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贺友直先生百年诞辰|汪大刚:贺老的喜怒哀乐倔
今年是一代连环画大家贺友直先生(1922年11月-2016年3月)100周年诞辰。10月1日起,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与澎湃新闻等机构联合主办的贺友直百年诞辰纪念特展正对外展出。《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将陆续刊发贺友直先生生前友人及相关学者专家纪念贺友直先生的文章。
本文为摄影家、策展人汪大刚所撰。
贺友直1980年代在创作中
贺老的日常生活点滴
吃,老夫人烧的一手地道宁波菜。邀请贵客到家中吃宁波菜,亲拟菜单:咸乌贼炒茄子,黄鱼鲞烤肉、咸鳓鱼蒸肉糜、海瓜子、咸菜卤清蒸大头梅鱼、海蜇皮酱麻油蘸蘸、黄芽菜鲨鱼羹、米醋乌贼烤烤、夜开花豆板羹、臭冬瓜等菜,交由老夫人执行。
喝,中、晚两餐黄酒,夏天喝些朋友送的洋酒,放些冰块。近年我曾前后运去他家200多箱2000多瓶7两装石库门黄酒,三年的量,用他的话说“热酒伤肝,冷酒伤肺,不(吃)喝伤心”。女儿们戏称这是老爸的生命口服液。老酒能使他恍恍惚惚,“恍惚”有助于思考。平时喝绿茶(龙井、太平猴魁、安吉白茶)。
讲,一口带有宁波口音的上海普通话,偶尔会蹦出句老式的English。
贺友直夫人谢慧剑
听,京剧、评弹,贝多芬、肖邦的交响曲。
看,老祖宗的绘画,尤其是白描、民间的彩塑等民间百态;电视新闻、《新民晚报》、《文汇报》。两眼盯着电视,咪着老酒,嚼着宁波菜,脑子却想着别的……
演,京昆(1960年代初在人美社扮演《空城计》里的扫街老头)、哑剧(在我父亲新居他立在椅子上表演,可惜没留下照片,不过他二女儿模仿得极像),充当“老汉撞苹果”海报模特(2013年新作“走街穿巷忆旧事”参加上海书展的海报)。
闻,贡香。老夫人每天供奉观世音像,每当佛像前点燃贡香,顿时香气盈室,倍添家庭温馨。
用,崇尚德国货和理想中的名牌,罗莱克斯手表(大兴),万宝龙水笔、莱卡数码卡片相机,朋友送的爱马仕帽子戴着感觉良好,绘画从不用墨汁,老墨自磨,色彩是矿物颜料、盖章用的是上等印泥。
做,亲塑的《小二黑结婚》里“三仙姑”造像,高5cm,彩绘,极精彩、够味道。凡寄书、写信给好友,从包装到写信封、填快件单、上邮局,决不允许他人帮着做,生怕出错。不过记得他自己也出过一次错,寄贺卡给上海博物馆陈燮君馆长,把“燮”字写成了“變”字又没写地址,寄出后发现了问题又重寄了一份,没想到结果写错的那一份也收到了。
喜,喜调侃人,当然调侃的对象是极要好的朋友或老同事。比如说那个兄弟般的老同事郑家声患前列腺癌手术以后,老先生打电话问候,前面关心的话说了一通,以后就调侃“侬迪只龙头使用过度出毛病,应该调只德国龙头。”
贺友直笔下的“三仙姑”
喜揭老底,当然是取乐性的。说我父亲在60年代初,关起门来偷着抽烟,烟味从钥匙孔里冒出,给小孩闻到后去母亲处告密。我母亲没收了香烟,并发现烟盒底面藏有一张存款单,也没收了。真是得不偿失!
