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雅昌专稿|故宫王子林深度解读书房展:书房,是文明以止的地方

2022-09-29 07: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丨刘倩 编辑丨李童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文人书房,是古人读书、立言、藏书之地,也是传统文脉赓续之所;今天,人们依然深信书房是精神的寄所,喜欢在家里打造一所安静的书房,看书、工作和思考,成为紧张生活工作之余的心灵寄予之隅。

近期,故宫博物院一场以“文人书房”为主题的展览成为这个秋季的热点。

8月30日至10月23日,“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展,展览阐述了中国古代文人书房的核心精神、书房与文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古人在书房中修身养性、俯仰宇宙,涵养家国情怀。

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王子林,谈及关于书房展览的思考时,引用了《周易》名句来解读书房精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整场展览没有一处是堆满书的样子,却处处体现书房的样貌;没有一处是在说明书房的时代变化,却处处契合古代书房的核心精神。

展览展出文物96件套,重点文物包括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石涛《搜尽奇峰》、何筌《草堂客话图》、文徵明《猗兰室图卷》、徐渭书《昼锦堂记》、陈淳书《岳阳楼记》等。展览现场以原状陈列的方式还原故宫“五经萃室”,也以新媒体沉浸式体验还原了乾隆“香雪”书房已经。展览还邀请数位当代艺术家,呈现他们从传统中汲取创作灵感并进行当代艺术转化的代表作。

围绕整个展览的策展思考与筹展历程,以及书房的核心精神,雅昌艺术网邀请王子林主任展开探讨:

雅昌艺术网:王老师您好,“故宫书房展”成为这个秋天的博物馆热点,很多观众可能已经观看了或是即将来观看这场展览。作为策展人,您能否首先提炼一下您对“书房”的思考?以及展览要呈现的核心?

王子林:在古代,书房的拥有者基本上是读书人,读书人一般分成两种,一种是入世的,一种是出世的。

书房也相应地分成两类,一种是有形的书房,可以读书、写作,另一种是无形的书房,看不见的书房即精神的书房。书房是思考的地方,是思想产生的地方,书房虽小,情怀却大。

书房的核心是书和人,如何去表现“书”?又如何去表现“人”呢?这是这个展览需要表达的重点。

展览起始,以一幅形象图作为开端

雅昌艺术网:展览入口处以一幅星象图开始,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整个展览的开端,能否帮我们解读一下为何以一幅星象图作为书房展览的起始?

王子林:通过展览,我们就希望找到书房的“根”在哪里。

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重祭祀,有两大祭祀即祭天和祭祖先,在没有文字之前,祭祀主要通过烧柴、献酒的方式完成与上天的沟通。发明文字后,先民把文字刻在龟片上,通过文字完成与上天的沟通。

但是甲骨文算书吗?藏甲骨的坑算图书馆吗?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因为它们并不交流,也不允许其他人阅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帛书和竹简,文字被书写在帛上和竹简上,这就是帛书和竹简,真正意义上的图书才出现,相应地收藏帛书和竹简的藏书室也就出现了。

那么最早的图书馆在哪儿呢?无从考证。但是我们有一座图书馆是永恒的,那就是天上的壁星。

星象图中被点亮的两颗星为“壁星”

壁星是指天上的两颗星,是北方七宿中的第七宿,因为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每年快到冬天的时候,这两颗星会出现在正南方向,十分耀眼,人们在哪里都能看到它们;东璧就是天上的书房,是天上的图书馆。

中国古人是充满智慧的,善于把人间的事业上升到天的高度,这样就变成永恒了。无论在哪儿,只要抬头望天,就可以看到天上的图书府,图书府在我们的头上,象征着我们的文明来自上天。

所以,天上的图书府,普照天下,是文明之根,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书房的“根”。

雅昌艺术网:从“天上的书房”的根开始,书房文脉如何在天地之间延伸与传承?

