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博物馆讲解员②彭保红:每次掌声让我忘记嗓子哑掉的孤独
《国家宝藏》火成了大IP,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宝藏》播出后,故宫博物院以及八家国家级博物馆(院),参观量平均增加50%。春节期间,刷博物馆成了很多人的必修课。“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深入人心,对于非专业人士,走进博物馆如果没有讲解员那灵动的讲解,恐怕看到的都是冷冰冰的文物。因为有了博物馆讲解员,我们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了解到了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澎湃新闻特邀数位博物馆讲解员,讲述他们对国宝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那些与国宝有关的故事。今天大家看到的第二位博物馆讲解员是来自河南博物院的志愿者彭保红。
那时微博刚起,我在微博上认识一位名叫“云巅晚照”(真名冯勇)的网友。通过他发布的内容,我知道他是一名河南博物院的志愿者,那年的4月份有一个匈奴文物展,我就预约他给我讲解,讲完后,我就问:“我能加入你们吗?”冯勇说的话,我现在还记得:“你可以!”然后,我又经过报名、面试、考核等程序,终于成为一名河南博物院的志愿者。从2012年4月到现在,转眼快六年了,这六年,是我充实、提高、快乐的六年。
以前河南博物院还没有闭馆维修,主展馆有一楼二楼的“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三楼的“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珍宝馆”。
我们志愿者主要讲三楼展厅,但我是不满足的,并且我们组的老志愿者冯勇、詹元、马英杰老师都能通讲一楼到三楼,所以新志愿者除了主讲三楼,也跟着老志愿者学习一楼、二楼的讲解,于是来了朋友、同学我也会给他们讲。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几位朋友参观博物院。一会儿,身边就聚集起不少人,其中还有孩子,当我讲完一个展厅要去下一个展厅时,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急急地开口对我说:“阿姨,你等我一下,我上个厕所。”然后就跑了,听讲的人都笑了,原地等着他。这就是我讲解的动力,传播文化、被人需要、被人认可。
除了主展馆,河南博物院每年还有三到五个临时展览,我记忆深的就有“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收藏雕塑、绘画展”、“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临展一般会交给我们志愿者讲解,每一个临展都是全新的领域,对我们都是挑战。
“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收藏雕塑、绘画展”时,我才加入志愿者团队没多久,还不知道何如去为一个展览备课,于是就多听,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有感觉,于是就约着朋友来看展览,现学现卖地给他们讲。当时郑州这样高水平介绍西方艺术的展览不多,很多人都没机会近距离地欣赏西方艺术,所以尽管我讲的不够系统和完美,但我把我对一幅幅作品的热爱讲出来,也吸引了不少人。
到下一个临展,博物院里看我上个展讲得还可以,就让我写志愿者如何备战展览的通讯报道,我这个人,可能天生热情而又喜欢挑战,就把这个任务接了下来,更用心地关注这个展览。
2013年6月25日,终于迎来“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的开展。上午的一楼大厅来了很多观众,都是为第一时间来看展览。开展仪式结束后,志愿者詹元就带领第一批观众讲起来,从展览的背景知识到一件件作品,它的作者、含义、艺术流派……一路娓娓道来,仿佛这些作品都是她珍藏的宝贝,第一次拿出来让老朋友看。讲到最后,詹老师实在累了,就建议大家席地而坐,边看边聊。第一讲,詹元就讲了三个多小时,没有对作品非常熟悉、热爱,没有做大量的功课,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而我为了写好通讯稿,也开始听志愿者们的讲解,詹老师讲、郭老师讲、吴老师讲……他们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也充实了我,丰富了我的理解。
通过这个展览,我才发现欧洲的艺术是那么包罗万象而魅力个性十足,闺密、家人、亲戚、同学、朋友都被我请到了博物院,来听我的讲解。而我讲着讲着就把环境忘了,眼前只有作品,只有那一幅幅作品。我似乎能听见阿波罗那美妙的音乐,从此相信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我似乎被黄色背景的女人看穿内心;我似乎感受到春天里一位遭遇不幸但依然坚定的美丽女子向我走来……