喜豁胖,按他的老夫人说法净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有的东西买来一直搁在那儿,从来没有用过),他的皮夹子里始终保持很厚一叠崭新的人民币,用了他会填充进去,始终保持这个厚度。他的习惯是每天午休以后要去逛街,有时逛到百盛,心血来潮就买东西,摸出皮夹子扔给营业员,让营业员自己取。
怒,“我最恨被别人控制或者插手我的事情。”
《新结识的伙伴》封面
贺友直 《新结识的伙伴》,1958年
原稿流失,像是挖他的肉一样!2014年,西泠印社拍卖,其中有一幅老先生1959年画的《新结识的伙伴》连环画的封面。我的一位朋友拍得后,让我请贺老签名。老先生看了以后说,“放在这里,你过几天来拿”。没过几天,我从《新民晚报》上看到了整版的记者专访贺老的文章,文中说的就是《新结识的伙伴》连环画的封面拍卖事件。他向记者倾诉了难以压抑的怒气,在他请记者上门之前把人美社社长叫到家里,证实了是从人美社流出。
哀,平时假如说到他在中央美院带的研究生刘宇廉,他的心情就很沉重,刘宇廉因患癌症英年早逝,他为失去这个心爱的学生惋惜不已。还有谈到他自身的苦历,也会毫不掩饰失声痛哭。
乐,老夫人说他生物钟很准。每到中午十一点半把笔就放下来了,喝酒做神仙的时间到了。他有了灵感就要提笔,提笔是他的最大乐趣。
2013年为赶新作“走街穿巷忆旧事”入住新黄浦酒店公寓,三房一厅为生活用,二房一厅作画室。当他一入画室便问“长头发有么?”我说一个电话即到,他腼腆一笑“老汉有心无胆”。
倔,我受朋友相托,为他画的手卷请贺老题签条,酬劳费一万元。我算了一下十来个字,几分钟的事情。还没等我拿出画卷,他毫不犹豫地一口拒绝了,说“迪个又不是我的画”。
2001年上海电视台拍他专题片,其中一镜头是他在作画。当编导要求他画这画那时,他把笔一扔说“侬画画还是我画画?”,当时那编导的窘相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贺友直绘扇面《夜市》,描写昔日上海站街的妓女。 贾亚男 澎湃资料图
交友,他有一个原则:互相尊重,感觉轻松、舒服。在这前提之下,互帮互助,重情。说到重情举个例子,三年前,有一段时间他画了一批扇面,我很好奇问他:谁托你画的,这么卖力?他很郑重地说“是单位老同事钟惠英儿子张辉。他在某某私人美术馆做收藏工作,来求我作画”。我带着迷惑离开了他家,这次带着任务仔细翻阅了他的《自说自画》恍然大悟!在“几乎丧命”一文里,他写道:在六七十年代前夕去河南林县体验生活,闹肚子“泻如喷决”。钟惠英(张辉的母亲)照顾了他一个通宵;结尾时又写道:事情过去了40多年,没有忘记这份照顾之情。
家挂自画三像
1955年搬进巨鹿路入住至今,30余平米居室他戏称为一室四厅,全家的生活起居以及贺老的作画、看报、休息、会客都在这里,五夹板放到餐桌上画画为画室,画板还有一个托画时用作托板的功能。把画板翻下喝老酒为餐室和客厅。布帘子拉起后便是老夫妻和小女儿的2间卧室。他说“刚搬到咯得床和柜子还是你老爸借的”。露出的墙面挂些他得意的作品,三像不乏其中。
贺友直先生创作连环画的蜗居,亦即他自嘲为“一室四厅感觉大”住了五十余年的那一间老屋。 贾亚男 澎湃资料图
一幅是观音白描像。他信佛,但不是信徒。老夫人每天要在观音像前上香礼佛的。
另一幅白描邓小平像。邓大人使他的狗尾巴的功能得以恢复(他属狗),摇摆自如。为什么说是狗尾巴功能得以恢复呢?解放初,他的国民军战友想从上海去舟山然后去台湾,当然这一切他都不知情,只是托他找个船。这时的他穷得叮当响,为了生计,想赚点差价,别的没想得那么多。此事到了“三反五反”,他想想不对,于是主动向组织坦白交待了此事,就此他被列入了上海市公安局内控对象的名单。以后一遇到运动,一有风吹草动,他就得夹着尾巴小心翼翼处事。毕竟他是“得奖牌的运动员”,怎能漏得下他。
还有一幅是白描自画像,基本上大家熟知,他两个眼睛特别有神,耳朵也很大。他那双眼睛,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过目不忘。我曾经和他开玩笑,说中央美院聘请你去当教授没错,还有一个地方你应该要去的,他们把你漏了,是国家安全局。
贺友直家中的贺友直自画像
贺友直自画像
往远古说,感觉就像三星堆超大的青铜面具,眼珠突出十几厘米,还有那个鸟翅膀般大的大耳朵。往最近的说,就像是美国人的萨德雷达,能探测到几千公里外的高尔夫球大小的那么一个点。
就凭他锐利的眼睛和灵敏的耳朵捕捉到民间的疾苦和世态万象,创作出一部部经典作品。这幅自画像表达的正是——自信。
贺老家的那些事
