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派城市考古|黑石公寓:在“最好的公寓”中探寻沪美交往的“东西相遇”
原创 城市考古 上海美国研究
随着第33届上海旅游节如期而至,一支支“考古”队伍将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城市,探寻城市的文化基因。即日起,“上海美国研究”公众号特推出“海派城市考古”专栏,第一期系列文章将聚焦城市建筑,让我们跟随笔者的脚步,探寻这些海派建筑的前世今生,在建筑中寻找沪美交往的东西相遇,感受这座城市的生命和记忆。
如果说在上海选出一个较有特色的露台,毫无疑问是复兴中路1331号的黑石公寓二层。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流金岁月》中,两位女主角在这个露台上肆意徜徉,成为了剧中的名利场。
黑石公寓(Blackstone Apartments),建成于1924年,曾被称为“花旗公寓”,1949年后改称为“复兴公寓”,但市民更喜欢叫它“黑石公寓”,即给这栋百年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滤镜,但仍不掩其华丽的本色。
黑石公寓是上海早期公寓中较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建成之后,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公寓”。2005年公布为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如今,随着其周边街区整体改造的实施,这座接近百岁的大楼华丽转身,化身潮流街区重回人们的视野。
走近黑石公寓
……
黑石公寓是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公寓,原设计图为5层,现为6层,面积4977平方米。以中间的门为轴线,公寓的沿街北立面(主立面)左右对称。
黑石公寓北立面旧照
公寓底层建有宽敞门廊,由科林斯双石柱支撑。科林斯柱式源于古希腊,是古典建筑的一种柱式。
门廊上为露台,形状由正弯及反弯三段弧线组成。露台上方各层是依次收小的弧形阳台。立面中部墙体也采用了弧线形,加之屋顶中部弧形山墙及装饰,呈现出巴洛克风格的韵味。公寓南立面后方曾是一块大草坪。
黑石公寓南立面旧照
黑石公寓不仅有着古希腊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还融入了巴洛克风格,是上海为数不多的折衷主义建筑。所谓折衷主义,就是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企图从过去的历史传统中导引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
同为折衷主义风格建筑的上海亚细亚大楼
黑石公寓与“黑石先生”
围绕着黑石公寓的一个谜团,是其名称的典故。一种常见说法是因其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色石材,而得名黑石公寓。
黑石公寓顶层装饰
另一种说法则是因其投资创建者宋合理(James Harry Blackstone)的名字直译过来是黑石,而被冠以此名。
这位“黑石先生”究竟是谁?他来自哪里?他与近代上海有着怎样的关系?
James Harry Blackstone,汉名宋合理,1879年出生,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1906年,宋合理来华传教,长期在南京和上海一带活动。
美以美会是基督教卫斯理宗的一个教派。卫斯理宗产生于18世纪,创始人是英国的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美国内战结束前有代表“南方种植业奴隶主”和“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两派势力,当时美国的很多教会也都南北分裂,卫斯理宗亦在其中。
美国内战(1861-1865)
1844年,美国南北卫斯理宗教会因为奴隶制问题大分裂,南方的卫斯理宗教会改称监理会,北方的就是美以美会。直到1939年,两会再度合并成卫理公会。
南派的监理会于19世纪中叶进入上海,该会创办的《教会新报》(后改为《万国公报》)、慕尔堂(现沐恩堂)、东吴大学、宋氏三姐妹就读的中西女塾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影响深远。
慕尔堂(1926-1931),今沐恩堂
而“北派”的美以美会到19世纪末才进入上海,黑石公寓建成后就成了美以美会在上海的大本营。
宋合理的父亲威廉·尤金·布莱克斯通(William Eugene Blackstone)也是一位传教士,同时是司徒基金的受托人,该基金旨在推动与资助犹太群体中的传教活动。1909-1914年,威廉·尤金·布莱克斯通常驻中国,主要待在南京、牯岭(庐山)和上海。
宋合理的父亲(身着黑色西装)在中国的旧照
1917年,宋合理成为司徒基金在华负责人。两年后,宋合理远赴河南开封会见犹太后裔,想要推动基督教在该群体中的传播。宋合理的开封之行引起了当时上海西文报纸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缺乏组织和相互联系,加之参加者热情不足,宋合理在开封的活动并未获得成功。
《上海泰晤士报》关于宋合理前往开封的报道,《上海泰晤士报》1919年12月15日第8版
1924年,宋合理在上海法租界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331号投资新建了Blackstone Apartments。宋合理所在的美以美会派出大量传教士来华,建造一所公寓可以让这些来沪、驻沪的传教士有落脚之处。另一方面,收租也可以为他们在沪的生活提供部分经济来源。
“中国最好的公寓”
“不平凡”的属性从一开始就被融入了这座公寓的一砖一瓦之中。它不甘于只是法租界里一幢高层公寓,而要做全上海甚至是中国最大、最豪华的酒店。
早在这座公寓建成之前,《北华捷报》的一些先期报道,就已详细披露了正在建设中的复兴公寓的种种先进设施与奢华之处。
按照设计方案,该楼将包含31间大、中、小型套房。所有卧室都将建有提供冷热水的浴室。厨房内均配有冰箱、煤气灶及小型洗衣设备。公寓内还设有四季恒温泳池、餐厅和舞厅。大楼的顶层是一座屋顶花园,户外还设有3座网球场及12个停车库。在服务方面,如果客人需要,公寓还可提供餐食服务。
黑石公寓市内游泳池旧照
事实上,复兴公寓建成之后,其先进和奢华程度甚至超出了《北华捷报》的报道。除了已经披露的设备与服务之外,公寓还提供了电梯、中央供暖和佣人服务,宋合理甚至还聘请了一位外籍管家。
黑石公寓内的马赛克地砖
在1925年的招租广告中,黑石公寓打出了“中国最好的公寓”的旗号。
黑石公寓招租广告,《大陆报》1925年10月17日第8版
海内外名人荟萃
如此奢华的公寓,其中的住客都是什么人呢?
