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军备竞赛︱谁的导弹在飞
美国战略反导系统指的是具有保护美国本土能力的反导系统,包括地基中段防御(GMD)及其天基和陆基预警系统、携带SM-3 IIA拦截弹的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在阿拉斯加兴建的地基目标识别雷达(LRDR)、海基X波段雷达(SBX)、部署在日本的两部前沿部署X波段雷达(FBX-T/TPY-2)、部署在韩国的萨德(THAAD)雷达、日本的FPS-3和FPS-5雷达和台湾地区的“铺路爪”(Pave Paws)远程预警雷达。
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几种影响比较大的系统。
美国战略反导反的是谁
(1)地基中段防御(GMD)
毫无疑问,GMD具有应对中国战略导弹的能力。该系统的地基拦截弹(GBI)分别部署在加州和阿拉斯加州,美国的目标是把部署的数量增加到44枚。鉴于中国核武库的规模较小,假定美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反导系统足以抵消中国的核报复能力。
中美核战略关系目前还能保持稳定的原因是GMD系统的可靠性及目标识别能力较低。自1999年以来,GMD系统共进行了19次试验,仅有10次取得成功,而且试验的条件也和实际战场环境差距较大,试验中仅使用了特别简单的诱饵或者没有诱饵。美国正在努力改进GMD系统:重新设计其麻烦不断的拦截弹头RKV(Redesigned Kill Vehicle)、远期的通用拦截弹头CKV(Common Kill Vehicle)、MOKV(Multi-Object Kill Vehicle)、进行洲际导弹拦截试验,以及计划用2枚拦截弹拦截1枚洲际导弹的试验。
假以时日,可靠性问题终会解决,目标识别能力也有望获得大幅度提升,中国的核报复能力可能将被逐步抵消。
(2) 萨德反导系统
近来,中美导弹防御领域争论的热点是美国正在韩国部署的萨德反导系统。中国的关切是萨德的火控雷达AN/TPY-2的探测能力超出了应对朝鲜的需要。
美国没有正式公布过这一雷达(对弹道导弹弹头)的探测距离,学界对此有不同的估计。美国学者乔治•刘易斯(George Lewis)和西奥多•波斯托尔(Theodore Postol)认为,AN/TPY-2雷达的探测距离只有870公里。美国导弹防御局局长詹姆斯•叙林(James Syring)在2016年8月访问韩国期间表示,雷达的探测距离是1000公里。美国国家科学院2012年的一份报告中则认为,探测距离可高达1500公里。刘易斯和波斯托尔的分析采用了对雷达更加苛刻的条件,相当于从美国安全的最坏情况估计。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的作者们有涉密权限,他们的结果代表了对雷达性能更加乐观的评估。
从中国的最坏情况假定出发,笔者假定雷达针对弹道导弹弹头的探测距离为1500公里,针对弹道导弹弹体及末级发动机的探测距离为3000公里。
根据计算可知,萨德的雷达有较强的探测中国战略导弹的能力。如果指向中国,该雷达能够看到所有从中国沿海发射、打击美国本土的潜射导弹;能够看到从中国南部和中部发射、打击美国中部和西部的洲际导弹;还能在和平时期监测中国从渤海发射的潜射导弹飞行试验。但是,雷达看不到从中国西部发射的洲际导弹,也看不到打击美国东部的洲际导弹。
在特定情况下,萨德的雷达还有可能看到中国导弹在发动机关机后释放弹头和诱饵的过程,例如从中国中部发射的洲际导弹和从东海发射的潜射导弹。即使AN/TPY-2雷达指向朝鲜,其监测范围只是略有下降,仍然能够看到大多数的中国战略导弹,只是探测时间晚一些,看不到诱饵释放的过程,也看不到南海发射的潜射导弹和渤海发射的潜射导弹的飞行试验。
通过对中国战略导弹的探测和跟踪,萨德雷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导弹防御的效能。首先,如果雷达可以看到导弹释放弹头和诱饵的过程,这将有助于反导系统把真实弹头从诱饵中识别出来。弹头和诱饵质量不同,释放引发的对导弹运动的扰动也不同,因此,用高精度雷达记录导弹运动的微小扰动可以帮助反导系统识别真实弹头。
其次,雷达对中国战略导弹弹头的探测和跟踪有助于反导系统提早发射拦截弹,这样反导系统可以获得更多的拦截机会,更多的拦截机会则意味着更高的拦截成功率。如果采用“发射-观察-发射”的交战模式的话,后续拦截弹可以充分利用之前发射的拦截弹传回来的近距离目标图像,进而提高目标识别能力。
(3)携带SM-3 IIA拦截弹的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
引发中国担忧的另一款反导资产是美国和日本联合开发的SM-3 IIA拦截弹。SM-3 IIA的关机速度约为4.5公里/秒,已经成功进行了1次拦截飞行试验,预计于2018年部署。
在名义上宙斯盾反导系统为战区反导系统,但实际上SM-3 IIA已经具备了战略反导的能力。计算显示,如果是部署在美国沿海,只需要在东西海岸各部署一套SM-3 IIA就可以拦截所有从中国大陆和沿海发射的打击美国本土的战略导弹(如图1所示)。如果部署在日本的北海道附近,SM-3 IIA可以拦截所有从南海发射打击美国的潜射导弹。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鉴于这一拦截弹可以应对中国的战略导弹,中国将把SM-3 IIA视为战略拦截弹,与GBI是同一类型。目前,尚不清楚未来SM-3 IIA的部署数量,刘易斯猜测可能高达275~610枚,即未来美国战略反导系统的规模将扩大10倍。拦截弹规模的扩大使得美国可以适当降低对目标识别的要求,防御系统只需要识别出简单的诱饵,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复杂诱饵和弹头可以全部被摧毁。