俗话说,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过他家的经并不难念,因为他处理家庭问题自有他自己的一套。
他大半生都在逆境中度过,始终在家庭和事业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养家糊口没钱不行,一味为钱画,将会极大压缩他求得心灵上自由的空间。这对于他来说是灾难性的。有朋友戏称他为“矛盾先生”。
对一个大家庭来说,上有老下有小,五个孩子从小到大——读书、工作、成家、生第三代。日常的衣、食、住、行,另外还要每个月寄钱接济家乡的老人,十几号人的大家庭基本生活都离不开钱。买房子更谈不上,用他的话来说想也不敢想。“矛盾先生”还要处理家庭内各种矛盾,对于他而言,压力之大可以想像。他的收入来源我给他分为三个阶段。
贺友直 《贺友直画自己》
贺友直 《贺友直画自己》
第一阶段,解放前无收入来源。他的《自说自画》中有明确的描述,画册中的艰辛岁月,简直把我也带进了苦难的深渊。
第二阶段,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主要靠工资和稿费,而稿费是大头。说到六七十年代前收入,他时不时还牛一番;一张连环画稿费上锦江饭店可摆一桌。到广东路古玩商店看看,齐白石、吴湖帆等画的扇面插在笔筒里面5元一把随便挑,我一张连环画稿费可买三把。我九元钱买了三方小田黄印石,请来楚生一元一字刻了三方。家里还请有保姆并为2个小孩订了牛奶。到了六七十年代时期,生活就艰辛了。原本工资114元,属于高工资;因为他是关在牛棚里的“牛鬼蛇神”,所以扣除24元,所剩90元一家六口度日。仅余的积蓄存款80元也被没收了。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子女插队返沪,需要解决工作、成家,房子、生子,第三代读书、成家。尽管小辈们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生活问题,但还是入不敷出。在重压之下,老先生坚持艺术家的文人风骨,拒入“时间就是金钱”之流。仅靠退休工资和去央美执教的津贴,以及少量的稿费来维系大家庭最基本的运转。一旦运转碰到不顺,开条门缝满足一下小范围好朋友圈求画的需要。而朋友给他的酬劳费,他自称为老酒铜钿。
贺友直《我自民间来》
贺友直《我自民间来》
2001年,遇到老家拆旧换新房需要一笔钱,东拼西凑还缺4万元左右,为朋友画了十开《小二黑结婚》册页,并配上一段他拿手的小楷故事文,以解燃眉之急。这本册页2014年在西泠印社以200万价格成交。
后来为子女及孙辈的工作,厚着老脸求人。老夫人外出求医,时时牵挂,不断打电话询问。每年清明、冬至必去老家祭祖。暮年获得终身成就奖及有偿捐赠的奖金,五个子女加上老夫妻一份共为六份。记得第一次拿到捐画奖金一分为七,其中一份留作老家房屋维修金及以后子女来老家祭祖的差旅费。这是他名下唯一一套有产权证的普通公寓房。他对子女说,今后回来可住,但不准卖特。在家里他有绝对权威,5位子女只要看到他两眼一瞪,言行即停,唯有老夫人例外。用他的话说,“否则要跪搓板。但我这一块泡泡纱,一烙铁揿下去还会起皱”。2010年,他获得了上海市的艺术终身成就奖,奖金10万元捐给家乡小学;家里所有子女及老夫人都支持他把画作捐给国家。现在第三代也结婚成家,他为每个小家庭画一幅《小二黑结婚》作为小家庭里唯一一幅老爸的作品。2001年春节吃年夜饭,每个第三代小孩一人四万元还读大学的助学贷款和学费。每日中午酒后进入迷糊状态,上完洗手间后他女儿裹粽式帮他裹好棉被,他面冲着女儿说:“安眠药、安眠药。”待女儿亲完他就呼呼入睡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见到第四代。
《小二黑结婚》年画版
60年代初,家里的五位小孩得知老爸下生活将返沪,孩子们就会一起去排队买酒。因限制每人一次买2毛钱果子酒,当首位买后即到队尾再排队,往复几个来回,买到预想量为止,够他解一阵子馋了。
大女儿在江西插队,他托关系想把女儿落脚到宁波老家,对方的条件是要他送一台拖拉机,“我啥地方有这个条件,要么帮你画一台拖拉机差不多”。
他的大儿子插队返城在某公司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帮单位做些宣传工作,老先生教他怎样刻蜡纸的技巧。
二儿子在黑龙江插队,他亲自编绘教材寄予学习。
每逢小学发新的教课书,他为每位小孩用硬纸包带有硬角的护封,并在他大女儿算术课本包面上画上算盘及她的立像。