王子林:关于大地上的书房,我们可以追溯至“鲁壁”。

“鲁壁出书”是中国学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是后人在山东孔府的墙壁中发现了《五经》等古代图书和文献。。天上的“壁星”对应地上的“鲁壁”,这是天与地的对应,而藏在鲁壁中的古代典籍是大地上书房的根基所在。

展览还原故宫昭仁殿旁收藏五经的“五经萃室”

(故宫博物院供图)

天上的壁星和地上鲁壁连在一起,由五经,我们想到了紫禁城中的“五经萃室”。

乾隆时期,宋元明三代旧版书籍收藏于昭仁殿,名曰天禄琳琅,其中有不同版本不同时代的《春秋》。后来,内府又得到了被认为是宋代岳飞之孙岳珂所刻《易》《书》《诗》《礼》,与天禄琳琅中的《春秋》合并在一起,《五经》齐备,收藏于昭仁殿后分隔出的一间屋,名曰“五经萃室”。

从天上的书房到地上的书房,再到紫禁城的书房,我们的文脉传承下来就没有断过。

所以我们展示了五经版本,如《周易本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纂》《诗传大全》《钦定三礼义疏》《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仿相台五经》等。

我们把整个展厅设计为一本书,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这一单元纸墨笔砚放置的展台,是从展厅顶部自上而下铺设下来的,就像是一张从天而降的纸,展墙背景也是白色宣纸的肌理。

展台设计就如一张从天而降的纸

雅昌艺术网:那展览的第二单元讲述的是什么?

王子林:第二单元展示的是书房的价值。

读书人读书学习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什么。所以要回答功与利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功”与“利”的问题。孟子说:有的人孜孜不倦地去行善事,这一类人是像大舜一样的人;也有的人孜孜不倦去逐利,这一类则是盗跖一类的人,区别这两类人,主要看他行善还是逐利。

西汉的董仲舒称:“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让义正于天下,是最大的利;让道明于天下,是最大的功,正谊明道这四个字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性格和情操。

展览第二单元展出《正谊明道》匾额

这一单元分为三个小空间,第一个空间是讲修身养性。展示的第一件文物是宋代何筌的《草堂客话册页》,画中的草庐和读书亭,让人想起“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诸葛亮本是布衣,躬耕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因刘备三顾茅庐,才受命于危难之际,入世立功。子云亭讲述的是西汉蜀郡学者扬子云的典故,这幅画描绘的正是古代读书人的入世与出世的两种场景。通过这件文物, 我们可以观想古人的两种生存状态即入世与出世。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得志如诸葛亮。不得志呢?

何筌《草堂客话图》

故宫博物院供图

文徵明《猗兰室图卷》展出现场

文徵明《猗兰室图卷》展出现场

唐寅《双鑑行窝图》

(故宫博物院供图)

所以接下来,我们展示了文徵明的《猗兰室图》,一间掩映于苍松之间的书斋,兰花与杂草共生在屋前屋后,主人拨动琴弦,象征的是君子修身立德,不因穷困而改变节操。文徵明经历过19次考试的失败,57岁时依然闲居在家,但品格和情操从未改变,这就叫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唐寅为朋友的书屋所画《双鉴行窝图》,讲文人以金、水、心为鉴,要使金、水、心始终保持光泽,镜子无光则昏暗,水无光则污浊,心无光则愚钝,人的心里要始终保持光泽,说明修养心性以明道的重要性。

明代徐渭书《昼锦堂记》展览现场

文天祥行书 《上宏斋帖卷》

(故宫博物院供图)

陈淳书《岳阳楼记》展出现场

雅昌艺术网:这是读书人完成自我修养的过程,之后则讲述的是读书人的家国情怀?

