,除了自述家世和幼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外,还详细追述了求学、治学经历。性别研究及其他部分,在对明清女性文学的研究中,孙康宜惊喜地发现了男女两性间的互补与合作的独特文化现象,纠正了西方性别理论一味强调“差异观”的偏颇。

# 长亭与短亭:词学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这是孙康宜先生汉学研究论集。收录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内容广涉孙先生的词学研究成果、对中西经典文学及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心得和洞见、边缘论题、最新探索的生荒领域,其中对中国古典作家的审美追求、中国古代女性作者的地位问题等,均做了饶有趣味的探讨,从中可以窥见孙康宜先生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研究成果。

# 千年家国何处是:从庾信到陈子龙

[美] 孙康宜 著

孙康宜先生对六朝诗的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成果在本书中得到充分展现。他对六朝诗歌的分析精准到位,赏析兼具,比学术圆润,比散文严谨,属别具一格的古典文论著作。通过对陈子龙与柳如是诗词情缘的关系和明清诗词中诗与面具的互利关系独到的诗词研究,在国内外古典诗词研究中独一无二,令人信服。孙康宜教授深受中西文学的熏陶,所做研究,属集中西方文化大成之作,每每将个人心得与史学价值融会贯通,使读者深受教益。

#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

[德] 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唐健 译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系法国作家、哲学家拉康的得意门生——斯洛文尼亚作家、哲学家齐泽克的拉康研究专著。作者以“小对形”及真实理论作为全书中轴,以电影、故事或政治事件等作为案例,有条不紊地向读者展示了拉康理论的基本构图。这是一本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能够深入大众文化的介绍拉康理论的“教科书”。

# 片刻与永恒:九十九个幸福时刻

[英] 乔治·麦尔森 著 庄安棋 译

英国作家乔治·麦尔森爬梳了古往今来不同身份的人的档案文件,不只是文学作品,还包括一般人忽视的文献资料:私人信函、日记、旅行日志、诗文。他得到的并不是重大的启发,也并不想借此筹划伟大的作品,而是从这些文本中摘取充满快乐和活力的片刻,与读者分享这些毫不矫饰的小小欢喜。横跨各文化、纵观数千年收集的九十九个幸福片刻,铸就出永恒的生命精华。

# 野棕榈

[美] 威廉·福克纳 著 斯钦 译

《野棕榈》是由《野棕榈》和《老人河》两部作品交织而成的一部作品,前者是一个爱情故事,后者是洪水中犯人救助受困者的故事。

福克纳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我是像你们读到的那样,一章一章写下来的。先是《野棕榈》的一章,接着是大河故事的一章,《野棕榈》的另一章,然后再用大河故事的又一章来做对应部分。我想要同一个音乐家那样做,音乐家创作一个乐曲,在曲子里他需要平衡,需要对位。”两个情节完全没有联系的故事,交织奏响了一曲人性之歌,是福克纳作品中令人心痛至深的一部作品。

#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

[德] 顾彬 著 海娆 译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精选了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四辑诗歌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对生命的爱,对存在的倾听,对他者的体认、宽容和同情。其中《房间里的男人》涉及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作者游学游历的痕迹,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评价,其中充溢着诗人强烈的“同情心”;《临渊之悟》包括爱情、女人与记忆,受伤的语言、受伤的生命,悲哀中的快乐等;《动荡的安宁》是对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些思索,艺术上受到德国现代短诗和中国唐宋诗词的影响,语句简洁,追求意象;《猴子结构》中,诗人对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化用,对汉语表达和资源的吸收,使他和汉语言文化达成了一种“亲密性”。

#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

丁雨 著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观展感悟,将中华大地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的介绍说明配以300余张照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弥补不能去到展馆现场的遗憾,也可作为曾经来过的珍藏记忆,是一本“拿在手上的展览”。

其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与丰沛的情感,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以及历史规律。

#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

高翔 著/绘/译 [法]旅克·理查德 著

[法]楼兰·埃尔萨塞 译

中国画家高翔和法国记者旅克•理查德2005 年从上海出发,逆长江走往青海源头。沿途采取步行、坐船、租车、乘班车, 搭拖拉机和任何可以借用的当地交通工具, 以最大的可能选择贴近这条流经最广袤地域的河流的路径。两位作者以行走的方式,一路分别用绘画和文字两种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录发生巨变的长江及沿岸的地理、人文和生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风景写生,而是关于长江的一次珍贵而严谨的“田野调查”——他们带着对生态的关爱和赞美,对长江大胆地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艺术性和记录性并存的考察。

# 乡村诗人札记

李浩 著

70后先锋派代表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中篇小说精选集。他师承欧美现代和后现代文学传统,具有精进的文学姿态和出色的写作技巧。整部作品人情世故奇特,人物命运曲折,对人的生存状态提出质询,竭力发掘人性的丰富与复杂。这些作品涵盖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等多种小说类型,大多带有鲜明的先锋文学的遗风流韵。作者选择“意象”作为切入点和必要构成因素,具有“现实”“虚幻”相互交织的独特审美力量。

# 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李浩 著

本书是作家李浩短篇小说精选集,继续了李浩小说清高、执拗、立志高拔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先锋性,体现出李浩别样的才华和维度;题材别致,语言自由,想象力丰沛,天马行空、意绪斑斓。塑造出一个个高于现实、具有魔幻感的世界。既是幻想之书,更是现实之书。李浩小说着力描写意象,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力量,使小说的内容主题拥有了诗歌的“意在言外”的审美特征,同时也拥有了超越性的、多重的深层内涵。

● END ●

原标题:《特德·休斯:放眼二十世纪,可与艾略特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爱因斯坦 | 纯粹大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