暑期他每日会给2毛钱作为小孩午睡后每人买根棒冰,消暑解馋。
贺友直得知外孙薛颖峰当了老师后,给他的信。
今古连环画
在中国文字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的岩画,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原始图形,到文字形成初始及汉代画像砖所刻画的百姓生活都作为记事方式,发展到宋代图文并茂八高僧故事卷。直到清末民初连环画初始的《点石斋画报》,经历了六千多年的演变,到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连环画,作为当时平民百姓的精神食粮开始流行。
我曾问过贺老,连环画当时是怎么生产的?他讲地点在石库门的客堂内,是以流水线方式;比如一人写文稿,一人画人,一人画景,一人画道具。所谓“跑马书”就是这样完成的,然后交给出版商。其业态是民间性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由国家主导上升为国家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并有广阔市场作为支撑。1952年至1964年被业内称之为黄金期。光上海人美社的创作人员就号称108将,贺也名列其中,他的成名作《山乡巨变》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当时画山水画的陆俨少、应野平等人也要跟着他们学人物画。到了70年代末,连环画再次兴旺,吸引了社会上各画种名家相继加入。他自称好过《山乡巨变》的《朝阳沟》也出于此期间,“纸上做戏”,真正形成了写实主义的风格。
贺友直 《山乡巨变》
贺友直 《山乡巨变》
天才炼就
他的人生履历,正像当今训练有素的特种兵:把他扔进无际沙漠走得出来;扔进茫茫大海游得回来:扔进泥泞沼泽爬得出来;扔进荆棘丛生的山林滚得出来。被修炼得生理强度或不及特种兵,但心理强度却超过特种兵。
对于天才来讲,知识获取有两种来源:
一是从书本上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知识。比如,王蘧常老先生,一辈子没有过长江,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在无锡、上海周边。他的成就是研究先秦史、中国文字学;写一手好文,尤其是诗、赋、跋:自成一体的章草,了不得。二是像齐白石先生、贺友直先生那样走南闯北,以从自身生活历练中获取知识为主,另从古人和民间中吸取养分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古代的老子和希腊的荷马也是这样。当年老子所处的时代,国与国除了互相厮杀以外,还有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是以诗、音乐作为一种外交工具,他所能看到的经典著作相当有限,即便有一牛车竹简的信息量还不如当今一个小小U盘,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却悟出了5000多字的《道德经》,影响中华两千多年并流向世界。如老子活在当下考博5000多字肯定不及格。按最高标准每字2元稿费,恐怕连吃饭也成问题。古希腊的荷马丧失了视觉功能,凭借他的耳朵及超人的悟性,创造了《荷马史诗》,深深影响全世界至今。
贺友直在画桌前。 鲁海涛 澎湃资料
这两者共同的特征是具备了超乎常人的悟性及记忆力,这是老天给的。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做烧脑、考脑、头脑风暴。我可能属于这种类型,这次要写老先生的东西,一烧脑、一考脑,血压高,心脏受不了。我想鲁迅是否也属此一类,所以影响了他的寿命。像贺友直温黄酒式的温脑,可能属于老子一类,固长寿。
画得好
会画、会讲、会写与画得好、讲得好、写得好是有本质的区别,要成为自己一套而被社会所公认那就更难。贺老的思维方式是碰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自设问题想通问题。画画者毕生追求的唯发现与区别,一切的一切始终明白自己长和短。他自称是块画故事的料,他平时说对一幅作品的评判有三要素:一是好看也就是美;二是雅或者叫高雅;三是功夫,就是经得起细看,精气神高度一致。美、雅取决于他在生活历练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吸收古人技法、民间艺术、戏剧、电影等养分所积累起修养。白描《山乡世变》使穷乡僻壤洋溢出丰神隽朗的诗情画意,白描《小街世巷》使老上海小街、小人物、歪斜瓦房,也有了入目沁心的美感。
