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家:精神内耗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大诱因,负面情绪要及时化解
如今,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
2022年9月29日,“世界心脏日暨上海健康大讲堂”以线上直播方式举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供图
2022年9月29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心脏日”,当天,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公益咨询服务中心、上海市健康教育协会和上海市健康促进协会协办的“呵护健康,从心开始”世界心脏日暨上海健康大讲堂以线上直播方式展开,提醒大家守护健康要从“心”做起。
心脏不适要尽快就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剑介绍,正常人的心跳一般是每分钟规律跳动60-100次。当心跳失去这样的规律时,就被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病人常常会感到胸闷、心慌、心跳、漏跳等。在临床上,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等都可以引发上述这些症状。
“心脏是身体的重要器官,对于心脏不适必须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态度,尽快就医。”李剑介绍,在出现胸闷、胸痛、心慌、头晕、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时,应第一时间做心电图检查,及时捕捉心脏异常。对于单次心电图检查无法捕捉到心律失常的情况,可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ter),它能记录24小时内心律失常发生的数量和类型,同时判断不同生活和工作状态下的心肌供血、心率变化情况。
李剑强调:“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如今年轻人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渐上升,心律失常甚至是心力衰竭都已不再罕见。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巨大的工作压力、缺乏适量运动,以及吸烟、喝酒等因素对心脏的伤害是巨大的。大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规避上述这些风险因素。”
心衰症状要加以重视
当心脏因自身病变、负担过重、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身体器官和组织代谢的需要时,就会发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沈玲红介绍,我国的心衰患病率为0.9%-1.3%。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人们对心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患上心衰后没有加以很好的管理,病情非常容易恶化,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不停地通过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同时接受静脉从周围组织脏器输送回心脏的血液。沈玲红强调,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它也因此被称为心脏的恶性肿瘤。事实上,心衰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50%,比大多数恶性肿瘤还要差些。因此,大家一定要警惕心衰的各种症状。
“当心脏泵血功能衰退时,输出血量不能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回流至心脏,就会导致身体其他组织淤血肿胀,引起浑身乏力、健忘、呼吸困难、咳嗽咳痰、食欲不振、难以入睡、双下肢肿胀尤其是踝关节等心衰表现。”沈玲红强调,“这里所说的难以入睡指的是躺下半个小时后或睡到半夜感到胸闷,需要坐起来或把枕头垫高才会感到舒服。这是心衰早期的特征性症状,需要格外重视。”
负面情绪要及时化解
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除了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生物学因素外,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上海幸福EAP研究中心首席心理专家刘晏华介绍,由于工作、学习和社交压力,人们常常陷入自我评判、自我否定、自我苛责来回纠缠的负面情绪,时间长了会引起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问题,这种精神内耗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大诱因。
“在医院急诊室,有些病人因胸闷气短、心跳加剧、胸口疼痛、喘不上气、手脚冰凉,甚至出现濒死感,被120急救车送至医院抢救。经过一系列检查,却未发现心脏有任何器质性问题。”刘晏华介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由情绪问题导致的急性焦虑症发作。现如今,这样的病人越来越多,且以年轻人居多。”
“日常生活中,焦虑、焦躁等情绪问题十分普遍,但通常只会短时间地影响人们的心情,不必过分在意。不过,当刺激源消失,情绪问题却依然存在,甚至持续1周以上,此时就应当寻求外界的帮助,与身边人聊聊天,或找心理医生帮助都是可以的。”刘晏华介绍,人类是非常容易被暗示的,在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后给予正面暗示,就能够化解很多问题。“比如,当自己处于紧张状态下,可以将以往常常使用的‘别紧张、别紧张、别紧张’换成‘放轻松、放轻松、放轻松’这样的正面暗示语,就能够很好地放松心态,化解紧张情绪。”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