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妈妈读博与儿子成校友:追梦路上年龄从来不是问题

澎湃特约评论员 章润
2022-09-28 13:5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近日,浙江金华护士陈岚告别工作了29年的医院,考上浙江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儿子成为校友。她在采访中笑着说,儿子“应该是我的师兄”。

这是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坚持追求梦想的大龄博士的故事。在评论区也能看到,满满的都是祝福,而“和儿子成为校友”的戏剧化一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类似的故事不少,不过却并非都能收获祝福。比如前不久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迎来了一位52岁的大一新生鲁新林,原本一个颇为励志的故事,却被一些人质疑“浪费教育资源”。有些人大概认为教育资源应该就是给年轻人服务的,上了岁数的人,计算一下他的投入产出比“不划算”,那么就该把位置让出来。

其实,无论是读了博士的陈岚,还是刚上大一的鲁新林,人们都应该抱有一份理解和祝福。比如陈岚,1993年她就已经参加工作,然后陆续在职读了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再比如鲁新林,年轻的时候从襄阳师专毕业,之后就直接参加工作了。他们那一代人,可能没有多少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未必与努力、天赋有关,而取决于他们的人生际遇。

现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社会大幅度发展了,优质教育资源不再那么稀缺。在这时候,这批上了岁数的人再去争取教育资源,应该得到更多理解:他们努力工作了大半辈子,也错过了很多机会,今天的高等教育没有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

虽说大龄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总能引发关注,乃至成为一个新闻,但我们还是应该渐渐习惯这种现象,直至见怪不怪。我们应该明白,相比较教育资源,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所有其他资源都是为人服务的。

大龄读书当然是一个好现象,这意味着人生始终有无限可能。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砝码,这不只是对于高考而言,而是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只要教育的大门敞开,一个人就可能得到一次转机。所以,我们应该鼓励这种现象,这意味着社会的流动通道始终存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从这种包容性、激励性的社会形态里受益。

所谓社会习惯这种现象,既是意识层面的,也是措施层面的。除了人们的认同与支持外,从考试招生到社会招聘,不必要的年龄门槛是否可以考虑去除?“在职学习”能否更方便?这并不只是为了某位学生,社会上教育和年龄的关联度越松散,我们每个人都会获得更多的机会。谁又能保证自己今后不会遇到类似情况,不需要一次职业生涯的转机呢?

我们应该祝福所有努力读书的学生,无论TA多少岁,追梦路上年龄从来不是问题。学习是自由的,人的一生肯定也将丰富、精彩得多。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