功夫是他身具强迫症式的工匠精神,精神来自于他的意志力。
贺老从观察事物,一直到把所要表现的东西用绘画和文字或者语言表述出来,也是他在央美希望学生练就中国式画人物画的基本功。
通过耳朵、眼睛将他所见所听的人、物、事先入脑,按他的说法理解了就记得牢(粗加工的零件)。后由脑入心房,他称之为仓库(组合零配件),也叫“内心视觉”。然而加上外因如触发器(机遇),通过电流的强、弱脉冲集聚起他体内的精、气、神经由手和嘴闪耀出“阿脱”(秃顶,老同事给他起的雅号)那耀眼的光芒。
贺友直画老上海 炭炉吹风
顺便说两句:中国画的精髓是线条。而门户是祖宗的十八描。如:顾恺之的游丝描《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铁线描《历代帝王图》、李公麟的行云描《维摩演教图》等。因对象关系都以长线条为主,又如:唐墓壁画、敦煌壁画等。随着时代变迁直到民国后人的生活方式改变,衣着也变了,老法需变革。他把长线变短线,根据不同的人、物特点,用不同线条处理手法,体现出人物气质和自我气质,探索出贺氏白描恰如其分地来演绎着贺家班子。
现业内有种声音,认为他的故事画不是中国画。那设想如改变一下连环画的装帧和材质,把他创作的《山乡巨变》《白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老上海360行》等作品去除故事文和黑框,装裱成立轴、册页、长卷,不是中国画是什么画?如用材质来界定晋朝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写在硬黄纸上算哪般?唐墓壁画、敦煌壁画不是中国画又算哪国画?这只能说明无知和狭隘。
2008年,我为他在金茂大厦举办《老上海360行》作品展。为增加视觉效果,将完整的小画面与局部放大展墙相结合。原稿30厘米不到,人物放大到250厘米左右后发现线条依旧挺拔、见骨、气足,还有枯、湿、浓、淡的变化,他本人看后也吃惊。这不禁让我想起1986年为徽州大观展请王蘧常老先生写会标的那一幕。他随手拿起一支羊毛小楷秃笔,手有些微抖,写下7厘米大小四个字。我当时想,会标的每个字要放大到100厘米左右行吗?结果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效果出奇的好,震撼。又想到20多年前,看到励忠发先生为某家大企业设计商标,草稿足足画了上百个图案,因除达意、精美外还要考虑户外能放大到数米撑得住,缩小到名片信封要看得清,这出于同一理吧。
贺友直画老上海360行
还记得在那停课闹革命的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无事天天泡在弄堂里玩耍,常看到一位近80岁老头打太极拳。个子矮小,偏瘦,皮肤白里透红,下巴白色短须,很文气,讲话慢条斯理,拳龄60余年。我好奇问他,每天慢吞吞地打同一套路,会有功夫吗?他微笑着把右手弯到90度,对我说“你双手抱腕,双脚离地,吊在我手臂上,看看我手腕是否下垂”。于是我用尽吃奶力气,他却面带微笑很放松很自然地说话,我看到他的手掌还是松着的。好像我70来斤的分量对他毫不起作用。这才使我醒悟,真功夫。王老先生握笔80余年,贺老握笔70余年,太极老汉练拳60余年,我想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套与西方的那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人偏内多一些,西方人偏外多一些,但各有各的一套,白描、书法比作太极功夫,不知妥否。
贺友直画老上海360行
贺老暮年常对自己的画说,精气神不如以前了。他所说理想中的精气神还要给他加个“人来疯”。上面理解的白描,下面想探究一下他的水墨人物,首先是把握对象的性格特征,心领神会,加上环境的氛围触发了他的画性。我曾看到一幅他戏笔为我父亲画的画像。在连创室同事之间互相玩笑的氛围下,父亲的神情和特征被他一气写成。像,像我父亲本人;神,神情抓得很准;味,墨分五色;简,精炼到一笔不可加一笔不可减,更不可复制。当年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是不是也有这味道。如鲁迅先生看到他用中国水墨画来画他的小说《白光》会作何感想?
