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听见乡音:留住方言里的点点滴滴

2022-10-01 17: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图源:小红书@子立

对杭州的热爱,让古今时空产生了交错。白居易诗里对杭州的向往,也能在《Love Paradise》中寻获。

“这个世界送给每人一本字典,关于我们那本一直放在西湖边。”

《Love Paradise》是来自杭州的说唱歌手TangoZ在2020年《说唱新时代》上演唱的,一首融合了普通话、英文和杭州话的说唱作品。这首歌唱出了杭州近几年发生的大小事以及家乡在他记忆里的画面。视频一出,瞬间霸屏各大平台。

截自《说唱新世代》

接受《杭州日报》专访时,TangoZ强调,虽然杭州是一个包容性很高的城市,在这里使用任何语言都能受到尊重,但他心中,杭州本地的方言才是最出彩的。

杭州话的“前世今生”

如果没有宋徽宗,杭州话会是今天的模样吗?

靖康之难时,宋朝宗室南迁,原先在北方定居的皇族、达官显贵和百姓纷纷南下,来到南宋都城杭州。杭城的户籍从原先的16.4万余户,一下增加到39.1万余户。

就像一个说普通话的人,若长期独自生活在国外,再标准的普通话也抵不过当地口音的影响。杭州话即是如此。宋室南迁后,北方人的数量远远多于杭州本地人,杭州话开始受到北方官话(全国通用的语言,通常是北方话)的影响,并成为南宋“国语”。

清朝末期,国外传教士的到来为各地方言的记录做出了重大贡献。B站UP主@清江嘉諒的作品——杭州话圣诞歌曲《听呀飞报》,就是根据清朝时期传教士的资料所创。《听呀飞报》以《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这首17世纪左右经典的圣诞歌曲为原曲,将清末西方传教士编写的杭州话版《赞美诗》作为歌词,并使用19世纪时的语音语调进行演唱。

截自B站《听呀飞报》视频

民国时期及解放之后,杭州话又有了新的变化——从老派到新派。杭州本地人或许曾从父辈、祖辈的口中感受过,比如,“吃晚饭”如果发音是“吃雅饭”,那么说的是新派杭州话,如果发音是“吃乙饭”,就是老派杭州话了。然而,很多年轻的本地人已分不清这两者,外地人听来更是一头雾水,“杭州话怎么每次发音都不一样?”

常用词的杭州话与普通话对比(由飞飞提供)

演示语音分别为:普通话、新派杭州话、老派(晚清)杭州话

从前,在杭州,人们说的都是杭州话。可是后来,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普通话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今,在杭州早已不能像从前那样逢人都用杭州话交流了。

数据源自《基于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杭州地方方言调研报告》

周晓晓 著

知乎上“中国方言在未来会失传吗?”的回答里体现了许多人对方言的态度:“会,但是又怎么样?” “方言除了用来研究古代汉语还有什么用?” “说‘土话’会影响形象”……

截自知乎和微博网友发言

观点五花八门,却都彰显出了同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对方言的不在意。

替方言说故事的人

方言,除了是珍贵的研究材料,更是与人们的家乡环境以及成长记忆息息相关的宝藏。

用杭州话来表达“肺头膨胀”,是飞飞家独有的“方言”。这个词组来自绍兴话,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人做事情鲁莽,尤其是玩耍时经常会碰着东西的小孩。最开始把这句话从绍兴带到杭州的,是飞飞的太奶奶。即使与她不曾谋面,飞飞每回听见这句话时,总会想起他的太奶奶。在飞飞的记忆里,太奶奶从此有了一个熟悉又温暖的模样。

飞飞太外公全家福(由飞飞提供)

飞飞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成日与几何图形、空间打交道的他,还有另一个反差极大的隐藏身份——杭州话科普向视频UP主。

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飞飞直到上了幼儿园才学习普通话。

杭州电视台曾经有过一档以小朋友为主角的“杭州话大赛”节目。当时还是小学生的飞飞看了节目之后,十分疑惑,不明白为什么节目上的小朋友说起“家乡话”来如此奇怪、生涩。第一次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能流利地说杭州话时,杭州话对飞飞而言,才开始从生活背景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研究生期间,飞飞开始在B站上做杭州方言科普。这项决定是受到了杭州话圈子里的一位朋友Bildarchiv的影响。Bildarchiv在B站上制作以吴语科普为主的视频,也经常将个人生活中与吴语相关的故事做成视频传到B站上。

截自《回忆与陆锦花的相识(吴语故事)》

最近Bildarchiv发布了视频《回忆与陆锦花的相识(吴语故事)》。陆锦花是一位越剧表演者,也是吴语地区里一代人的记忆。这则视频的内容很简单:在雨天的街道上行走的画面,搭配上一段与长辈聊天的音频。音频的声音时大时小,偶尔还夹杂着噪音。这是一次很日常的对话,却在评论区唤起了很多人的回忆:“是陆陆!珍贵的回忆!” “口述历史,谢谢你的记录”。

Bildarchiv在制作《在比较中了解杭州话》这则视频时,邀请了飞飞作为杭州话发音人。通过此次合作中与Bildarchiv的交流,飞飞被他为了推广吴语而不吝于将个人生活公之于众的精神所打动,于是放下了心中的顾虑。不久后,B站上出现了一位名为“阿岑阿宵”的新UP主。

飞飞认为,语音是一门语言的基础。“连读都不会读,那怎么行?”。所以,他最终以清朝时期的《杭州方言音表》为自己的“出道”作品。飞飞偶尔也会开开直播,用老派的杭州话读一些文学书籍。