攻防之间,谁是赢家
美国公开的政策是本土导弹防御(homeland missile defense)只是针对朝鲜和伊朗的洲际导弹,不针对中国和俄罗斯。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朝鲜的导弹威胁就一直是美国发展战略导弹防御的理由。1998年,拉姆斯菲尔德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朝鲜和伊朗这样的“新兴弹道导弹国家”能够在“做出决定的5年内”开发出洲际导弹。现在看来,这一说法严重夸大了朝鲜的导弹威胁。
自金正恩执政以来,朝鲜的核武器与导弹计划进展迅速。2017年7月4日和28日,朝鲜进行了两次火星-14洲际导弹试验,并宣布试验大获成功。对于当前朝鲜洲际导弹能力的评估,美国各界有不同看法。无论如何,朝鲜的确离洲际导弹的最终目标更近了,但是朝鲜的两次高弹道试验只能验证导弹的运载能力,洲际导弹所需的其他技术,如再入弹头、小型核弹头、制导控制等并没有展示,认为朝鲜拥有洲际导弹技术还为时尚早。
如果美国有关导弹防御只是针对朝鲜的说法是真实的,那么美国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中美的互动属于典型的安全困境。鉴于中国和朝鲜在地理上的邻近,所有用来应对朝鲜的反导系统都有应对中国战略导弹的能力。美国为了提升自身的安全而开发部署反导系统,但这一行为客观上损害了中国的安全,中国需要采取措施来回应。
如果相信美国的说法,那么中国并不需要急于增加核弹头数量,而是可以要求美国限制其导弹防御的能力。中国和美国之间完全可以达成一种和解,美国限制自身的导弹防御系统的性能,使其足以应对朝鲜而不至于威胁中国,这样美国既可以保护自身免受朝鲜导弹的威胁,同时又避免与中国陷入军备竞赛。
但是,美国一直坚决拒绝任何对导弹防御系统的限制,无论是军事和技术上的还是法律上的。因此,中国和俄罗斯一直对美国发展反导系统的真实目的表示质疑。如果朝鲜只是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的借口,美国的真实目的其实是抵消中国的核报复能力,那么中美之间的互动就转变为零和博弈。中国的应对策略就应该是一方面提升突防能力,另一方面增加核弹头数量。如果库存核材料不足,那么就应该重启武器级核材料生产。
总体而言,美国建设反导系统更可能是出于一种一箭双雕的目的:先以朝鲜为理由,低调发展反导技术和进行系统整合,待技术成熟后再扩大反导规模,从而实现抵消中国,甚至达到抵消俄罗斯核报复能力的目标。对此中国应该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开发导弹突防技术并与美国开展对话,努力达成互惠的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反导系统对中国的核报复能力构成实质性削弱,则要扩大核武库以保持核威慑能力。
从美国的立场看,也存在无法确定中国目的的问题。假设中国因为担心美国反导系统而逐渐扩建核武库,如果美国认为中国的目的是提高核武器的生存能力,从而确保中国的核报复能力,那么为了防止军备竞赛,美国应该保持克制,向中国展示第一次打击能力和导弹防御不会抵消中国的核威慑。反之,如果美国认为中国的目的是寻求同美国的核对等地位,那么美国的反应将是提升战略武器能力,停止进一步削减核武器的讨论,使中国打消快速增加核武器以达到对等(sprint to parity)核地位的想法。
中美在反导领域达成合作防止军备竞赛的前景不容乐观,特朗普政府正在进行的导弹防御评审有可能使防止军备竞赛更加渺茫。目前,美国的官方政策是保护本土的导弹防御只针对“来自朝鲜和伊朗的”“有限的”导弹威胁。尚不清楚特朗普政府的导弹防御评审的结论,但是相关的讨论似乎在预示新政策可能会取消威胁来源的限定,即对付来自任何国家的(包括中国)的“有限的”导弹威胁。新政策甚至可能将反导的目标设定为对付来自任何国家的(包括中国和俄罗斯)、任何规模的、任何类型的(包括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导弹威胁。如果是这样的话,中美必将陷入零和博弈式的军备竞赛。
美国不大可能赢得中美之间的战略进攻与战略防御军备竞赛的胜利。一般而言,在反导领域攻防平衡是有利于防御方(核报复一方)的,而能否赢得军备竞赛的前景则取决于权力和攻防平衡的“乘积”。相对中国而言,美国虽然仍然有权力优势,但这一优势还没有大到可以抵消防御占优的程度。有研究显示,如果中美陷入导弹和拦截弹数量上的竞争,美国的成本是中国的3.5倍。中美军备竞赛的结果将是两国在一个更高的武器水平上重新实现稳定。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美国通过开发新的反导技术(如定向能)彻底改变当前防御占优的情况,使得进攻变得更有优势。这将彻底改变反导领域军备竞赛的前景,这种可能性值得密切关注。
-----
本文选编自作者发表于《当代美国评论》2017年第2期的论文《中美如何避免核军备竞赛》。为方便阅读,略去注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