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士美学”,从他开始
原创 小鹿 LicorneUnique
“身可死,武士之名不可弃。”
——《独行道》宫本武藏
黑泽明:武士的时代
上世纪50年代,西方世界对亚洲电影的
认知只有一个词:黑泽明。
斯皮尔伯格称他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教父》导演科波拉渴望当他的助手,
而当他用镜头激荡演绎才华之时,
「武士」成为了他最为出名的主题。
运用了武士题材的《罗生门》、《影武者》、《乱》……黑泽明享誉影史的作品实在太多,不胜枚举
从《七武士》中保卫村庄的落魄英雄,
到《影武者》中一心为国的主公替身,
黑泽明的电影中展现的在乱世之中
悲天悯人的武士道精神内核,
造就了这些电影最动人心魄之处,
也让日本武士的形象给世界留下了印象。
2014年日本巨星木村拓哉在电视剧中饰演传奇人物宫本武藏
黑泽明执导《影武者》中战场上的武士
执剑走天下,何其浪漫潇洒的情怀,
但单看黑泽明的电影便可知,
于武士而言,仅是一“剑”可还不够,
太刀、打刀、胁差、短刀、薙刀……
日本刀的形态如此繁多,
连潦倒的浪人身上都时有三件之多,
究竟什么样的器具才是武士的标配?
其实,能让武士时刻不离身的,只有一件。
武士最忠实的伴侣
胁差,是一种别于腰间的短刀,
听起来似乎有些陌生,
只因大多数人所熟知的细长的日本刀
皆为用作主兵器的太刀或打刀,
鲜少有人注意到与之配对
带于腰间的这件身型轻简的“小刀”。
胁差(わきざし, wakizashi)中的“胁”指的是肋骨的部位,“差”则通“插”,指的是携带方式/室町时代“大小刀”对比,上为胁差/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胁差拆解展示/江户时代胁差/大英博物馆藏
日本古代本无规定武士佩刀的数量和形制,
但穿行沙场,游走江湖,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携带的诸多武器中的某一把,
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逆转乾坤:
在狭窄环境和近身缠斗中,
太刀或打刀尚嫌太长、不便发挥,
较短的胁差,便在此时成为了武士的制胜法宝。
直至江户幕府成立后,法令规定武士要佩戴双刀并律定“大小刀”形制,胁差的规格方正式成型/19世纪枫叶主题胁差
胁差的刀片与刀身往往是分开打造,如此件刀片产于17世纪,华丽的漆面刀鞘等皆为19世纪才安装
18世纪胁差/大都会藏
告别外界的刀光剑影回归室内,
日本武家文化发展出了
“入屋即卸下兵器”的礼仪。
来访者往往以示对主人家的尊重,
“大刀”不便在手,但可保留“小刀”防身,
胁差因而成为武士常备的防身武器。
胁差成为了武士们无论何等场合都不离手的防身武器
那么胁差只是作为“大刀”的候补吗?
必然不是。
武侠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时常
以动作之炫目凌厉迅速唤醒人们
肾上腺素的“二刀流”,在日本便是
将太刀与胁差搭配同用,双管齐下。
传奇侠客宫本武藏便是此流派的宗师。
歌川国芳的画作“宫本武藏”中便可见这位宗师手持双刃/1845-46
只是太刀尚且作为日本引以为豪的文化标签
引得数百年间各路名匠细心雕琢,
胁差位于其侧,自然也不能失了门面。
收敛了银光摄人的刀锋,
穿上为其量身定做的金银“战衣”,
胁差于装饰细节之处,彰显了武士的骄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明治时期
名匠寛斎签名出品黑漆底枫叶主题胁差
黑漆为底的刀鞘之上,火红的枫叶乍然绽放,
入鞘时这枫叶便与刀把上的鸟居连为一体,
像极了一位身经百战的无名武士,
在云雾缭绕的山林神社中收起了刀,
任凭飘落的红叶抚平他沧桑的面颊与心灵。
红叶配武士是日本文化中常用的意境
刀鞘末端抵着的圆盘形小件是为刀镡,
作为日本刀必不可少的伴侣,
其上精湛的雕刻纹样往往各有千秋。
此件刀镡上刻有福鼠栩栩如生,
象征着日本财富与食物之神大黑天的使者,
寓意财富与好运的到来。
刀镡上的福鼠细节
刀镡通常是刀刃握把末端的圆盘形防护装置,有助于平衡武器和起到保护手的作用/江户至明治时期的刀镡
胁差后方,细看之下竟还有出其不意的暗槽,
只循着身披雨蓑、手捧金笋的老人浮雕
轻轻推动,另一把纤细短刀便就此现形!
此番巧思正是源自著名刀具制造流派“岩本”
的关门弟子寛斎的一颗七窍玲珑心。
小刀的刀柄上描绘了三国时期孟宗的孝行:《二十四孝》“哭竹生笋”场景
刀刃上刻着致敬日本越前国顶级刀匠的名讳“长曾祢虎彻”,据传出自他手的刀削铁如泥/小刀拆卸展示
作为活跃于明治时期的著名刀匠,
岩本寛斎打造的精美刀具装饰
至今在各大博物馆中都有收藏,
但都以配件为主,像此件胁差
这般保存完好的成品实乃难得。
寛斎出品日本武士刀/大都会藏
寛斎出品鲤鱼主题刀镡,反面有“寛斎”留名/大都会藏
寛斎出品竹叶萤火虫主题刀镡/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
正如黑泽明的《七武士》结尾,
为保护村民,武士战死了四名,
剩下的三名武士站在山坡之上,
回望远方村民为化解的危机而载歌载舞,
战斗似乎从未发生过,
武士们的宿命也宛如刀剑般,
干戈落幕,化作默默无名的一柄铁器。
黑泽明《乱》剧照
原标题:《东方暴力美学,从他开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