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代人种树锲而不舍,重庆云阳县荒凉无量山变花果山

重庆晚报
2018-02-25 08:59
直击现场 >
字号

村民在无量山植树 本文图均为慢新闻 图
积雪刚化,重庆云阳县无量山上还很冷。天下着雨,杨大可身着浅红色工作服,正在屋檐下裁剪枝条。枝条是李子树,品种有从郑州某研究所引进的,还有从意大利引进的“蒙娜丽莎”,将其剪了嫁接到其他树上,便能结出这些品种的李子。

杨大可今年44岁,是党的十九大代表。他说,不管未来能走多远,他永远是一个种树人。树,与杨大可渊源颇深,树成就了他们家数代人,不仅自家致富了,还带富了一方人。而曾经光秃秃的无量山,也因为他们,而树林成片……

准备今年的嫁接栈木

二十多年的李子树,今年刚刚开春就冒出了小花蕾。

与树结缘

一棵树救了一家人

杨大可爷爷的祖父的墓碑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他们是1856年湖广填四川时,搬来无量山一带的。那时,家里有一棵野梨树,一到梨子成熟的季节,树上便硕果累累。由于粮食稀有,一家人靠着野梨树的果子,度过了艰难时期,而村上好几户人也因这棵野梨的救济而存活了下来。

因为这棵野梨树,杨家的致富路开始起航。“祖辈们吃了野梨,有力气干活;又因为野梨救济了其他人,使我们家在村上立足、声望颇高。后来,曾祖父开始在山上种植药材,并当上了小地主。”杨大可说,这些久远的回忆,凭着墓碑上的文字,一直传到现在,算是他们杨家几代人种树的根。

杨大可与村民搬运树苗

种树发家

救济贫困村民

“因种树积累的财富,到爷爷杨兴汉这一代,就发挥了巨大的用处。由于家庭环境宽裕,爷爷从小就读书,后在1936年考取了武汉大学农业系。从爷爷这一代开始,我们家种树就步入了专业化的正轨。”杨大可介绍,爷爷那辈人正值抗战时期,爷爷放弃了外出工作,回到无量山种树。

“爷爷说,当时的无量山是光秃秃的荒坡,村民大多种庄稼,收成却不多。爷爷打破常规,顶着风险种树,除梨树,还种了枣子、柿子等果树。”杨大可说,果树结了果子后一家人吃不完,于是就卖给其他人,或直接拿去救济特别贫困的村民。

水果换粮

杨家成村里首个万元户

受爷爷的影响,杨大可的父亲杨发中不会种庄稼,只会种树。“1982年,爷爷带着我父亲到无量山的乱石窖种树。当时,乱石窖真的只有乱石,父亲这辈人在这里开山种树。树苗是父亲从全国各地引进的,除了梨树,还有苹果树等等。”

回忆小时对树的印象,杨大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里只种水果不种庄稼,然后拿水果换食物。“那时我家的果树有100亩,由于交通条件限制,从来不把水果运到县城去卖,而是通过以物换物实现了致富。”

说起众人排队换水果的壮观场景,杨大可印象最深的是一个30多岁的女人。“那时我15岁,隔壁村有个女娃儿来我家换梨子,她跟我们家打赌,说能一鼓作气吃下两洗脸盆梨子。结果,她真的在1小时左右吃完了20斤两洗脸盆的梨子。”

因为种果树,杨家成了改革开放后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家里直接跳过黑白电视机买了彩电,每晚院坝里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我们家几代人植树,都和村民相处融洽,到了我这一代,村里面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树了。”杨大可说。

誉满乡邻

山里走出十九大党代表

去年七夕节,杨大可从“蒙娜丽莎”中挑出了一枝双果的李子,通过电商卖出了13.14元一个的价格。他总结,现在跟父辈不一样的是果树的规模扩大了,现在已有6个基地;二是品种也更多了,共发展了46个品种,包括车厘子、无花果等;三是基地建起了循环农业。过不了多久,满树洁白的李子花就会开满杨大可的果园,未来他打算把基地建得离城市近一点,让更多市民春天能观赏花海、夏天能品味新鲜的水果。

作为当地脱贫增收的带头人,杨大可当选了党的十九大代表。他说,“十九大报告提出,脱贫攻坚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杨大可说,这不仅为未来的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我们要埋头苦干,带领大家早日走上致富路。”

(原标题:四代人种树锲而不舍,荒凉无量山变花果山)

    责任编辑:谢寅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