80年代后,由于引进了日本的动漫画,中国连环画开始衰亡了。而他开始转画风俗画。他的白描、白文(文章)、白话(说画)三位一体的“贺三白”就此成型。他所作的《自说自画》《老上海360行》《申江风情录》等素材的人、事、物都从他70年前存入的“仓库”中取出。对某一主题用最精炼、通俗易懂、幽默优雅的白文表白,并用白描手法绘就。在文、画意之外辅以视频,增添了直白幽默的语言对细节加以描述,信息量与感染力倍增。各尽其职的“贺三白”三维延展了他的主题思想。他创造的那套连环戏,集文学、戏剧、电影之元素一身,加上自我的融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独特创造的个人风格也是对时代精神,民族化的发扬拓展的贡献。
贺友直于2012年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举办的“率直贺友直经典老上海”展上走进自家斗室的复原空间。 杨深来 澎湃资料
纵观历史演变,他成为了这一时代这一画种的塔尖人物。回头看中西绘画史,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成就与地位立得牢。他也成为西方同行眼中的泰斗(法国昂古莱姆国际动漫节组委会主任当着我的面称他为泰斗)。正如鲁迅先生所预言的连环画也会产生米开朗基罗、达芬奇。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到连环画时拿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作引,而不是拿与他同时代的画派如任伯年、吴昌硕、虚谷等后称海派代表人物作引呢?我认为之所以用连环画作引他立足点是民本位,而不是官、商本位,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一个人物有一个故事,他的受众对象是教民,而吴昌硕、任伯年等的作品对象是文化程度一般、中等收入者买回去挂墙上的,贺老曾称他的画是出版用而不是挂墙上的,两者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之意。
他把画稿捐给国家,出版物、衍生产品广流民间。我给他创作的老上海系列作品,所做的衍生产品小到书签、明信片,大到各类书籍及实用品,一百多品种,在6至7年间售出了数十万件之多,更不用说人美社70余年来售出他所创作的上百部连环画作品的数量,无论从战略、战术层面看他既聪明又高明,精明与他无缘,这就是此老汉厉害之处。
写得好
对于画家来说,功夫自然在画上。而贺老呢,不仅功夫在画,而且功夫也在文。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通俗易懂。雅,来龙去脉清清爽爽;精炼,一字一句不能少;深刻,文体夹带方言,时不时蹦出一句 English;幽默,调皮、生动,形象,达意。
他描写农村姑娘的一段文字十分精彩:“那姑娘20左右,体态健美,五官清秀,尤其是挑担行进时步伐节拍稳健协调,身体姿态轻盈优美,扁担的两头随着脚步交替上下一扇一扇……”不仅是画面出来了,而且还有声音动态,栩栩如生。
贺友直在“获奖不能领奖”一文中讲述了对出版物装帧的看法
他对出版物的装帧是这样写的:“当然首要取决于内容,但装帧卖相也起一定作用。好比一个人,肚里是包草,一身上下名牌,包装挺括克勒(洋派),腔调(气派、风度)就能镇人。”比喻形象而生动。
他回忆下放农村时的生活,其中写到上厕的尴尬:“粪缸的边沿宽度只有五六厘米,双脚蹲在上面,大脑要照顾肠道,身体要保持平衡,缸的近边又没设把手,蹲在上面务必集中注意力,保持姿势平衡,万一产生意外身子一晃,向前一扑不是嘴啃泥就是碰掉牙,若是往后一仰翻倒进缸里,结果会更难堪。”写得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贺友直在《识人认门》一文中描写的六七十年代时“阶级路线”
贺友直《识人认门》
《自说自画》中写到上世纪六七年代时的“阶级路线”:“一旦被列入另册,若蒙戴上XX分子帽子,无论是在工作单位,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之间立即显出颜色,轻则冷淡,重的是从此不来往了,即使有人看你一眼,这眼珠子都是斜视的,光束是冷色调的。”写得深刻,写出了世态炎凉。
贺友直记录自己被造反派抓走
贺友直记录自己被造反派抓走的配图
当年造反派抓人的一段文字他写得简练而生动:“半夜忽闻擂鼓般打门声,急忙披衣起床下楼开门,原来是三个造反派来抓我进‘棚’,二话不说挟条棉被跟走,家人个个被该情状吓呆了,无一人敢声张,目送我离去。”短短几句话,把造反派、“我”、家人的神态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