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富仁《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剪影
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王富仁离世已五年有余,但学林中对他的纪念却不绝如缕。其遗著《鲁迅与顾颉刚》《端木蕻良》,纪念集《王富仁先生追思录》《赤地立新:王富仁先生学术追思集》《在辰星与大地之间:王富仁先生纪念文集》陆续推出,更有《王富仁学术文集》9卷12册,整理了他主要的学术路向和成就。
王富仁是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兼职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他一直以鲁迅研究蜚声中外,代表作《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从思想革命的视角探讨鲁迅小说之意义,由此创立了鲁迅研究的新范式,在鲁迅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鲁迅研究、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以及对“新国学”的阐发和推重,都对新时期的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这些重要的学术成果之外,他还写有一批散文,其中一部分就结集于《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这些“印象记”精悍又锐利,与他的学术作品既一脉相承,又有显著差异,可说是一部以作家为线索的“微型现代文学史”,是带领读者走进现代文学的一个极佳门径。他以学术随笔的形式表达对现代文学史的重新审视,评论五四一代作家的历史功过,或高屋建瓴,或体贴入微,在在显示了他的学术锐气和独到眼光。
王富仁
9月26日下午,由东方出版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小康》杂志社共同举办的“为现代文学剪影——《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新书座谈兼怀王富仁先生”活动在腾讯会议上展开。
活动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宫立担纲主持人,与会嘉宾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李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庆利,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庆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他们都是王富仁的学生。
在座谈会上,李怡特别感谢了本书编者、本次座谈会主持人宫立,感谢他多方搜集,从《太原日报》挖到了这批文章,使得大家于今还有王先生的新书可读。他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与王先生的其他著作体现出丰厚的思想性不同,它特别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可见王先生的思想从来是与他灵动的感悟结合在一起的。全书充满了生命的体验、文学的体验,这样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
王富仁在书中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对此李怡认为,这里所谓骨骼就是指最坚韧、最有力量的地方,是指鲁迅对于20世纪思想来说是一个框架性的存在,王先生亦是通过对鲁迅的阐释,撑开现代文化的框架。李怡认为,王先生的学术思想在整个文学研究界是个被低估的状态,他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留下了的精神遗产远远不止鲁迅研究一个方面,还包括对中国历史小说、中国新诗等问题的关注和论述,到了晚年,他又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域,倡导新国学,对传统经典进行全面叙述。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他打量整个中国现代文化的结构,发现其中的问题,因此,他的研究往往具有当下的针对性。当然,王先生一直都没有离开鲁迅,他谈每个问题时都有着他认知鲁迅的影子。
沈庆利既是王富仁的学生,又是王富仁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时的教研室同事。他回忆说,王先生是个非常感性的人,喜欢畅谈、交友,但内心似乎是孤独的,缺乏真正理解他的人。但幸有《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等著作出版,使他拥有更多的知音。他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对于王先生很可能如同《傅雷家书》对于傅雷,虽然不是作者最厚重的学术著作,但会成为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他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最突出的特点有二,分别是始终以鲁迅为原点和特别注意知人论世,特别是后者,使得中国传统中类似《世说新语》的品鉴精神得到了现代传承。
对于王富仁称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他特别提到,这个说法可能与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有关。他认为,王先生此说还有一个意思,即鲁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化的精神制高点,他一生都特别关注现代人信仰的问题,对之进行表现、反思、批判,始终不渝地探索中国人的灵魂。
孟庆澍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是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孟庆澍认为,王先生的《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风格。不同于充斥着无效知识和二手理论的技术性的学术论文,该书充满了个人的生命体验,到处可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并在对自我的反思中讨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问题,比如作家和青年文化、作家和儒家文化的问题,会心者读了之后一定会别有况味。
回忆起从学王富仁的日子,他说,王先生对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他向我们叙述了一件往事:他去医院看望病重的王先生,只见他坐在床头柜前,背对着门阅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还密密麻麻画了很多记号,随后与学生们交谈,也毫无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真正做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
张莉回忆起王富仁给她博士论文《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所作的序言时说,这篇序言实际上是王先生对她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导,对她的学术路向起了引领作用,足可见王先生的远见卓识。她特别说到,王先生的学生,每一个都是他自己,尽管他们内在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路径。
说到《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张莉认为这本书体现了王先生希望和普通读者建立连接的学术追求。她认为这本书不是重复性的知识生产,而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现代作家做了栩栩如生的描画,将他们带离历史深处,带到读者面前。这得益于他对整个现代文学史的理解。另外,她还认为王先生在这本书中采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随物赋形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是好的文学批评。
在《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中,王富仁为冯沅君、冰心、庐隐等女性作家写了专篇,在附录《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又谈及丁玲、张爱玲等女性作家。张莉表示,王先生极具社会性别意识,对女性理解体贴,他曾有一次与学生相聚,谈起萧红,不禁为她落泪哭泣。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