阿岑阿霄发布的视频

今年清明,B站上从事吴语科普的UP主自发组织了“用吴语读《清明》”活动。飞飞也上传了一则用杭州话读《清明》的视频。短短22秒的视频,吸引了不少吴语爱好者在评论区留下支持和赞赏。然而,科普向的视频免不得要面对质疑的声音。每回评论区出现了对发音的疑问和探讨,飞飞都会兴致勃勃地与对方展开讨论,厘清彼此的困惑和误解。

视频评论区截图

“我做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飞飞边说边点了几下头。

除了B站上越来越多的方言科普视频,近年来,方言在说唱领域的关注度也一直在上升。

TangoZ曾在《说唱新世代》节目上表示,他希望能向川渝地区的创作者看齐,用自己的创作吸引更多人来学习杭州话。

说起川渝地区的说唱,“勒是雾都”即在耳边回荡。这四字首次被用作为歌词,是在说唱歌手GAI所属说唱厂牌GO$H的作品《雾都夜话》中。被使用了上亿次后,“勒是雾都”便成为了重庆这座极具Hiphop气质都市的一大标签。也正是这个口号,让重庆更为人知晓和喜爱。

#勒是雾都# 微博话题数据

除了热度极高的川渝说唱,我们也能看见不少其他地区的创作者用方言演绎Hiphop。来自新疆的那吾克热在《中国新说唱》中,用60秒让新疆话版本的《儿子娃娃》火爆网络。广州人AR和潮汕人Tizzy T等一众广东嘻哈歌手在2021年推出《广东 Stand Up》,用多种广东方言展现广东态度。而沪语地区则诞生了不少中文说唱OG,包括竹游人和Keyso寿君超。

近日,说唱歌手万妮达在《中国说唱巅峰对决》中演唱的一首福州方言rap《MoJiaDai莫加戴》冲上了微博热搜。网友纷纷赞叹:“好熟悉好感动,福州话还能这样被宣传出去” “这首歌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福州话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宣传,不然外地人觉得福建只有闽南语”。

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官微“遇见福州“转发《莫加戴》

著名方言研究专家严修鸿先生在接受南都记者访问时,也曾就方言通过音乐“出圈”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看法:“方言和音乐的结合,非常有价值,可以陶冶情操。方言文化通过音乐来传播是非常有效的,配合最好的文学语言和歌词,讲好故事,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和乡愁,触碰到人心最深处。”

无论是科普视频还是嘻哈说唱,不断有新的创作者在讲述方言的故事,展现方言的魅力,让更多人“听见”方言。

方言不只是一种语言

一种语言的使用人数若持续下降,总有一天,它逃不过消失的宿命。

学术界中一直有学者进行方言的研究,相关的产出数量繁多。可是,专业论文受众局限,显然不是推广方言的最佳渠道。

一种语言的传承,离不开合适的载体。综艺《声生不息》把很多经典的粤语歌曲带回了大众面前,这些金曲帮助粤语抵挡岁月流逝,维持着粤语的热度。吴语方面,绍兴话有越剧,而杭州话在杭剧失传后,只能通过小热昏(旧时流行在江浙沪一带的谐谑曲艺形式)保存下来。遗憾的是,小热昏这一演出形式随着受众的减少,也濒临失传。方言与文化遗产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若失其一,另一者也会相应受到影响。

现今网络平台上以方言配音为内容的搞笑视频层出不穷,“爆笑方言配音”可以搭配上影视剧或卡通片。

截自B站《【方言配音】爆笑四川话〈明天买根鸭儿来炖汤〉》

通过更加博人眼球的方式将方言的存在感提高,常常会导致视频的内容局限在较为粗俗的话语。不过,建立方言的官方语音档案这项工作,已经在很多地区得到了系统性地开展。

杭州市上城区档案局于2012年发布了“记录杭州话的地道腔音”的工作档案,征集了能流利地说地道杭州方言的市民来协助完成这项录音工作。历时半年,如今杭州市已建立一套完整的语音档案资料,且存于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总库。

图源:《中国档案》

除了留下语音记录,方言的内核——其承载的文化,应该如何保存更引人深思。

飞飞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用普通话来写中国故事,也可以用英语来写中国故事。但,为什么我们不用英语?因为有些文化只有用普通话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相同的,一地的文化只有用方言才能诠释得最完整。”

语言需要载体来传承,但语言本身也作为载体,传承着从古至今的文化。方言亦如此,其词汇、俚语、典故中蕴含了丰富的本土文化。同时,词汇的流变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以一地方言为入口,得以瞥见其社会面貌与风俗民情。比如,在杭州话中,现已不常用的“版版六十四”,便是与宋朝铸钱模具每板只有六十四文这一特征息息相关。

宋朝货币

图源:维基百科

另一方面,语言本身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2016年上映的电影《降临》,成为不少语言学学生的“必修课”。电影中,女主角因为习得了外星人的语言,从而获得了外星人的思维方式,“Language is the foundation of civilization(语言是文明的基础)”贯穿全片,展示了语言的强大功能。本片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不谋而合,该假说指出语言不仅能影响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人的世界观,还会塑造人的思维。由此,倘若方言失传,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宝贵的思维方式。

图源:Pinterest

方言能承载文化、塑造思维。但说到底,它于个人而言,更多的是一份最纯粹的,关于家的记忆。

当熟悉的方言回荡在耳边,你想到的会是什么?是奶奶给你唱的童谣、妈妈喊你吃饭的唠叨、爸爸和邻居闲聊的家常?抑或是你站在客厅中央四处望,恍惚间似乎看见了小时候过节时家人闲坐唠嗑的画面?

融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里,才是一门语言延续生命力的根本。

原标题:《听见乡音:留住方言里的点点滴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