在黑石公寓被建造的1924年,日本文人村松梢风第一次使用了“魔都”来指称当时的申城。“魔性”主要在于因租界的设立而形成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 (即租界和县城)共存于此。那时的上海就已经是一个包罗万象、兼容不同文化的都市。
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旧照
由于其美国背景和教会背景,黑石公寓成了美国侨民和宗教人士的主要聚居地。1927年6月,美国驻南京领事戴伟士(J.K.Davis)从南京来到沪,就下榻于此。1930年8月,来沪接掌美国长江巡逻舰“图图伊拉”号的Bischoff舰长也入住在这座公寓。1937年,美国驻上海海军陆战队军官布莱顿夫妇、美孚石油公司部门主管佩里、雀巢奶品公司部门主管曼德勒夫妇等人都是这里的住户。美国教会成员,尤其是卫理公会的成员更是这里的常客。
1925年10月黑石公寓外侨聚会
黑石公寓既接纳了大量旅居上海的外侨,也颇受国内各界要人的喜爱。
在当时的众多中国住客中,最有名的是熊希龄、毛彦文这对夫妇。熊希龄是北洋时期的国务总理,才女毛彦文是中国第一批留洋女博士之一,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二人联姻是当时的热点话题。
《申报》关于熊希龄毛彦文婚礼的报道,《申报》1932年2月10日第14版
熊毛夫妇的婚礼于1935年2月9日在上海公共租界西藏路上的慕尔堂举行,黑白两道的“闻人大亨”悉数到场。据《申报》记载,来宾包括章士钊、梅兰芳、杜月笙、张啸林等人。
熊希龄和毛彦文在上海开设婚宴
新房就设在黑石公寓内,当时这座公寓被称作花旗公寓。新房每月租金148两,为二等客房,内有会客室2间、卧室2间,同时附设厨房和浴室,并配有一名男仆。
熊毛夫妇在花旗公寓度过了甜蜜的两个月后,迁往同在法租界的吕班路巴黎新村19号居住。在结婚周年纪念日,他们又短暂搬回花旗公寓居住,熊希龄赠给毛彦文一首词:
念奴娇
丙子二月九日为余与彦文结婚周年,仍移居花旗公寓以纪念之。
花旗翻处,记那时,衣香帏暖人醉。玉镜台前灯影下,波转几回偷视。欲语还羞,将眠复坐,低问宵深未。一年容易,重温犹有余味。
昨日刚过元宵,千门万户,灯月迎春意。依旧归来双燕子,共把香巢回忆。玉种因缘,泥抟你我,便是年来谜。几生修到,两情长此相慰。
熊希龄毛彦文夫妇结婚纪念日照片
功能多样的黑石公寓
黑石公寓不仅仅是一处住所,还承担着诸如展览、会议、庆典等现代酒店都具备的社交功能。大楼建成次年,这里就迎来了第一场艺术展,举办者是东西方艺术交流先驱郎特利(Ralph S. Rowntree)。
1924年,年轻的画家朗特利来到中国,入住黑石公寓。1925年11月11日至11月14日,朗特利的画展在公寓25号房间举行。这场画展颇受当时上海媒体的关注,不仅西文媒体《大陆报》进行了报道,就连很少关注法租界西区的《申报》也刊布了这次画展的消息。
黑石公寓主题藏书票
1926年2月23日,在大楼的会议厅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这次会议由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发起,旨在讨论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的男女平权问题。当时上海的主要英文媒体《大陆报》《北华捷报》和《密勒氏评论报》都对这场会议进行了报道。
1926年2月23日“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讨论会合影,《大陆报》1923年2月28日第4版
用途多样的黑石公寓,当得了住所,办得了画展,开得了会议,甚至被用作办公场地。上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就曾在此办公。
近百年后的华丽转身
奢华公寓、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办公室、中国最早的民间房产中介市场之一、普通居民楼……黑石公寓曾以各种面貌示人。
如今,黑石公寓摇身一变,和其背后的四栋建筑共同组成以音乐为主题的文创园区黑石M+,成为上海音乐街区的重要配套。
更新前后对比
现在,黑石公寓的2—6层为居住及办公空间,底层以城市文化客厅身份对公众开放。
不容错过的宝藏打卡地幸福集荟书店
黑石公寓一楼
Drops咖啡工作室
黑石公寓一楼
No2A艺术空间
黑石公寓二楼
和味制菓:甜品店
黑石公寓一楼
Deer Art Lab
鹿·艺术实验油画画室
黑石公寓六楼
曾经人文荟萃、东西文化交流绽放的黑石公寓,如今进化成融合音乐图书馆、咖啡馆、艺术厅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这座世纪老建筑几次转身,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同时呈现出当代上海人文肌理的当代风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海上遗珍:复兴路》,作者:方世忠,中华书局,2019年
“和武康大楼齐名的黑石公寓,最近火的不得了!”,POP SHANGHAI
“老洋房博览——黑石公寓”,上海市徐汇区旅游咨询中心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海派城市考古|黑石公寓:在“最好的公寓”中探寻沪美交往的“东西相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