我发现身边除了那些熟悉的人,越来越多的是陌生的面孔,他们也跟我一样分享着快乐和喜悦,沉浸在我给他们带来的那份美妙的艺术意境中。家人、朋友和陌生观众给了我极大的鼓励,结束时的掌声和赞美常让我忘了讲解时的辛苦。
接下来就是“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有了前两次讲解西方艺术的经验和教训,这回我决定要提前下手,从容准备。于是我早早地找出1987年购买的廖静文写的《徐悲鸿的一生》,重新阅读一遍。我当年买这本书的时候才1.5元。大师那跌宕起伏的一生又一幕一幕地展现在我面前:少年的苦难、青年的求学、中年的忧国忧民、晚年的早逝,还有他那些传世的作品——《田橫500士》《愚公移山》《群马》《负伤之狮》……
7月份,我又利用去北京的机会,两次去中华世纪坛先看了那里的“大师”展,并找到当地的志愿者杨老师,跟着他听了两个多小时,这一听,我又觉得自己讲不了了。徐悲鸿我还算熟悉,可还有那么多法国大师的作品,真是一下子消化不了。不过这回我学聪明了,听完讲解就毫不犹豫地把展览的配套书买下,不远千里背了回来,再加上之前收集的各种书目共十余种之多,可还不够,我又上网搜了一个视频《希腊神话故事》,二十多集,一集不落地看完。
开展前,河南博物院也做足了功课,请来法国的专家,还请来北京的志愿者周娅老师和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做讲座。周娅老师一天的讲解对我影响最大,她上午讲了她是如何准备展览的,从法国近代史开始,再看当时的艺术史,再搜集每个艺术家的经历,一下把这个展览放在近现代欧洲的历史大背景中,这又让我发现自己对于欧洲历史就是一盆糨糊。十三个法国王朝,我真说不出几个。还有那个时代法国的大艺术家,我更知之甚少。好在我有录音,就临阵磨枪多听几遍吧。
2014年8月13日,“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终于要和观众见面了。我原本下午带着我的小粉丝侄儿试讲一次,结果我同学和她的家人等不及,于是就匆匆地开讲。尽管自我感觉做了充分准备,也提前走了展线,可第一次开讲还是丢东拉西,各种忘词,谁知却吸引了不少的观众,不知不觉讲到最后。我向大家表示这是第一次讲解,没有讲好,希望大家原谅时,却得到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其实是送给徐悲鸿和他那个时代的大师们的。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只要有空,就想去博物院,想多讲讲大师,9月份,我算了一下,我去了博物院13次,如果按每周一次,相当于完成了三个多月的出勤。除了自己讲,我还听了其他志愿者的讲解,每个志愿者的讲解各有侧重,如詹老师除了讲作品的背景还会讲一些构图和色彩运用。而郭老师的讲解,一下子就给我们带到抗日战争那个国家危难的时刻,在面对《负伤之狮》时,我甚至看到了郭老师眼含热泪。
河南博物院因为闭馆维修,这三年间,只有一个临展“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给我们志愿者讲解的机会不多。好在最近主展馆一楼开放,“窑火神工——鲁山段店窑陶瓷精品展”、“金字塔·不朽之宫”埃及文物展,还有“佛像的故乡——犍陀罗佛教艺术展”三个展览在河南博物院同时举办,并且这三个临展的讲解任务都交给了志愿者,使我们爆发了学习、讲解的热情。春节,我就一天连讲四个展馆,近四个小时,而我们有个志愿者,春节七天,居然六天都呆在博物院给观众讲解。
作为博物院的志愿者,真是很幸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说实在的,我是很享受手中的那股清香,每次讲完的掌声让我忘了一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讲解的辛苦,不在乎之后要二三天说不出话的孤独。讲完观众的主动沟通,更让我感觉飘飘然,会有人问我:“你是大学的美术老师?”还有人问我:“平时办讲座吗?”这个真没有,我还是有自知之明。还有人要去了我的电话、微信,说自己没有听过如此有内涵、有激情的讲解,她被感动了。春节期间,因为《国家宝藏》节目热播,很多观众来河南博物院参观,博物院的领票处也排起了百十米的长队。面对井喷式的观众,我们志愿者放弃了休息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来到博物院志愿讲解。这十几年,中国社会出现了各种热点,今天终于出现了博物馆热,这是每个志愿者乐见,并且一直为之而努力的。
我们华夏民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这才是我们立国之本、骄傲之源。我非常自豪我能成为河南博物院的志愿者,把我们最灿烂的文明介绍给公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