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合众图书馆出发,看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上海印迹
在长乐路和富民路路口,有一栋黄色的建筑,沉默地对着前面闪烁的红绿灯,好像知道很少有人过马路是为了来这里驻足。建筑两侧朝两条马路延伸,背后是著名的“巨富长”,对面则是田汉广场,从广场走上延庆路,一路又是店铺烟火气和网红小楼们的热闹街景。
环顾周围街区,这座黄色建筑毫不起眼,它是由UNO织城网络发起的一场城市行走活动的起点,主题还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上海”。这座建筑名为合众图书馆,1940年时由华盖建筑所设计,1941年正式开馆。行走活动导师,哥伦比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硕士张琪介绍道,“华盖”取“为中华盖楼”之义,事务所的三位建筑师赵深、陈植和童寯都是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来,选择了将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结合的路径。
合众图书馆历史照片
如今的合众图书馆。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合众图书馆建设于战乱时期,彼时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看到许多图书馆珍贵藏书被毁,立志要盖一座私人图书馆抢救珍贵图书。他与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为发起人,自捐十万元加上募捐十万元,请华盖事务所设计图书馆馆舍,命名合众者,取“众擎易举”之义,各出所藏为创。当时还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顾廷龙受邀南下担任馆长。除了发起人外,陈叔通、叶恭绰和各私人藏书家纷纷将收藏送来,至1946年时,其馆藏已达14万册。来馆查阅的名家不计其数,包括赵深、陈植、童寯在清华的老师陈寅恪,还有童寯的邻居秉志。
站在合众图书馆对面,张琪展示了建造之初的设计图纸。房屋结合了公共空间和私人住宅,当时的一层大部分为馆长住所,读者可以从楼梯直接走向二三层的书库与阅览室。建筑上部有三联式长方窗,中间立壁柱,顶层为阁楼,结合了传统中国城阙的元素。在后来的岁月里,图书馆几经易主,两侧经过了加建,中间的一扇长方窗被改成了一道颇为尴尬的窄门,长乐路一侧的大门则为顾廷龙纪念馆所开,整体仍然保持中间向两侧收进的凝练造型。据说未来,这里将再次改建为上海图书馆的家谱馆,向公众开放。
张琪介绍道,合众图书馆这种层层收进的设计是典型的装饰艺术派手法,在上海的建筑中很常见,它最早被应用于现代的摩天大楼上,用来塑造高耸入云的感觉,例如外滩的汉弥尔登大厦和都城饭店。
同样的手法也见于这趟行走中的另一站——位于淮海中路上的恩派亚公寓,又称淮海大楼。这座大楼由黄元吉设计,建于1931年,建筑平面大致呈V型,中间单元为六层,两侧跌落两层为四层。建筑中部的立面上,三条垂直的线条挺立,直冲出屋面,构成整座建筑的视觉中心,带形长窗与浅色连续窗间墙形成舒展的水平线条,向两侧延伸,也呈现出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作为当时的高级公寓,两侧房屋所包围的街坊内有汽车库和网球场,西侧还设有两个供汽车进出的过街楼;室内风格简洁,配备有电梯、通风道等设施,以满足近代生活需要。建筑的底层因地制宜地留给了商铺,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美美百货入驻大楼底层,构成了上海奢侈品商场的初体验。如今,这里又开起了百年老字号乔家栅的“乔咖啡”。
恩派亚公寓(淮海大楼),图片由童寯家属提供。
如今的恩派亚公寓。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经延庆路、常熟路拐到恩派亚公寓,再转回到五原路,一路上算得上一部鲜活的上海居住史。你会途经联排花园住宅、花园里弄、公寓里弄,门栋后是至今为止密密麻麻的生活痕迹;再往前推移,则是上海房地产业的兴起、城市人口的激增、生活方式的转变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热闹的开发活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在地价业已高昂的外滩一带以外,许多房地产商选择西区一些地价更低、交通方便的地段建造起大量高级公寓或花园里弄。
在上世纪30年代“摩登生活”的构建中,中国建筑师与洋行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此次行走之旅聚焦于中国建筑师的设想与策略。与此同时,展览“摩登生活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住宅设计”正在位于武康大楼下的“城市交集”空间举行。作为延伸,此次行走活动围绕展厅周围,带领参加者们实地探访了其中的一些案例。在五原路上,自由公寓和协发公寓“隔路相望”,共同展现了当时的建筑师们为了满足多元化的现代家庭与生活来展开的设想。
自由公寓位于五原路258号,地块不大,形状狭长。如今,在绿树掩映之下,仍能透露出高耸和现代感。1933年,奚福泉设计了一栋单独的高层公寓,楼前留出充足的花园面积,楼后安排停车。每层有两个两室户,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起居空间,入户大厅被放大用作接待空间。建筑师用户内阳台、卧室、厕所等房间的尺寸差异,便制造出楼体外部可以观看到的形态参差。
一年后,范文照建筑事务所在马路斜对面设计了协发公寓。据说,其英文名“Yafa”其实由“Yang Fan(杨范)”两个姓氏组合而来,前者是范文照的同乡好友、外滩二十一号太古公司蓝烟囱码头买办杨渭滨,后者自然是范文照。两人合作在当年的古神父路和赵主教路(今永福路和五原路)获得一块街角地皮,各建一栋别墅作为自宅,再建造了协发公寓。公寓沿五原路北边布置,由两个单元组合而成,北侧设三个半圆形筒体楼梯间。在平面布局上,建筑底层设车库、锅炉房及四个两室户型,二至五层的两个单元均为一梯一户。公寓的南侧布置有通往阳台的客厅,配有独立卫浴的主卧,以及佣人房,北侧则设卧室、餐厅和厨房。设想在当时,这里应是现代住宅的“标杆”,但现在,永福路一侧的花园住宅经过加建,很难辨认出原来建筑师所赋予的模样。
如今的协发公寓楼下。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协发公寓效果图,图片来源:《中国建筑》第二十四期
如今,后人的增补已经和这些建筑师最初的设计一起缝进了街景与日常生活中,看不出时间的针脚。但如果循着城市研究者们提供的线索,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痕迹。
在这次行走活动的最后,张琪带大家来到位于复兴西路上的西班牙式公寓,这座建筑同样由奚福泉设计,建于1933年,却和自由公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奚福泉在此兼顾地块特征以及当时的租界对于建筑风貌的要求,选择了西班牙式建筑风格。整幢建筑可容纳四户现代家庭的生活,剧作家柯灵就曾在此居住。现在,一二层作为柯灵故居开放展示,其余空间仍有住户居住。站在公寓对面,不时有车从马路中央的铺路板上驶过,响声好几次打断了张琪对建筑细节的讲解。那声音像是对这一路建筑的冒犯,又像是在敲打出城市的进程。
位于复兴西路147号的西班牙式住宅,摄影:贺平,图片来自《海上遗珍:复兴路》,方世忠编,中华书局,2019年。
西班牙式公寓北立面图,图片来自《中国建筑》,1933年1卷1期,第15页。
西班牙式公寓斜视图,图片来自《中国建筑》,1933年1卷1期,第13页。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