王子林:个人与家、与国、与天下是联系在一起,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天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古代读书人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明代徐渭的艺术成就高,他也是有家国情怀的,以行书书写了宋代欧阳修《昼锦堂记》赞美韩琦“功在社稷”的伟业。《上宏斋帖》是文天祥所写的一封信,祝贺朋友晋升新任,信中表达了对时政的担忧,提出“无政事,何以立国”。明代陈淳“行书岳阳楼记卷”,借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以表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和情怀。这些都体现出儒家士大夫的爱国热忱和家国情怀。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虢叔旅钟

(故宫博物院供图)

陈设于午门展厅中央的是一件重器——西周虢叔旅钟,西周的虢叔旅的父亲曾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铸造了这一件青铜器,追述祖先功烈并祈愿父亲能福荫子孙,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情怀。所以中轴线上陈设这件重器,使整个书房展有了厚重的基础。

乾隆 《大宝箴》挂屏 展出现场

乾隆御笔《大宝箴》挂屏,文中阐释传统文化中的君道思想。传统文化中,读书人对君主的规诫是职责本分,应该严格自律,励精图治。乾隆皇帝亲笔抄写了这件《大宝箴》挂屏,悬挂于乾清宫旁边的弘德殿中以自警。

《大宝箴》是臣对君的规劝,而与《大宝箴》相对展出的文物,则是乾隆书写的北宋进士王禹偁所作的《待漏院记》,讲为臣之道。漏是滴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象征的是古代的大臣在五更前要到朝房等待上朝的时间。这两件文物的展出体现了不同身份的读书人的职责和担当。

雅昌艺术网:这里的话题从有形的书房谈到了到无形的书房,讲述人的思考和理想,以及人在一生中的不断自我修养和锤炼。

王子林:《三字经》中第一句就讲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人刚刚来到人世间的那一刻,本性是善良的,后来在成长中,人善良的本性就丧失了,就如天上的乌云把太阳给遮住了,所以要修身养性,就像是把乌云驱散,让太阳普照天下一样,善良的本性也就修出来了,所谓明明德于天下。如果一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的人,就能帮助他人发挥本性,能帮助他人发挥本性的人,就可以帮助万物发挥本性,能帮助万物发挥本性的人,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万物。所以古人有天地情怀。

读书人不仅仅只待在书房,也要走出书房,去仰观宇宙,俯察万物,与天地融为一体。

展览第二单元 仰观宇宙部分

北宋 郭熙《窠石平远图》展出现场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展出现场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展出现场

第二单元的第三个空间里,我们只展出了三件书画作品,郭熙的《窠石平远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石涛的《搜尽奇峰》。《潇湘奇观图》描绘的是南方雾蒙蒙、满纸烟雾与水气飘渺的天地,《搜尽奇峰》则是代表北方雄厚苍茫的山川,《窠石平远图》则展现了一件孤独出天际的深秋景象,给观者一种辽阔感、寂寞感,念天地之悠悠的感觉。

当这些山水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是否也如石涛那样:山川脱胎于我,我脱胎于山川,我与山川神遇而迹化,山川洗涤了我的心灵。(出自石涛《画语录·山川章》: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明 陈继儒《梅花图轴》

(故宫博物院供图)

雅昌艺术网:第一单元讲述的是书房是什么,第二单元讲述的是人与书房的关系,那第三单元的“结契霜雪”呈现的又是什么?

王子林:第三单元讲述的是书房的美。书房美在哪儿呢?其实美还是离不开人。

“结契霜雪”来自乾隆《题三友轩》中的一句诗:“奚待结契霜雪里”。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意思是说,人生一定要有三个朋友,一个是正直的人,一个是诚信的人,一个是博学的人。宋代苏东坡将松竹梅对应三友,所以读书人的书房,要有一间屋子,屋里要有书相伴,屋外要有松竹梅相伴。《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霜雪指梅花,人们为何要与梅花结为契友呢?在三友中,梅花指“友谅”,谅指诚信。有一个词叫“梅报春信”,梅花一开,春天就来了,上天每年都要通过梅花的开放来告诉大家春天到来的消息,这是上天的诚信的体现,通过梅花而传达,《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德,跟具有天德的人做朋友,所以叫结契霜雪。

展览打造沉浸式“香雪”书房体验

(故宫博物院供图)

这里展出了很多跟松竹梅有关的文物,也把乾隆的“香雪”书房搬到展厅里,并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打造了亦真亦幻的空间。

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后,读书人往往就会彼此相约,常于书房、花园、山林之间畅述幽情,俯仰宇宙,雅集是这一单元中重点呈现的内容,宋代米芾行书兰亭序跋赞卷、元人杨维桢的诗帖册页、明人的西园雅集图卷、沈时的兰亭修禊图卷等,以及元代苏州玉山草堂主人顾瑛主持玉山赏石雅集后留下的 “造云石”,都是书写或描绘雅集场景的文物。展厅参观路线也像“兰亭雅集”中的曲水流觞,展台上展出的是和酒樽、觞相关的文物,观众在中间穿行,就如和古人对话。

宋代米芾行书《兰亭序跋赞卷》展出现场

明人《西园雅集图卷》 展出现场

把雅集放在最后一个展厅,也象征着雅集是书房辉煌的顶点,也是书房的终结。

通过这样的三个展厅中的三个单元,把中国书房的意与象表达出来,照见天地心。

雅昌艺术网:在展厅中,我们既看到故宫收藏的珍贵文物,又能看到多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您也在文中谈到了这是一个传统与当代的展览,能否谈一谈在策展中的新尝试?又是如何将传统与当代作品进行结合展出的?

王子林:这次展览不仅展示古代书房的文物,我们也邀请了当代艺术家参展,形成了传统与当代的对话,而且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也都是从传统文化而来,进行当代的创造性转化的作品。

白明《墟相·卷轴》

徐累《世界的重屏》

徐冰《文字的尊严》

展览第一单元部分,与《是一是二图》相对展出的是艺术家徐累《世界的重屏》,徐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古代的《重屏会棋图》,他的画面中有中国的琴棋书画,也有西方的科学实验室,还有阿拉伯的哲学院等,这似乎是一个世界的书房。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中重屏是隐蔽的,而我们看到当代艺术的重屏是开放的,这就引发我们的反思。我们的书房从中国走向世界,未来是不是还有可能走向宇宙?

艺术家白明的《墟相·卷轴》将书籍与纸张打成纸浆,并与瓷泥融合在一起,使用了古今不同的烧制方法,最终呈现为卷轴的形态,他希望告诉观众,卷轴里包含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同时我们也想到,中国的农耕文化产生于泥土,文字也产生于泥土,这样的联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中国文脉。一件巨幅的当代艺术《冯翼惟象》,画面中远看有山有水,能看到云山之间有一条小溪,还有悬崖绝壁,但是近看又不像山也不像水。这就让我们想到中国哲学中的一句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能在这幅画中看到关于中国哲学的思考。徐冰《读图的基因》是以当代图像符号翻译古典文学名篇《兰亭序》,这让我们想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这和我们中国的文字相关。

第三单元现场 曲水流觞的参观展线

近处左侧为白明陶瓷作品,远处为刘丹绘画《冯翼惟象》

能够看到几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灵感都来自传统,作品中呈现出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他们的作品又都在世界舞台上得到认同,他们对传统更是怀抱着一种敬畏,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筹展过程中,我们也组织当代艺术家们去考察故宫的书房,当艺术家们看到香雪的时候,都大受震撼,没想到亦真亦幻、虚实结合的手法在乾隆的时候就已经被用过了。

这是一个当代与传统的对话的展览,是一个开放性的展览,回望传统,启迪当代。

雅昌艺术网: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也让人想到当代人对于书房精神的崇尚,希望能够在城市繁杂中寻找一些安静的精神寄托,您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人和当代人对书房精神寄予的不同?

王子林:书房所传承的文脉,也是文化昌盛的象征。今天城市中的人们都搬到楼房中,古代意境的书房很难看到了,但我深信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还是存在着一个隐藏的书房,这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书房情结,这个情结是文明传承的基因所形成的。

我们也希望通过展览能够引发对当代书房的思考,可能不同的人对书房的期待也不同,有的人喜欢左琴右书,有的人喜欢纸墨笔砚,有的人喜欢在书房里与志同道合的人畅谈。不同的人他们心中的书房是不同的,不同的书房又代表了他们不同的追求。期待展览能让当代人对传统书房精神有所了解,再去打造自己的书房。

雅昌艺术网:整个展览通过“书房”的意象呈现书房的精神,您个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专家,您是否也有研究过古代书房的真实样貌?能否谈谈古代书房的历史演变?

王子林:当然最早的书房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然不得而知了。我们可以从汉代画像砖中看到一些简单书房的场景,比如弟子拜见老师题材的画像砖中,桌子上会放几本书,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较早的书房的样貌。

总体来看,书房的变化是和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的,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也促进了书籍的印刷、流通和收藏;科举制度兴起之后,读书人要有读书的空间,要参加科举考试,这些都促进了书房的发展。

唐代白居易在文章中说自己的书房中摆上一把琴、几本书就可以了,墙都不用粉刷;宋代陆游说自己的书房很小,能够“容膝”即可,只要自己能坐进去就行了;到了明清时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书房,豪华的、简朴的、大的、小的……明代杭州的天一阁,藏书万千。乾隆的书房就有100多座,遍布宫内外,小的如三希堂,陈设精美、物品珍贵;大的如寻沿书屋,几进的院子,装修精美豪华,但民间大部分读书人的书房可能是比较简朴的;我们也能从绘画中看到很多文人理想中书房的样子,追求隐居式的书房,可以煮茶、弹琴、修身养性……

雅昌艺术网:您个人宫廷原状陈列的专家,但是并没有按照原有博物馆的展览思路,按照时间线索去呈现或者恢复书房的时代变化,为何?

王子林:其实有思考过按照时代变化去呈现,但是后来放弃了这个方法,首先宋代之前的书房的样式在文献中有一些零星记载,但是没有太多详实的资料和原物,很难把不同时代的文物进行陈列,而且同时代不同书房的结构不一样,书房主人的观念不一样,很难去通过单一的书房去总结书房的时代特征。

我们觉得,书房的核心并不仅仅让观众看一个空间是什么样的,也不仅仅是看书房的陈设是怎样的,我们想抓住一点即书房的核心,所以才找到书和人两个核心点,由此来构思书房展览,呈现人文思想、精神寄托、文脉传承,书房的背后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文化存在,是支撑读书人的精神所在。

展览中展出的绘画文物,目的不是强调画是谁画的,不是说明画的艺术水平,而是因为它与书房意与象的密切关系,通过这样的呈现让大家打开思维,不要禁锢在书房的表面概念中。

文渊阁(图片来源于网络)

雅昌艺术网:对书房做了这么多研究,也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去筹备此次展览,如果请您再谈书房,您如何理解古代书房传达出的精神?

王子林:古人的书房也是一个藏书的空间,对于书的嗜好即是对于文化的嗜好。守住书,也就守住了书房,守住了书房,也就守住了文脉。

乾隆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收藏在不同的地点,故宫是文渊阁。文渊阁是一个两层的楼阁,内部设有巨大的书架,《四库全书》就陈设于这些书架上。在明间书架的中间设有一个阅读小空间,只能容一人坐。他为什么在给自己设置这样的一个座位呢?

之前我对这样的格局一直有一些疑问,去过几次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他坐在书的中间是为了体现他的一种责任。乾隆作为一位皇帝,他觉得他有责任去守护和传承古代文脉。

三希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希堂,是乾隆很小的一间书房。为什么叫“三希堂”呢?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收藏着三件稀有的法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乾隆的一个理想,即希贤,贤圣和希天, 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的人,表达了乾隆希望成为一个知天的人。他也曾撰文《三希堂记》中表述,但要想成为知天的人,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修身养性,孟子说,尽心知性而知天。尽心就是要把心里污浊的东西洗刷干净,尽心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本性,才能知天。所以书房再小,也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所以我们看乾隆帝对于书房的打造,也有背后的意义和他的理想,他其实不希望让人看到他玩物丧志,而是希望人们看他对于文脉传承的人生理想。

通过书房的意象照见天地心,把书房的核心展示出来,这才是展览的真正目的。我们想通过这个展览告诉观众,书房是文明以止的地方。

雅昌艺术网:感谢王子林老师。

原标题:《雅昌专稿|故宫王子林深度解读书房展:书房 是文明以止的地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